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怪的一野:打到最后彭总都怕镇不住,十万大军几乎成了“川军”

 天下小粮仓 2024-04-05 发布于福建

自1936年,西北地区的红军三大主力于此胜利会师,这里就成了国共两党军事较量的主战场之一。

可随着彭老总领导的解放军在西北地区腾挪转战,胜仗打的越多,反而出现了更大的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让一众军委大佬都坐不住?

古怪的一野:打到最后彭总都怕镇不住,十万大军几乎成了“川军”

彭和总“西北王”的两度交锋

胡宗南是蒋介石最为亲信的高级将领之一,因长期活动在西北,素有“西北王”之称,可见其威势。

就连周恩来也曾对我军将士说:“胡宗南是蒋介石手下最具才干的指挥员,比陈诚之流强得多”。

那这位连总理都颇为重视的国民党将领,在西北和彭老总交锋的结果如何?

古怪的一野:打到最后彭总都怕镇不住,十万大军几乎成了“川军”

1936年,红军东渡黄河进军山西,累计消灭敌人7个团,大大稳固了陕甘苏区的基本盘。

蒋介石听闻此报极为震恐,全然不顾当时国内日益高涨的抗战呼声,电令胡宗南率国民党第一军入甘“围剿”红军。

当时,这支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蒋介石曾自夸其为“天下第一军”。如此磅礴军势,我军谁人能挡?

正所谓“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老总毅然请战,中央遂命其为前敌总指挥兼政委统领红军三大方面军迎敌。

古怪的一野:打到最后彭总都怕镇不住,十万大军几乎成了“川军”

不过那时战争局势对红军已经殊为不利。会宁、静宁在南面胡宗南的猛攻下失守,北面还有宁马军和邓宝珊的部队在黄河沿江布防。

南北夹击之势将成,彭老总决定从靖远着手诱敌来攻。可惜胡宗南这次非常谨慎,没有钻进彭总的“口袋阵”。

最终,靖远失守,彭总只好率我军开始东撤,并一边积极寻找战机。

战机马上就来了,胡宗南见“轻易”拿下靖远,认为我军已经“不堪一击”。于是大胆分第一军为三路,穷追我军。

古怪的一野:打到最后彭总都怕镇不住,十万大军几乎成了“川军”

在毛主席和彭总的共同筹划下,我军把握敌军的轻敌心理,在萌城、甜水堡以西痛击胡宗南第一军第二旅,歼敌600拿下首胜。

我军士气如虹,彭老总再出妙招。决定以地势险峻的水源地—山城堡给胡宗南来一次伏击。

这次,胡宗南果然上当。11月21日,在彭总的指挥下我军开始对进入山城堡伏击圈的胡宗南部发起总攻。

从南、东、北三个方向攻入山城堡,歼敌共计1.5万余人,基本上消灭了胡宗南第一军王牌主力第78师。

古怪的一野:打到最后彭总都怕镇不住,十万大军几乎成了“川军”

可以说,这场战役一举挫败了蒋介石的“围剿”阴谋,大大地巩固了陕甘宁根据地的安全。

彭总事后评价这场战役也说:“山城堡之役规模虽不大,却成了促成西安事变的一个因素”。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再度挑起内战,西北主战场上,还是彭总和胡宗南这对老对手交锋。

不过这一次,胡宗南可没那么幸运。甫一交手,便先丢青化砭,再失羊马河,再败于蟠龙,最后在沙家店栽了跟头。

古怪的一野:打到最后彭总都怕镇不住,十万大军几乎成了“川军”

一连串的失利,不仅蒋校长在后方大发雷霆,胡宗南自己也慌了,赶紧从陕北、晋南抽调部队防御。

彭总根据中央指示的“外线作战”策略,同时为配合解放军在中原地区的作战,决定发起宜川战役。

宜川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个地方隔断了晋绥、陕北、太岳三大解放区,可以说是一颗顽固的钉子。

为一举拔出这颗钉子,彭老总现场勘查,制定了“打狼崽,钓老狼”的战略。即以一部分兵力围城,集中主力求歼来援的刘勘的29军。

古怪的一野:打到最后彭总都怕镇不住,十万大军几乎成了“川军”

宜川不得不救,胡宗南纵然明知有诈也只能立马电令刘勘率军驰援。

然后刘勘就在半路被早已等待多时的西北野战军主力围住。数次突围均不得脱被全歼。

之后,解放军顺势拿下宜川,大获全胜。

此役,歼敌近三万,29军军长刘勘被击毙。蒋介石大怒,把胡宗南撤职留任,以观后效。

可能是蒋校长的这番惩罚有了作用,在西府陇东战役,胡宗南狗急跳墙,以2.1万对1.5的战损“大获全胜”,大肆向蒋介石讨封要赏。

古怪的一野:打到最后彭总都怕镇不住,十万大军几乎成了“川军”

相反彭老总这边则深刻总结了西府陇东战役的惨胜教训,在1949年7月的扶眉战役尽歼胡宗南主力4.3万余人,直接胡宗南干到差点为“党国尽忠”。

明明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数量质量都不如胡宗南部,为何会反败为胜呢?这其中的诀窍,也正是彭总的担心之所在。

以战养战疯狂纳俘

我们都知道,在四大野战军中,西北野战军长期是最为弱小的一支。

1947年胡宗南以25万大军向延安扑来的时候,彭总临危授命东拼西凑出的西北野战军不过2万多人。

古怪的一野:打到最后彭总都怕镇不住,十万大军几乎成了“川军”

而且陕北地区不像其他解放区,这里山高险峻,民众又穷,物资也非常贫乏,想要就地募兵扩军简直难如登天。

但与兵势衰微的窘境相对应的,是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之艰巨。这里既要拖住胡宗南,又要掩护深山万壑中腾拖的党中央。

这种情况,我们很难想象彭总是如何支撑下来的。

本来此前,中央也有过计划调陈赓的纵队入甘支援西北野战军的战斗。可陈赓一听就不乐意,大家都在中原上驰骋,咋让我来后方窝着。

古怪的一野:打到最后彭总都怕镇不住,十万大军几乎成了“川军”

而且确实,自从我军转入战略反攻以来,无论是东北、华东还是中原战场,在重要性上都高于西北地区。

所以最后党中央还是放弃了这个计划,据说当时陈赓来和毛主席喝了一杯茶转身就溜了。

不能依靠支援,也不能自己扩军,那西北野战军如何壮大呢?彭老总想了个好方略,那就是纳降。

其实,这种情况在当时的全国范围内并不少见。经常有国民党士兵打着打着就成了自己人的情况。

古怪的一野:打到最后彭总都怕镇不住,十万大军几乎成了“川军”

周恩来就曾经提到过,三年解放战争中,约有280万国民党俘虏兵加入了解放军,占到1949年解放军总人数的65%至70%。

这个占比数据很夸张对不对?但和西北野战军相比,那还是“小巫见大巫”。

根据彭总1949年初向主席汇报的西北野战军军容情况:总计约9万5千人,其中国民党俘虏兵占到了80%。

这是什么概念?就是本来一支土生土长从陕北高原诞生的部队,里面基本没有人说秦腔,全是川话。

古怪的一野:打到最后彭总都怕镇不住,十万大军几乎成了“川军”

难不成,这些俘虏兵全是四川来的?

这其实大体上没错。因为在解放战争时期,四川重庆一直是蒋介石的大本营,不管是物资兵员都给了他极大的支撑。

胡宗南扼守陕川之门户,防止西北野战军南下,自然大多时候也是从川渝两地就近征兵补充。

这也导致了,胡宗南大军中绝大多数士兵都是西南地区人,可以说是“另类”的川军。

古怪的一野:打到最后彭总都怕镇不住,十万大军几乎成了“川军”

随着对西北野战军战事失利,歼灭的终究是少数,更多的成了俘虏,然后转投了解放军阵营。

西北野战军这边正愁没法补充战损和扩军呢,所以对于态度良好的俘虏转投那基本就是来者不拒。

结果就是,胡宗南一路战败,西北野战军一路大胜,以战养战这兵员的数量也是蹭蹭上涨。

仅仅不到三年的时间,军队人数就呈现指数型增长。

古怪的一野:打到最后彭总都怕镇不住,十万大军几乎成了“川军”

但军队少的时候彭总发愁,这军队人数一多,彭总反而更担忧了。为啥这么说?

因为吸收俘虏过快,导致军队内部素质良莠不齐。很多首鼠两端的投降派根本没做好思想上的转变,还是之前在国军中的一般散漫作风。

甚至还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伪投诚派,他们的作用别说打仗了,恐怕还会造成解放军内部的混乱。

毕竟,如此高的俘虏兵占比,意味着很多班排连初级干部都是原国民党官兵。这一但把握不好,闹出兵变的可能都有。

古怪的一野:打到最后彭总都怕镇不住,十万大军几乎成了“川军”

彭总的这番考虑并非没有道理。在西府陇东战役中,因为我军作战不顺,涌现了大量战场逃跑、怯战扰乱军心的情况。

彭总知道,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已经必须解决了。

于是在战后的总结会议上,彭总做了深刻的反省。他决心大力整肃军队中的不良风气,开展严格的政治、军事培训。

诉苦会为中心的新式整军运动

如何在短时间内,将大量原来散漫腐化的国民党军队士兵,转变为勇猛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

古怪的一野:打到最后彭总都怕镇不住,十万大军几乎成了“川军”

彭总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整军。这次整军的核心内容,就是诉苦会。

所谓诉苦会,就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不管是国军还是解放军战士,大多都是贫苦家庭出身。

他们从小就饱受阶级压迫,深切感受到了旧社会的残酷与黑暗。诉苦会,就是以代表人物的形式,将大家的这种同理心给激发出来。

诉苦会能否成功,还有一个关键,那就是作为出来讲话代表,是否经历具有代表性,且自身表达能力足够?

古怪的一野:打到最后彭总都怕镇不住,十万大军几乎成了“川军”

很显然,在那个黑暗的旧时代有这样被压迫经历的人实在太多了。而要从中找到一个表达能力出众的,也并不难。

西北野战军当时就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典型人物,他叫于德水。

根据他的描述,本来他们一家五口租种了五亩地,最终却因父亲生病交不起租子被地主强行拖走了家里的命根子—耕牛。

没办法,一家人只能去给地主打短工谋生。他在铁厂拉风箱,一年到头熏得黢黑到头来工头只给铁不给钱。

古怪的一野:打到最后彭总都怕镇不住,十万大军几乎成了“川军”

后来,又被国民党到处抓壮丁的抓去当兵。流浪的父亲来看他,因为衣裳破烂被轰走,想要到伙房给父亲弄点饭却被司务长恶语相加。

这样的经历,可能需索解放军战士都有过。但于德水却是将它绘声绘色讲出的那一个,最终还没说完他就嚎啕大哭,场下也是哭声不绝。

而一旦集体痛哭,就意味着这场诉苦会很大程度上已经成功了。它勾起了战士心中的磨难,激烈着他们打倒旧社会,为更美好的明天而战。

当然,每次诉完苦之后,就会有政治工作人员引导大家进行讨论,分析人民受苦的原因,寻找解救自己解救中国的方向。

古怪的一野:打到最后彭总都怕镇不住,十万大军几乎成了“川军”

但这种激烈的情绪,终究还是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慢慢褪去。而我军也不可能,在每次打仗之前就来一场全军诉苦大会。

所以在诉苦运动完成,紧随其后的就是在组织上、制度上的落实。即“三查”、“三整”运动。

所谓“三查”就是查阶级、查斗志、查工作,其核心主旨就是以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要求每一个人。

因为有诉苦运动在前,很多心有所归的俘虏兵在“三查”中主动交代自己“伪投诚”问题,甚至在他们的帮助下,揪出了不少潜藏在战士中的国民党军官。

古怪的一野:打到最后彭总都怕镇不住,十万大军几乎成了“川军”

而“三整”的内容及比较符合此前的整风运动。主要是从纪律、作风、制度三个方面对解放军进行约束。

特别是很多投诚的俘虏兵,因为没有经历过此前的我军整风运动,在思想、作风上有很大问题。

虽然通过诉苦大会唤起了他们心灵的激荡,但很多时候还是要整肃军纪,严令禁止,才能完全约束他们此前的诸多劣习。

经过诉苦会、“三查”、“三整”以及在部队中开展民主运动以来,西北野战军的军风面貌可以说是焕然一新。

古怪的一野:打到最后彭总都怕镇不住,十万大军几乎成了“川军”

因为同仇敌忾,所以团结,消除了解放军和子弟兵之间的隔阂;因为有着共同的目标,所以作战勇猛,竭尽全力。

在后来彭老总回忆整军运动的变化时曾说道:“刚开始胜利占据城池,城里乱作一团,后来军队入城也能做到秩序井然,不扰民”。

在1948年2月西北战场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宜川战役中,经过整风运动后西北野战军的战力也展露无疑。

在这之前,西北野战军最多只能歼敌一两个旅,。而此役,一举歼灭胡宗南部队5个旅,直接扭转了西北战局。

古怪的一野:打到最后彭总都怕镇不住,十万大军几乎成了“川军”

这其中,或许有西北野战军军容壮大的原因,更更主要的肯定还是部队凝聚力和作战能力的提升。

就连毛主席在后方,听说西北野战军整肃运动搞得如火如荼。大喜之下,决定亲自向全军推广。

于是在宜川战役结束后不久,毛主席发表《论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一文。

他在此文中,对于西北野战军的整军运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这样的军队,将是无敌于天下的”。

古怪的一野:打到最后彭总都怕镇不住,十万大军几乎成了“川军”

诚如毛主席所说,解放战争仅仅只用了三年时间,便摧枯拉朽地结束了蒋家王朝在大陆的统治。

我们的军队,立足于人民,越打越强大。

从星星之火燎原的工农红军,再到为实现全中国解放的人民解放军,再到保家卫国的志愿军。

战无不胜,扬我军威。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