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简效宏:一味地榆饮治疗慢性胃炎

 zgrzwd 2024-04-07 发布于山东

图片图片

第 2871 期

图片

作者 / 石恩骏

编辑 / 许红红 ⊙ 校对 / 张睿智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图片

一味地榆饮治疗慢性胃炎

     作者/石恩骏

     【方药组成】炒地榆50g。
     【用法】加生姜3片,蜂蜜20g,水煎服,每天3次分服。
     此方为贵州一草医治疗胃病之秘方,石氏习而得之,为其治疗慢性胃炎之专用方。
     考慢性胃炎为常见多发病,乃胃黏膜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变之慢性胃病。《类证治裁》有关于胃脘痛之描述:“其状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脘中懊恼不安,或兼嗳气痞闷,渐至吞酸停饮,胸前隐痛,丹溪谓皆痰火为患,或食郁有热。”
     此段描述于慢性胃炎颇相吻合,丹溪所谓病理也相当确切。慢性胃炎之表现,相当数量病例并无胃脘或上腹疼痛,而食后饱胀不适,嗳气,食欲下降,消化力减弱等非特异性症状为其常见表现。
     此病当属中医之胃脘痛、嗳气、痞满、呕逆、郁证等范畴,且其临床表现之轻重缓急与胃体实质之病变程度往往并非一致,其辨证类型较为复杂,分型论治之常用方达数十首,辨证用药百余味,诸多病例难获显著疗效,或服药后症状可减,然根本治愈则较为困难。
     石氏认为慢性胃炎之中医药治疗,以确切之诊断为要,故应以胃镜检查结果为准,现在无痛性胃镜检查患者毫无痛苦,而结果准确无误,当应推广之。
     慢性胃炎之胃镜所见,多示胃体黏膜充血水肿,常见糜烂与出血点,或表面有大量之黏液,或见黏膜隆起之小节,或有溃疡或增生之息肉,至若萎缩性胃炎则胃黏膜下血管清晰毕露。
     石氏认为,胃为阳土,气血充沛,中焦若有积滞壅遏,或感外邪,必然湿从内生,郁而化热,故湿热蕴积胃脘,实慢性胃炎病理之大约,与胃镜所见相符合。本病从症状脉象看,有气虚、阳虚、阴虚、肝郁、瘀血等诸多证型,然从胃镜看则必有湿热。
     关于本病之治疗,今贤有谓补脾为主,或疏肝为主,或活血为主,或调理气血为主,石氏认为当以清热利湿,解毒消炎为主。
     考地榆苦酸微寒,归肝、胃、大肠经,凉血止血,解毒收敛,为治疗中下焦血热之便血、痔血、血痢等消化道炎性病变,地榆亦为烧烫伤之要药,研极细粉末外用,可减少皮肤、黏膜之渗出与疼痛,加快创口之愈合,亦常用于皮肤黏膜之炎性溃烂。
     观古今治疗胃脘痛、痞满、嗳气诸证常用之方,均无地榆一味,然研究其药性与主治,又考之于胃镜检查之结果,地榆切于本病实用。
     石氏运用此方常取显著疗效或根治效果,一般用药数周或月余。
     若胃脘灼痛明显,口渴而浊臭,尿黄便秘,口干或苦,日久不愈者,此肝胃俱有热毒,用药量可稍大,每天60g。
     若胃脘不适,痞满或痛,泛酸嗳气,吐涎沫,痛引胁背或胸中,舌淡脉弦紧者,此肝胃杂有寒气,生姜可多加数片。
     若脾胃虚弱,疼痛隐然,舌淡脉虚,此元气虚,可加山药30g同煎。
     若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多为气虚阴伤,地榆饮加枸杞子25g同煎服,有较好疗效。
     近年枸杞子用于外科某些疾患如疖痈、冻伤、烫伤、褥疮等皮肤黏膜炎性病变,无论外用内服均有效果,似可作为石氏组方之佐证。
     若病情稍重或兼有溃疡,则加生白及30g同煎。
     白及治一般胃病之药理并非仅在于收敛止血,更在其消肿生肌解毒散结之力。石氏以白及合焙干之刺猬皮治疗胃部恶性肿瘤亦有一定疗效,《本经》云白及“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当可深究之。
     【附】
     石氏也常用扶正养胃汤治疗多种慢性胃炎,疗效良好。
     黄芪、炒白术、党参、茯苓、炒白芍、白及、炒地榆各15g,乌贼骨20g,石菖蒲、炒枳壳、炒蒲黄、炙甘草各10g。水煎,分3次服。
     扶正养胃汤为石氏家藏方,用于多种慢性胃炎,方中黄芪、白术,党参、茯苓益气健脾,温中养胃;白芍、炙甘草缓急止痛;枳壳行气宽中除湿气;石菖蒲散湿气而解毒,消积醒脾,调气除秽;乌贼骨、炒蒲黄收敛止血,活血消肿,制酸止痛。此方较为全面地体现治疗慢性脾胃疾病升降结合,润燥并用,气血并调之处方原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