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杭州看见活着的敦煌艺术

 劳月 2024-04-07 发布于浙江

文澜读书岛第154期

《看见敦煌》阅读分享会

主分享人:谢成水

时间:2024年4月20日(周六)下午13:30

地点:西湖区天竺路112号法净寺

文澜读书岛钉钉群视频直播

主办:浙江图书馆、浙江云林书院

协办:钱报读书会、连麦杭州悦读会

分享图书简介:

《看见敦煌》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和北京博集天卷出版社联合出版。

作者以自述的方式带领我们逆时光长河而上,走进敦煌这一艺术宝库。敦煌艺术历经1000多年连绵不断的发展,特别在唐宋时期,其圆融、飞跃的状态,奠定了汉民族艺术审美体系的成熟自信、博大包容。

敦煌壁画之中,线与色交融,流光溢彩。敦煌雕塑与建筑,乃空中妙有的艺术塑造。透过它们的璀璨光芒,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中国各个朝代艺术的传承和演变的脉络。特别是散落海外的艺术明珠——敦煌藏经洞绢画,更是让我们理清了中国卷轴画、唐卡艺术发展的源头。

在有“石窟艺术奇葩”之称的莫高窟第290窟,我们更是可以看到敦煌相当精美的佛传故事连环画。那种同声同气、同频同振的心声,让我们能直接感受到远古人们对艺术、对信仰的真诚。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凭借上苍赋予的灵性觑见了艺术的神韵,将毛笔书写象形文字的情感线条用于造型艺术。那是传递物体形神的非凡超越,让我们的心灵直接与先祖神灵产生艺术对话。

看见敦煌,同时也看见了自己。

作者和主分享人简介:

谢成水,男,汉族,1950年生于福建省长汀县。1976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1982年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1984年应聘在莫高窟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从事敦煌艺术研究工作,曾任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2002年应伦敦大学邀请,到大英博物馆研究流失在英国的敦煌藏经洞绢画一年,同时临摹了珍藏在大英博物馆的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原作。2006年6月任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和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2009年起任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2010年兼任杭州佛学院艺术院教研室主任。

他在杭州塑造永福寺青铜佛像、韬光寺宝珠观音像、上天竺文殊普贤像以及绘制法净寺圆通殿壁画等过程中,运用了敦煌艺术的手法,创作出具有中国传统艺术韵味的佛像和壁画,让我们可以在杭州看见活着的敦煌艺术。

去年的文澜读书岛年终阅读分享会上,书友风信子用短短15分钟时间推荐介绍了《看见敦煌》。她的两句话吸引了我和书友们:在杭州看见敦煌,看见活着的敦煌艺术。

于是,我和书友一致认为,必须请她专门再作一次分享,而且必须实地参观这些佛像和壁画,在杭州领略活着的敦煌艺术的魅力。

更让我惊喜的是,我辗转找到了《看见敦煌》的作者谢成水教授。谢教授对文澜读书岛的设想非常赞赏,自告奋勇带领我们参观永福寺佛像和法净寺壁画,并在法净寺现场讲解和分析这些壁画、佛像中的敦煌意蕴。

我们都知道,敦煌莫高窟的佛像、壁画和经书文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罗振玉、王国维、陈寅恪,到季羡林、张大千、常书鸿、姜亮夫、樊锦诗,无数国学大师为研究敦煌艺术奉献了毕生精力。但这些都在千里之外、千年之前,和今天身处杭州的我们关系不大。谢成水教授的《看见敦煌》则刷新了我们对敦煌艺术的认知,翻开了敦煌艺术传承的新的一页。在杭州的寺庙建筑上,璀璨的敦煌艺术依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焕发出炫目的光彩。正如《看见敦煌》书封上所写:“经以敦煌之躯,感受生生不息的力量。纬以敦煌之魂,重拾绵延不绝的希望。”

文首题字:沈强民

文末篆刻:孙新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