记得公公、婆婆,父母亲还在的时候,逢年过节,哪怕家里再穷,都要提前买些贡品,去上坟、扫墓、祭祖。 现在城里人也有时去上坟的,多是几个水果、几束白花;有的也带上子女,让他们手里拿着一个风筝,一点伤感都没有,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只是到先人坟前转一圈啊。 此时此景,让我联想起杜牧七绝《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那是忧伤的,天也依然,要不,清明要明怎么不得明呢?一般都是下雨啊。 为什么下雨呢? 我想:天是有情的,悲欢离合,与人通,天人感应啊。羁旅在外面的天涯游子,那天都会归回故里,做什么?省茔、扫墓啊!而那些赶路回家的孝子是怎样的心情呢?“欲断魂”三字,透视出沉啊! 因为一想到自己的根本水源,逝去的先人,个个伤心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一个人即便是到了七八十岁,只要家中还有父母在,他总是一个孩子,但父母一旦会离去了,从此我们就成为了孤儿,剩下的只能是通往人生最后的归途。可孩子大了,一般都在外奔波,读书、敬业、成亲,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像朱自清所描写的送橘子折回去渐行渐远的背影,那怎么不是落魄断魂,簌簌地流泪呀! 可上天却下起雨来。游子还在细雨纷纷的路上,怎么不是满腹忧闷啊?于是想借酒消愁,看到路边的牧童?问:“哪里有酒店呢?”牧童手指随风飘扬的酒号子(酒旗),前面不就是以美酒盛名的杏花村嘛?! 从这首诗可见,我们古人很守孝道、重故情、亲情。清明节里,不管是天涯海角,还是春寒料峭,冒雨,都会不约而同赶回家,上坟、扫墓、尽孝啊。 这到底让我想起跟着公公去扫墓情景来:其实前辈扫墓的那种虔诚,恭敬,远远不是现代人这样简单,敷衍、了了。这,我们可以从鲁迅在《祝福》里的描写模拟得之: 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鲁迅小说《祝福》)。 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古人、近代祝福、祭祀,是怎样真心、虔敬、隆重? 还记得跟着祖父去扫墓的情景:香火蜡烛点着了,氤氲缭绕中,先是要摆上鱼肉鸡米饭等贡品,次是要盅三个杯酒,再是摆上三双筷子。公公一跪三叩首,喃喃低语,好像是请某位列祖列宗享用,表达对祖宗的感恩,希望得到他们的保佑,福泽子孙、世代昌盛之类。公公现身说法,希望我能心诚模仿他,能够得到祖宗的荫助,读书、事业有长进云云,然后,才燃放起千鞭爆竹。 这时候,不要以为扫墓结束了,其实只是做完了墓祭,北方叫“上坟”,南方叫“挂地”,还只进行了一半。接下来,是清理坟塚:发现地上茅草长了,用镰刀清除;坟沟堵塞了,用锄头疏通;坟堆塌了,用箕畚再加上一层黄土。所以从前扫墓除了带香火蜡烛、贡品、美酒,还要带镰刀、锄头、箕畚等,有时候扫墓,清理坟塚,要花上整天时间。 为什么要那样虔诚呢?祖父解释,为的是让古人在九泉之下安息,这对后人来说,就是良心和责任了。 折回的路上,我注意到公公有时还不断回头,好像对先人的缅怀,抑或是在反醒自己还有什么没有尽心的样子。 公公对于祖宗,特别孝,还担心下一代能否清明? 他对我说:“瑞,站到祖先的坟前,你有何感受呢?” “我明白了!那位先祖原来安葬在哪个地方?”我脱口而出。 “那还不算真正的明白呀?” “那真正的明白是什么呀?” 他生怕我不明白,解释说“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从哪来?” “对!” “每个人,都要明白,你与周围的亲人的关系:你是人子,你是人女?你是人父,你是人母?你是人夫,你是人妻?你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又会向哪里去?” 他续续地说 ,”你是华夏血脉,你是人类赤子。” “啊!原来亲人之间,由近到远,千丝万缕。至于’你是华夏血脉,你是人类赤子。’那是我永远的践行,一生的责任了!难怪有人说,清明祭祖,不是某些人所说的迷信,而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 我静立茔冢默然,听祖父一席话,这时才明白。 可我原来,亲亲,感受最多的是父母,而父母来自祖父母,那曾祖、高祖、祖宗八代,祖祖辈辈,就渺茫了! 后来他拿出家谱,指我的高祖,“还是个七品官呢?” 他说:“树有根,水有源。上坟祭祖,是血脉的图腾与眷恋。” 他生怕我似懂非懂,还打比方:“枝繁叶茂,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 “能背陶潜的挽歌吗?”我低吟: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那是挽歌其三吧,他颔首,继续说:“有古人,才有后生!可我们的先辈,不曾奢望什么,鞠躬尽醉,入土为安;墓冢百年,黄土一杯。古人没有留下什么后患呀!可现在,人死了,往火葬场一送,留一点骨灰,立一个碑,而达官显贵,修陵墓,留下多少水泥垃圾?其实,多少山头,几千年来,埋过多少先辈,尤其的不同百姓,坟塚哪里去了,’托体同山阿’。” “你知道清明节的来由吗?”知道点,“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据说,在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肉奉君。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他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可是找到时,介子推母子已经死在一棵老柳树下,树上有个洞,洞里放着一件血衣。晋文公将血衣悉数披在身上,为介子推举行盛大的葬礼,并下令介子推被烧死的这天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那是清明节传说中的一二,而最重要的是一代又一代人,心知吐明,清明节是一个向善节,是一个心明节,是一个感恩节!” 而今,斯人已去,而有关清明的传统文化教育却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中,于是,每逢清明节,风雨无阻,我都会去扫墓。而近年来,发现坟山上满眼荆棘杂树,那分明来扫墓的越来越少了,清明节的风俗已渐渐淡去。“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所描述的情景,那是历经一场战乱啊! 红尘滚滚、功名利禄,各种欲望让多少达官显贵,马屁专家,数典忘祖,忘记了自己所自,忘记祖宗传统教诲?胆大妄为!举世皆浊兮!纵欲从恶,让多少人为权、为钱、为名而变坏,于是,他们诚信丢失,为子不孝,为国不忠,为商不奸,为官不贪,颠覆清明,欺蒙拐骗、冤假错案、屡见不鲜,三观尽毁,有识者无不痛心疾首! 清明节扫墓,我心可以感受到:清明是尚善、是感恩,是哀思、是黄钟瓦釜,是神游万仞,思接千载的一种反省,一种孝道,一种道德,一种精神。 于是,作七律《清明·省坟》 七言律诗 押英韵 忆恋公公重古茔,时节教我祭先灵。 雨滴掺和双眸泪,血脉融流一性情。 数代列贤无墓土,几家坟冢有哭声? 前人缘分终离恨,风起清明落木生。 注:落木即落叶,注意到了吗?清明前后,那落叶何其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