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立平:“流通革命”下谁为超市提供货源

 呆真懒 2024-04-06 发布于云南

图片

图片

超市周刊第2159篇原创

图片

导读:细分市场下,按照过去的逻辑很难能再发展。


撰文 | 东风  编辑 | 大方

字数:3522;阅读时间:13分钟

“3月份中国零售业发生了两件引人瞩目的事:一是3月18日侯毅退休,二是零食很忙赵一鸣在国家体育馆举办动员大会。”

3月29日,在龙商网&超市周刊的第二十届全国连锁商业发展战略论坛上,首都经贸大学陈立平教授进行了“经济周期下流通变革”的主题分享。

一定程度讲,上述两件事都与一个词相关——“折扣店”。

无疑,折扣化经营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期,未来国内的折扣店向哪个方向发展、会出现什么结果还很难讲,但的确给现有的流通格局带来很大冲击。

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

随着旧的经销体系不断被肢解,流通渠道趋于多极发展。

想象一下传统的批发、经销体系一旦瓦解,谁会成为超市商品供应来源?旧的体系在瓦解、新的体系又没形成,这是摆在行业面前的迫切课题。

01
站在流通高度看变革

十多年来,零售业做了很多变革,但每次变革都在增加成本。

新一轮的变革,企业重建渠道、建设加工中心、重做中央厨房,使企业成本增加。如果我们抛开流通体系谈零售变革,实际是缘木求鱼,不会有大的效果。

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更应该站在整个“流通革命”的高度理解零售业发展方向。

“流通革命”概念最早是1962年东京大学林周二教授在《流通革命》中提出的,后来流通经济研究所的创始者在《日本流通革命》中把“流通革命”总结为两个特征:一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流通机构革新;二是终端的零售革命。

总而言之,日本流通革命是由超市的产生而发生的。

上世纪60年代前商品短缺,日本建立了非常复杂的流通渠道,多渠道、多层次,就像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流通建立在多层次批发上一样。

由于消费增长,原有流通结构不能满足超市大量进货、大量消费的需要,那个时期流通革命的口号就是去中间化、促使新流通方式产生,品牌商开始主导流通环节。

上世纪70年代初,日本已完全建立起像中国一样的多层次分销体系,大型生产商把日本划分为若干区域,与中国一级、二级代理商一样,每级代理商都要对上一级负责,维持一个合理价格。

进入80年代后消费者发生很大变化,当时一个划时代的做法就是商社的崛起,日本大型流通企业开始指定大型批发企业为自己提供商品。

由生产商主导的流通进一步扩大到由批发商、零售商共同协作控制的流通,批发业重组、商社重组批发的职能发生重大转变,现在10大批发商几乎覆盖日本所有超市。

比如三菱食品,有10万个SKU,为超市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这种巨无霸企业为零售企业的变革提供了很好机会。

反观国内,一家超市企业每天要应对几百家供应商进货,大一点的公司要养几百位采购与供应商谈判,根源在于上游缺乏像日本的大型商社为超市终端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巨无霸”企业。

02
零售端商品为何那么贵

国内的“流通革命”也是由零售企业引发的,其中节点体现就是1995年家乐福把大卖场的运营模式带到国内市场。

随着超市逐渐壮大,为了获得定价权与大型制造商和批发商产生各位矛盾。2003年后爆发零供矛盾,但这20年乃至30年,中国流通行业并没发生革命性变化。

所谓新零售和互联网零售对解决中国流通业的问题丝毫没有帮助,他们只解决了交易效率,没有解决流通效率。

反而在30年中零售商因没有定价权和卖场支配权导致经营能力在丧失,价格普遍高、卖场同质化严重、毛利普遍低下,而且还造成企业和行业的腐败现象,这些成本最终都体现在超市终端价格上。

我们的商品为什么这么贵?因为渠道太复杂、层层拔毛,进超市采购还要拔毛,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22年、2023年。折扣化、低价零售带来了冲击,使这套体系开始动摇。

经济下行、消费低迷、通缩压力,行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就是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小家庭化、独身化,使得消费行为发生剧烈变化,行业变革也应重回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做调整。

首先要懂得如何细分市场,确定目标顾客?零售业正在加速分化、进入一个区域细分、多业态并存的发展阶段,大城市零售、县域零售,各有自己的市场特点。

国内市场过去被经销商体系控制,所有消费者都一样。没有目标市场划分、没有区域划分,超市企业才出现“农村包围城市”的说法,但我们看到所有从县域市场进入大都市的超市很难有成功的。因为这是两个市场、不同消费群体,十年前还可以,如果现在能让跨地域的不同消费群体都满意,非常难做到。

这种发展阶段下,我们要回归零售营销管理的基本逻辑,制定目标市场、选择目标顾客、选择市场定位,然后针对目标顾客设计顾客价值、沟通顾客价值、传递顾客价值,建立起完善的创造价值的支援体系。

之在细分化市场下,按照过去的逻辑很难能再发展。

03
做“价值创造型”超市

折扣店在日本取得很大发展,但只占日本超市零售总额12%左右,真正发展起来的超市是中间的价值创造型超市,像永旺、伊藤洋华堂等,他们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

目前国内有两种声音是不对的。一种认为超市改革尽头是折扣店、百货店改革的尽头是奥特莱斯,这种观点很荒谬,折扣型超市和价格追求型超市、价值追求型超市是完全不同的经营战略。们看到折扣店强调大包装、精减SKU和服务;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是多品少量,强调鲜度,服务。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

不管城乡市场,都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所以说价值型超市有着更大发展潜力,希望大家不追风,做好超市、不断升级,核心是要明确自己定位;其次要把顾客的需求转化为商品,为顾客和社区创造更大价值。

日本的折扣店也有着各自的细分客群。比如业务超市,目标客群为有固定工作、低收入的人群;努比亚是中产阶级、家里孩子多,以牛肉品类为经营优势的一家超市;堂吉诃德主要针对单身和学生。它们互不干扰,这就是价值型超市的特点。

国内很多超市尝试折扣店,努力想把折扣店变成新业态,这是妄想,这只是采取低价格战略而已,并没有形成独立业态,也没有这个条件。因为很多企业没建立起完善的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没有这样的垂直一体化体系,折扣店是不可持续的。

04
未来的流通模式什么样

目前国内流通行业面临着深刻变化,我们必须了解流通体系的变革方向,重新定位自己。

国内大部分消费者日常购物以步行为主、加之饮食多样化,决定国内城市商业密度大、业态众多,也决定了食品批发业存在的必要性,预计未来十年中国食品批发业会取得重大发展。比优特的共享集配仓,未来可能发展成综合批发型企业,这是未来流通业发展的方向。

现在看,国内传统的流通体系在瓦解,一级批发商很多做线上销售、二三级做夫妻店的下沉市场,还有很多退出市场,未来中小连锁零售企业如何发展?在这样的行业大势下,零售商自愿连锁组织得以快速发展,保亭商联、蚂蚁商联、淮海联盟等的出现符合发展趋势。

而作为中小零售企业,脱离连锁组织独立发展的可能性已不大,必须加入一个组织,实现信息共享,得到资源赋能。同时,这些组织该如何深化自身改革、成长为一个具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平台,也是留给行业的课题。

北京有个大星发超市、过去做批发,去年整合了1000家夫妻老婆店:统一配上POS机,实现信息化、联网自动订货系统;设计门店布局、提升他们服务水平,提高管理水平;每个月搞订货会,请数百个夫妻店的店长到公司聚餐。

为提高运营效率,还专门设置两个职位:一是训导,每天巡店解决问题;二是业务代表,帮门店订货,店员专做现场服务,后端什么都不用管。经过一年实践,夫妻老婆店的销售额提高15%、毛利提升5个点。

这样,一些区域中小零售企业就没必要投建加工中心,即使有加工中心也可以委托给批发商经营,替零售商开发产品、开发自有品牌。

春节以来超市企业客单价普遍下降,大家很焦虑,这种焦虑是对新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不适应,不是市场在消失,而是我们对市场了解不够。就需要重新梳理自己的发展定位,从战略上管好企业。

总之,中国超市和流通行业的发展前景可期,当下行业变革期出现了大量生意机会,就看大家抓不抓得住。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