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真的了解ADHD吗?—ADHD想对你们说的话

 ADHD互助联盟 2024-04-07 发布于重庆

前言



Hello,大家好,我是涛哥,一个研究ADHD的ADHD。涛哥用什么方法“治疗”ADHD的?毕业两年再分享——

在网上浏览很多ADHDer们发的帖子以及线下和他们沟通交流时,经常注意到身边的朋友或者是普通陌生人对于他们"有ADHD"这件事有着很多不一样的情绪和看法。例如:

1、哪个孩子不这样?我们以前读书都这样啊!

2、你就是懒啦,就是过得太舒服,没事早点睡别想那么多!

3、你们就是因为小时候习惯没有养好,现在才变成这个样子。
............
看到这些,可能很多ADHDer有点习以为常到麻木,但是内心深处还是会有很多委屈和不被人理解的苦楚,因为没有患ADHD的朋友们没有体验,就缺乏共情;没有共情,就缺乏理解;没有理解,就少了情感的连接。

因为国内对于ADHD的研究起步尚晚,没有太多ADHD人群为自己发声,所以很多时候因为知识信息的不流通以及不普及,就变成了很多理解以及情感上的壁垒和障碍。

ADHD的心声



当然也有了解相关知识的朋友的发言着实让ADHDer们会很感动。

例如:
1、看完后,虽然我们仍然会被A娃气的七荤八素,但是我至少了解了一个真理—这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们自己更想“变好”的人了。

2、所以,千万不要推开他们。
............

所以,千万不要推开他们,对于ADHDer们来说,这不仅是他们的心声,更是一种救赎的可能性。

很多ADHDer们在求医问药的过程中,也跟许多朋友聊过他们的问题,也会有很多好心的朋友来试着安慰或者鼓励,但确实现实是有些安慰鼓励让他们并没有觉得好受,反而会让他们更难受了。

某种程度上,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很有可能是观念的局限性。

理解与偏差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有一种过度推崇“自助自救”的倾向,我们经常会被教导要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仿佛寻求他人的帮助是什么洪水猛兽,会让情况更糟糕,只有完全依靠自己才可以真正解决问题,看过社会上这么多“割韭菜”,“成功学大师”“PUA”之类的乱象之后,其实也不难理解这种对于“寻求外界帮助”的审慎。

但这种观念其实隐含着一种对于弱势群体的歧视,很多弱势群体已经没有能力去自救了,当你向身处困境中的人灌输这种理念的时候,相比于鼓励,更可能是种迫害。

心理/神经疾病恰恰是这种迫害的重灾区。看到一个肢体残疾,生理重病的人,大家都会劝他快去就医,谨遵医嘱吃药治疗,因为他们身体上的创伤是一目了然的。

但是对于心理/神经患病的人,大家看不到他们的创伤,就经常有人喜欢自以为是地否认外界帮助的效果,夸大用药或者心理咨询的副作用;否认患者问题的严重性,将苦难轻描淡写一笔带过,“鼓励”患者“不是啥大事,抗一抗就好了”、“想开点就好了”、“坚持养成习惯就好了”.......

这时如果患者听从所谓“劝告”尝试自救,大概率会失败,然后反而因为尝试失败的习得性无助感,使得情绪问题更加严重。

但很无奈的是,人与人之间是很难真正相互理解的,世界上真的很难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事实上,大部分人不是某天突然发现自己原来属于某个弱势群体的话,是无法突破这种观念的局限的。

支持与包容



首先,那么,即使是如果无法真正理解的话,还是希望大家至少可以稍稍给予一点支持和包容,或者干脆保持沉默,踩雷了及时真诚地道歉。

进一步的,可能有人说风凉话,讥讽患者寻求外界帮助但无效的行为,比如“浪费钱”“浪费时间”,“我早就说过XXX没有用”。这就是一种自我为中心产生的傲慢了。

对此,呼吁大家,不要轻易否定患者寻求解救的任何一次尝试,寻求帮助本身就已经需要很大的勇气了。正如前面说的屡次尝试失败的习得性无助感,可能使得情绪问题更加严重。

其次,如果真的把对方当做朋友的话,请意识到对方是在鼓起了多大的勇气做出这些尝试,即使尝试失败了,他们应得的对待是理解和安慰,绝非打压和否认。

例如很多罹患抑郁症的人,病根不是抑郁症,抑郁只是一种共患症,是一个结果。但这不代表针对抑郁症的治疗尝试就是无意义的。相反,很多时候你需要足够多的尝试,才能真正找到那个病根。

面对ADHD



很多人可能就是在进行针对抑郁焦虑的心理咨询过程中,才偶然发现自己的ADHD问题。另外针对同一个问题,对每个人效果最好的治疗方式也不一样,都需要足够的尝试。

就像针对ADHD问题,有人是靠药物、心理咨询和训练来解决的,但有人是靠冥想,有人靠运动,有人靠外界刺激,甚至有人靠宗教的。你只有去尝试,才知道哪种方式真正有用。

针对药物的审慎有其合理性,因为药物的依赖和副作用。但如果患者已经很痛苦了,先用药物缓解症状才是当务之急。

然后,请不要盲目地阻止朋友用药,更不要因为朋友使用药物治疗就因此评判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二次伤害。

学会倾听



最后,还有一点请大家意识到,求助者经常会显得比较卑微无助,而被求助者经常会显得地位更高,但请记得,这种高低差不来自于两者之间知识和经验的差距,更多只是单纯来自于一段时间内情绪和能量的差异而已。

如果真的想帮助朋友的话,可以把自己在交流时的身位放低一点,更不要产生“我比你牛,所以你一定要听我的”这种傲慢的想法。

最后想说,希望大家能多一点包容和理解,如果不理解,请保持尊重,至少不要伤害。

全文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