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平湖区域历史文化与水文化融合提升》

 黄河与泰山 2024-04-06 发布于山东

各位领导,同志们:上午好!

领导安排我参加这次观摩研学活动,感到非常高兴。退休8年了,还能与在同志们一起探讨文化建设是一件很荣幸的事。今天让我讲“东平湖区域历史文化与水文化融合提升”的课题,我感到题目太大,只能根据个人理解,谈点粗浅的认识,不一定符合大家的要求,不对之处,敬请批评。

我提三个问题,有望对此课题有所帮助。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文化?

提起文化”,一般认为是个既简单又普通的问题,识文解字就是文化,著书写文章就是文化,其实,不尽其然。文化是一个既复杂,又多维的概念,很难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社会发展越文明,“文化”的概念就越宽泛。

“文化”是汉语中最早的词汇之一,本义是“以文教化”,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属精神层面的范畴。

单从商时期的甲骨文中的“文”看很有意思,就像一个站立的人,胸口上有个交错的图案,意为在思考某种事情。汉时的楷书“文”就简单了,寓意上面的一点代表太阳,代表天;中间一横代表地,下面一个乂,据《词典》上解释“乂”字有两个意思:一是有才德的人,二是治理、安定。如果把上面三者合起来,也可以把“文化”理解为天、地、人的关系,这里揭示了人与客观世界和谐统一的关系。这就显得“文化”有点复杂了。郑玄注《礼记》中说:“文,犹美,善也”;“化”字在甲骨文中为一正一反的两个人正倒相对,其意为转化、变化。

最早“文”与“化”是分开的,“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如“五色成文而不乱”(《礼记·乐记》),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而“化”的本义为改易、造化,如“化而为鸟,其名曰鹏”(《庄子·逍遥游》),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与“化”并用,较早见之于《易·贲(bi)·象传》中的一段话:“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初步明确了“以文教化”的思想。西汉以后,“文”与“化”合为一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域间的差异,“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

随着社会人文的进步,文化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分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从广义上理解,“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理解,“文化”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等。

此外,“文化”还体现为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不仅包括物质和精神成果,还涵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内容,以及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内容。

其次,什么是东平湖区域历史文化?

理解了什么是文化”,东平湖区域历史文化就不难理解了。一般是指人们在东平湖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最经典的就是《尚书·禹贡》中“大野既潴,东原厎平”,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涵义,这就是历史文化,是东原治理水患成果最早最简单的高度概括。当时,东原一带也同全国一样,洪水横流,浟湙潋滟,浮天无岸。“大野既潴,东原厎平”高度诠释了东原人民面对洪水,无所畏惧,不屈不挠,在大禹的领导下,筚路蓝缕,开启河湖,在浚东原之畎浍的治水过程中,所采取的开渠疏浚,蓄洪导水等一系列治水措施的实施和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使东原广袤的土地恢复了耕种。这一切实施的过程和结果,形成了东原历史文化。也因此成为东平之始。

第三,什么是水文化?

“水文化”是从“文化”概念派生出来的,是人与水的关系的文化。水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以水为载体,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能力和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层面的水文化,如水形态、水工程、水环境等;以及非物质层面的水文化,如人们对水事活动的理性思考、社会意识、价值观念等。水文化是随着水的流动而形成的,参与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

水文化不仅体现在人类对水的利用和治理上,而且还体现在人类对水的认识和思考上。在传统文化中,水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坚守、力量、品德、智慧等。

水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涵盖了自然、人文科学,历史文化遗产和环境保护等。水文化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思想启示和行动指南,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关于历史文化与水文化的界定非常困难,人类社会只要有水,就会产生水文化;只要社会向前发展,就会产生历史文化。水文化是推动历史文化前进的动力和源泉。原来未有水文化的概念,水文化作为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是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来的,那时才认识到人是水文化的主体,水事活动是产生水文化的源泉。但水文化不是现在的新生事物,只是未有被发现而已。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翻开历史典籍,不难知晓,都是水影响着人,同时,人塑造着水。大禹治水的实践产生了华夏水文化。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意思是说,国都选址要善于借水之利,避水之害。也是告诉人们做事要留有余地,做事太过,物极必反。老子也有水文化之说,做人要像水一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佛家认为“善心如水”,常以水的流转不息、易逝难追的比喻人生无常。庄子说:“丘山积卑以不高,江河合水而为大”,杜甫说“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可以看出水文化由来已久,人类社会的各方面无不渗透着水文化的内涵,水文化是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已成,只待提升。

说了这么多,还没有进入主题,实际上铺垫做好了功到自然成。

一、研究历史,吸取精华,为东平湖文化建设赋能

东平湖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天然湖泊,也是诸多文化高度融合的区域。它的前世今生丰富多彩,波澜壮阔,展现了一个历史地理与水脉文化演变的历史画卷。它因河而生,为河立命,保护着黄河安澜,百姓安宁。它既有“大野既潴,东原厎平”无私奉献的千年过去,又有108个水浒英雄故事的发生;既有蓄水济运的奇效,造就了东平州为国为路为郡为州的辉煌历史;又有三河相遇,三水相汇,铸就了黄河防洪的王牌工程、南水北调东线重要枢纽的今生

东平湖从大野泽走来,一定凝结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远古时,人类最早是山体石壁上刻画记事,后来发展到竹签刻字,再就是铸造青铜器铸字,再后来就是模板刻字,发展到布锦、纸上写字。这些保留最好的要属青铜器,北京市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遂公盨”青铜器上记载了大禹治水的铭文东平接山有古遂城遗址,据考证商代早期建立,春秋遂国都城,被齐桓公所灭。可见“遂公盨”是西周中期遂国国君所铸的专用礼器。盨铭中1098个字中记载着:“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迺(同乃)差地设征……”,铭文记述了大禹用削平山岗堵塞洪水和疏通河流方法平息了水患,并划定九州,还根据各地土地条件规定各自的税赋。铭文释义要以大禹治水功德为典范,君臣要为政以德,民众要以德行事的行为规范。这一点与《尚书·禹贡》中的:“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的记载几乎完全一致。其中,“随山浚川”全同于《书序》,令人惊异。“遂公盨”上的记载要比《尚书》早好几百年“遂公盨”就是物质的财富,铸刻的铭文就是精神的财富

东平湖河流纵横,水系发达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也城市发展的基本的条件。汶水两岸有很多古城遗址,如障城、遂城等;湖内有因水而兴的须句故城须昌城、寿张等;周边还有魏寿张县城宋州城、汉东阿。湖内和周边还有诸多名山胜景,摩崖造像、石窟、摩崖石刻等。近代抗日时期的红色遗址等。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以上古景点遗址,都是东平湖历史文化的承载体,凝结着劳动人民智慧,透视着历史文化的价值。司里山还有宋代三教通连”的龛像,体现了“三教合一”的大一统和谐。通过深入探讨,认真研究,从历史承载物上领悟挖掘值得传承发扬光大的闪光点。特别是寺院庙宇、摩崖造像,以及石刻的制作工艺技术精湛尤其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救国忧民,为国奉献的精神领悟历史文化价值,激起我们秉承责任为天,精益求精为实工作态度,去对待工作,把握当下,行远自迩,笃行不怠。

二、多方探讨,精心提炼东平湖文化,服务当代,惠及后世

东平湖济汶交汇,深受河济文明、齐鲁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黄河、大运河、水浒等诸多文化影响,同时,治世的儒家文化、治身的道家文化、治心的佛家文化的熏陶,历几千年积淀,吸纳文化之精髓,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远古是东原文化,近代可称为东平湖文化。

文化价值是要用具体的承载体来现的。古代一些优秀历史人物身上都承载着优秀历史文化的积淀。如春秋战国时就有丑女钟离春谏言执政齐国大治之事;东汉时东平王刘苍推行“为善最乐”理念,近二百年社兴民安”;寿张县百岁老人张公艺治家历经北齐、北周、朝,九辈同居,合家九百,其乐融融,一个”字了得;汉代大经学家夏侯胜、夏侯父子创立的经学独领风骚数百年;北齐时大字鼻祖安道一与王羲之称“书圣”而并驾齐驱,为诗经永留不绝开一先河汶上就有“小县不大四尚书”之称,东平也有“一门两状元”的梁氏家族之美誉产生了著名军事家、开国元勋程咬金明朝出现军事家王宪、民族英雄戚继光等明万历年间州城孙氏“子尝母痢”的孝悌故事感人至今从元代东平府学兴盛开始人才辈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农学家、医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等灿若星河,层出不穷,诚如《寿张县志·原序》中所言:“夫寿张,虽弹丸之地,自春秋以来,建置不一,盖古邑也。山川则峰峦秀拔,河水汤汤,有文明之象,疆域则介乎齐鲁之郊。……君子、英豪、贤达,人才辈出,岂非密迩圣人之邦,而熏陶濡染之所致欤?”。以上历史人物身上都闪烁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体现的是崇文尚武,奋发有为,厚道包容,慈孝善良,勤劳担当的榜样力量

东平湖由于诸多文化的融合,孕育了东平湖特色的文化。古时受东夷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农耕渔猎”与手工制作的生活方式,滋养了“勤劳勇敢”的文化元素;自春秋战国以后,由于齐鲁文化的影响,加之黄河文化的传播,以致发展到梁山泊时代,出现了“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以及“忠诚、仁义、好客、豪放、包容”的文化特质。到了元明清时,漕运兴起,产生了“南北交流、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文化思想。近代随着东平湖的自然形成到人工改造,表现出它与生俱来的母亲胸怀和大海的气度,多年来蓄纳排放,从不懈怠,虽称不上“海纳百川”,却彰显着“襟三江而带五湖,控汶运而引江河”的胸襟,为确保黄河安澜、调水航运的使命一直默默奉献。东平湖文化集儒、道、佛和齐鲁文化,以及各类水文化于一身,具有了“兼收并蓄、纳吐有序、豪放包容、勇于担当”的鲜明特征,特别是经过1958年腰斩黄河的伟大壮举和团结抗击1958年东平湖大洪水,1982年分洪,70多年的东平湖治理所取得的成绩,以及靠科技创新为先,保障安全运用的历程中,培养和锻造了广大干部职工坚守担当、争先创新”的奉献精神,孕育了鲜活的东平湖文化元素。我们有责任把东平湖文化提炼好保护好宣传好传承好,使东平湖文化赓续不断

三、把握历史,推出当今,新旧融合,以文释物,以物映文

2019年2021年两次在郑州和济南召开座谈会后,黄河文化建设如火如荼。我们也建设提升东银铁路文化展馆”“梁山黄河明珠广场”“黄河大禹广场”,其他单位也以不同形式建设了黄河文化宣传阵地

东平湖文化精神有了一定基础,如何把东平湖历史文化与水文化融合提升,是当前要研究的重要任务。我建议应该举全局之力,建设一个高水准的“黄河东平湖文化展馆”,把东平湖的历史文化于水文化展示出来,突出重点,全力展现东平湖滞黄纳汶进出调控保安澜,南水北调输水通航惠民生”的巨大作用这在黄河流域文化建设上独树一帜,绝无仅有。

近年来,东平湖走过了从自然无序分洪到人工控制有序分洪,从蓄水兴利运用到单一分洪二级运用,又从单一分洪二级运用到综合利用功能提升的历程,可谓艰难曲折,波澜壮阔,可歌可泣

展馆要把东平湖的历史文化挖掘出来,提炼出具有传承意义的文化元素。传承文化不光成与内,而且要形于外。不光展示于当代,还要永久展示于后人。在重要的水事发生地建设地标,选一些水工建筑物刻制文化模块,以展示70年来东平湖文化成果,教化当代,传承后世。

文化建设要“以文释物”“以物映文”,做到内外结合,全面展示,寓教化“观、赏、游、悟”之中。在展馆内,“以文释物”,文字+图片+实物。在外部,工程建筑物上,“以物映文”,建筑物+文字。遗址+地标+文字。把历史文化和水文化、水文化与水工建筑物融合一起,达到“当代教化从详细,传承后世从精简”。

展馆建设要“以文导引,时空衔接,图片映衬,实物搭配,区域划分,重点突出,全面展示”。要请专业设计公司设计,展区要立体和平面结合,影像、声控灯控结合,依据文内容和图片精心策划设计,以达吸引人们的视觉感、引人入胜的观赏感、潜移默化的渗透感,让人看了心潮澎湃,感悟心灵展馆要做电动感应的实景沙盘,让人看了一目了然,有如临其境的感觉

四、东平湖水文化丰富,实现与历史文化的高度融合时不我待

东平湖作为我省的第二大淡水湖,不仅拥有壮美的自然景观,更有魅力无限的水工程,一道道环湖堤坝,有黄、湖、清、隔、金堤之分,已成为一条条“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沿河湖百余公里的堤吧上坐落着20多座涵闸泵站,有进、出、排、灌、泄、引、防、控、泵之分,可谓星罗棋布,应有尽有;进出湖闸群遥相呼应,携手围坝承担着“分得进、守得住、排得出、防洪保安全”的光荣使命;雄伟壮丽的水工程镌刻着我们70多年的艰苦奋斗,治理河湖保安澜的奋斗史。所有水工程无不蕴含着东平湖人文进步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当下文化建设和文旅兴盛的大背景下,如何将历史文化与水文化有机结合、深度融合,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东平湖历史文化是根与魂。从古至今,这片水域见证了悠久的历史变迁,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从远古到今天,东平湖的历史是一部活生生的史诗画卷。因此,深入挖掘历史资源,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文化的传承。我们应该通过建设东平湖文化展馆,让社会了解东平湖的前世今生,感受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实现东平湖历史文化与水文化的融合提升,需要创新思路和方法。可以在历史文化景点中融入水文化元素,如在文化展馆中加入与水相关的历史文物和图片,让人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水文化的魅力。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重水文化展示与文旅融合,将东平湖的历史文化与水文化元素融入文旅之中,让人们在欣赏湖泊美景的同时,也能感悟东平湖文化真实价值,扩大社会影响力。

东平湖历史文化与水文化的融合提升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水资源优势、创新融合思路和方法、注重文化与品牌开发与创新等措施的实施,实现东平湖历史文化与水文化深度融合提升,指日可待。让东平湖文化展馆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的文化享受和感悟,唤起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更加关心东平湖的事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