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明月村—— 文创赋能休闲农业,推动产村融合发展

 春哥123 2024-04-06 发布于湖南

明月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陶艺文化底蕴深厚,唐宋以来就是民用陶瓷(邛窑)的重要生产区。幅员面积11.38平方公里,辖25个村民小组,1383户,总人口4086人,拥有雷竹8000亩,茶园3000亩。

乡村资源禀赋:

明月村传统的产业是茶叶和雷竹,在手工艺方面主要以陶艺为主。近年来,该村以竹海茶山明月窑为依托,大力推进农旅融合,走出了一条以“文创赋能休闲农业、推动产村融合发展”的发展之路。


产业规划方面:

1.茶产业:依托明月村3000余亩有机茶叶基地,开展茶叶良种培育、品牌茶叶生产加工,在旅游方面可开发茶树观光旅游、茶叶采摘体验、品茗等活动。未来可通过外部资源的引入,向茶叶电商、茶叶物流等下游领域延伸。

 


2.雷竹产业:雷竹是优良的笋用竹种,是名符其实的山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发展雷竹既可以为城市提供营养丰富、鲜嫩美味的无公害蔬菜,又可以美化环境,绿化荒山荒坡,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水库,实现三大效益完美结合。

依托明月村8000余亩雷竹园区,打造集雷竹种植、竹笋加工和观光旅游,同时可考虑开展农家乐,开发全竹宴,把竹笋变成吸引游客的美食。同时考虑开发干笋、辣椒笋、榨菜笋、泡笋、罐头笋等精加工产品,提升竹笋经济附加值。

 


3.陶产业:在陶艺手工业方面,依托明月村300多年的明月窑,打造蜀山窑、明月陶等系列文创产品;在旅游方面,可开办陶艺体验等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提升与游客的互动;吸引国内外陶艺工匠,打造区域乃至全国性的陶艺产业集聚区,形成明月村的新名片。

 


明月村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50余个国家、省、市级殊荣,并入选联合国第二届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社区。

 


2020年,该村接待游客23万人次,乡村休闲旅游收入达到3300万元,带动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万元。

 


       近年来,该村以竹海茶山明月窑为依托,大力推进农旅融合,成效显著,先后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村、中国传统村落活化最佳案例等殊荣,并入选联合国第二届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社区。

 


成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工作推进组,凝聚各级力量组建园区党委,成立旅游合作社、乡村研究社、社区营造研究机构等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村级治理。

 


积极探索出“党建引领、政府搭台、文创撬动、产业支撑、公益助推、旅游合作社联动”的发展机制,对上争取187亩国有建设用地指标,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和闲置宅基地资源,为明月村“引凤入巢”提供“启动器”。

 


引进文旅项目策划、运营人才,国土、规划等方面人才组成项目工作推进组,为明月村的发展提供“助推器”。

 


出台若干促进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的政策文件,为明月村的发展提供“稳定器”。

 


镇村两级负责园区管理、用地保障、项目服务,通过不同的渠道,积极对上争取,整合资金完善游客接待中心、道路、停车场、水、电、气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

 


坚定“竹海茶山明月窑”发展思路,建成有机茶叶基地3000余亩,雷竹园区8000余亩。

 


大力引进和发展文创产业,引入蜀山窑、呆住堂艺术酒店等文创项目50余个,开发明月笋、明月染、明月陶等系列文创产品10余种。

 


成立明月村乡村旅游合作社,推出农事体验、自然教育、制陶和草木染体验等项目,带动村民发展创业项目30余个,2020年合作社实现盈收130万元。

 


践行“两山”理论,注重茶山、竹海、松林等生态本底的保护与发展,积极推进景观梳理、绿道建设、风貌整治、院落美化和川西林盘整治,统筹推进“七改七化”(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院、改线、改习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文化、保洁员专职化)。

 


已建成文化广场2300余平方米、旅游环线8.8公里、绿道7.7公里,极大的改善了乡村宜居宜业宜游环境。

 


坚持传承创新 助推文化振兴

 


实施文艺进乡村行动,着力打造“明月村”文化品牌,连续举办9届春笋艺术节、5届“月是故乡明”中秋诗歌音乐会等特色文化活动。

 


创新设置“明月书馆”、“陶艺博物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实施“音乐种子计划”“明月文舍”等项目,孵化培育明月之花歌舞队、明月古琴社、明月诗社、守望者乐队等特色文艺队伍6支200余人,打造了原创歌曲《明月甘溪》,出版发行新老村民共同创作的诗集《明月集》。

 


   通过聚集文创产业、提档升级新村面貌和配套招才引智政策,吸引了100余名有影响力、有创造力、有情怀的艺术家和文化创客入驻,其中国家工美行业艺术大师1名、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1名、非遗传承人10名。

 


   邀请新村民及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乡建研究者与实践者到明月村开展产业、技术、文化方面的培训,年培训约1.5万人次,吸引150余名村民返乡创业就业。

 


一是坚持创新机制,推进要素集聚。

探索“政府搭台、文创撬动、公益助推、旅游合作社联动”的发展机制。争取187亩国有建设用地指标,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和闲置宅基地,为明月村“引凤入巢”提供“启动器”。

 


成立农旅融合项目工作推进组,采用招才引智政策,吸引100余位知名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入驻,引进规划、策划、运营等经营人才,为明月村发展提供“孵化器”。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整合项目资金,完善乡村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助推器”。 

 


二是坚持农旅融合,推进产业发展。

坚定“竹海茶山明月窑”发展思路。依托3000余亩有机茶叶基地、8000余亩雷竹园区和300多年的明月窑,成立了明月村乡村休闲旅游合作社,推出农事体验、自然教育、制陶和草木染体验等项目。

 


打造了蜀山窑、呆住堂艺术酒店等文创项目50余个,开发明月笋、明月染、明月陶等系列文创产品10余种,吸引150余名村民返乡创业就业,2020年合作社实现盈收130万元。同时,邀请全国各地新村民入驻,实现了浪漫田园和文艺村落融合发展,新村民与原住民互助共享。

 


三是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美丽新村。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注重茶山、竹海、松林等生态本底的保护与发展,统筹推进“七改七化”(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院、改线、改习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文化、保洁员专职化),开展绿道建设、风貌整治、院落美化和川西林盘修复,不断改善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发展环境。已建成文化广场2300余平方米、旅游环线8.8公里、绿道7.7公里。明月村已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幸福美丽新乡村。

 

四是坚持文化传承,擦亮产业品牌。

坚持特色化的发展方向。着力打造“明月村”特色文化品牌,连续举办春笋艺术节、中秋诗歌音乐会等特色文化活动,创设“明月书馆”“陶艺博物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孵化“音乐种子计划”“明月文舍”等文化创意项目,培育明月之花歌舞队、明月古琴社、明月诗社、守望者乐队等特色文艺队伍6支200余人,创作《明月甘溪》《明月集》等原创歌曲和原创诗集,开展产业、文化方面的培训每年达1.5万人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