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愿”何以是“德之贼”辨析

 客家少年 2024-04-07 发布于江西

  “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对于孔老夫子的这句话,很多人应该是读过的,至少是不不陌生的,但对于“乡愿”一词的真正含义却未必很清楚,或者也不会去深究,而对于孔夫子为什么会这么讨厌“乡愿”就更不去关心的了。

乡愿”如果从字面上理解,“乡”是指乡里乡亲,再通俗一点也可认为是周围熟悉的人;“愿”是指一种期盼,也是一种评价,“乡愿”就是身边熟悉的人对某个人的一种较为认同的评价。诚如是,那么孔子又何以会说“乡愿”是“德之贼”(破坏道德的人)呢?这个就需要从儒家经典中去找到答案。

  (吴道之绘孔子像)

孔老夫子虽然提出了“乡愿”这个概念,但他对乡愿本身没有更多具体的阐述,他只是提出了他对乡愿的一种否定性评价,如“巧言令色,鲜仁矣”(靠花语巧言取悦于人,这种人离仁的要求就差远了)。

对乡愿最早有系统阐述的孟子,孟子称乡愿是“阉然媚于世”,“非这无举,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中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人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孟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这类“乡愿式”的人)就是以取媚世人而却以假道德的面目出现,如果要否定他,举不出什么大过,似乎也无可指责。他总是迎合流俗,讨好污世,乍看起来为人好像忠厚老实,行动也好像洁白无染,人们很很喜欢他,他自己也觉得不错,却不可与尧舜之道混同一起,因此说是道德的破坏者。

北宋大儒朱熹对“乡愿”为“德之贼”的解释为“盖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乡人之中独以愿称。夫子以其似德而非,而反乱乎德,故以德之贼而深恶之。”(《论语集注》)

这样,我们就能基本弄明白,原来“乡愿”讲到底就是一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处讨好而不得罪人的,以貌似“忠厚老实”并为人称赞的“老好人”。这种行为看似人蓄无害,但实质是一种反道德行为,所以是对道德进行隐形破坏的“恶行”,套用我们当下的语境,就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

(四书章句集注)

搞清楚了“乡愿”的真正内涵,那么又一个疑问出来了,儒家不是讲中庸之道吗,“乡愿”这种四平八稳不下是契合“中庸”的理念吗?那为什么孔子会对乡愿这么深恶痛绝呢?

我们再来看看孔子的一些观点,或许对中庸就有更深入的理解。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交不上中行之人,则宁可交狂狷之人,因为狂狷者志向高远,进取心强,狷者能保持独立的操行,不会随波逐流。也就是说,孔子的中庸思想也并不是那种低俗的八面玲珑,无原则的媚俗做老好人,而是必须有起码的是非观和棱角。

那么“中庸”又是什么呢?按照宋代朱熹对中庸的诠释,“中”就是不偏不倚,过无不及,“庸”就是平常无奇。(《四书集注·章句》)所以严格意义上讲,中庸并不是和稀泥,什么都一团和气,而是要把握好度,不能搞片面和走绝端,达到一种更理想的平衡,实际上就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与子贡有一段落较有趣的对话,子贡问孔子:“周围的人都说他好就是好吗?”孔子回答:“不一定。”子贡又问:“周围的人都说他坏就是坏吗?”孔回答子:“也不对,不如喜欢他的人说他好,不喜欢他的人说他坏(这样会更客观)。”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也知道人无完人,包括圣人也不可能没有缺点。所以孔子才会说如果是不能选择到真正恪守中行的人,宁可结交狂狷这类有缺点的人也不选择那种媚俗的老好人。

王阳明也认为,乡愿以忠信廉洁见取于君子,以同流合污忤于小人,故非之无举,刺之无刺。然穷其心力,乃知忠信廉洁所以媚君子也,其心已破坏矣,故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俗染不足以累其心。

同时他也讲过他自己就乡愿问题的反思:我在南都以前,尚有些乡愿的意思在,我今信得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着些覆藏,我今才做得个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人都说我行不掩也罢。(《传习录》)

清人王永彬在其《围炉夜话》中也说:“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

                                                       (孟子画像)

       因此,这种为了媚俗,没有原则、没有底线,没有是非观,却一要都是所谓的忠信廉的面目出现的伪道德是非常可怕的,所以宁可取“狂而求狷”之张弛,也必须舍“乡而为愿”之世故。如果整个社会都充斥着这种为了媚俗而不讲原则的“同流”,以博取虚假的好人名声,那么这个社会的会变成什么样就不明而喻了。

司马迁的《史记·汲郑列传》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而所指翟公的所谓“宾客”就是指那些风吹两边倒的乡愿之人。

所以孔子才全非常直截了当地说“乡愿,德之贼也。”

最早对狂狷人格进行阐述的是孔子,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如果交不上谨守中行(中庸)的人,则宁可结交狂狷之人,因为狂狷者志向高远,进取心强,狷者能保持独立的操行,不会随波逐流。

  在《论语·阳货》中,孔子对狂进行了阐述,他说“好刚不学,其蔽也狂。”又说“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肆意直言,无所顾忌,荡是行为不拘小节。

孟子认狂者“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孟子 尽心下)

仰天依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望天外,无人这般人。(陆象山)

我在南都以前,尚有些乡愿的意思在,我今信得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着些覆藏,我今才做得个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人都说我行不掩也罢。(《传习录》)

圣人教人不是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传习录》)

王阳明弟子王畿更是提倡狂狷,“狂者志存尚友,广节而疏,旨高而韵远,不屑弥缝格套以求容于世。”(《与阳和张子问答》)

乡愿以忠信廉洁见取于君子,以同流合污忤于小人,故非之无举,刺之无刺。然穷其心力,乃知忠信廉洁所以媚君子也,其心已破坏矣,故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俗染不足以累其心。真有凤凰千仞之意,一克念即圣人矣。

“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juju三声)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乡愿讥笑洁身自好的狷者说,处事为什么如此孤独冷漠呢?生活在这个世界,为这个世界办事,相安无事就满可以了,这类低贱地献媚讨好世俗的人,便是伪善欺世的乡愿)

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愿,恐其德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矣。(孔子说,很讨厌那种乍看相似实质根本不同的东西;讨厌那类似谷物的狗尾草,担心它会扰乱禾苗;讨厌巧言善辩不正派的人,担心它搅乱了义;讨厌夸夸其谈说大话的人,担心它会乱了信守;讨厌郑国低俗的乐曲,担心它会污染雅乐;讨厌紫颜色,担心它会弄混了正红色;讨厌伪善的乡愿,下是担心它破坏道德,君子能使一切回到万世不易的正常道路就完全可以了。)

                                                            (朱熹画像)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与子贡有一段落较有趣的对话,子贡问孔子:“周围的人都说他好就是好吗乡?”孔子回答:“不一定。”子贡又问:“周围的人都说他坏就是坏吗?”孔回答子:“也不对,不如喜欢他的人说他好,不喜欢他的人说他坏(这样会更客观)。”人中可以看出,孔子也知道人无完人,包括圣人也不可能没有缺点。

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 子路》》意思是:“我找不到能谨守中庸之道者与之交往,那么肯定要选狂狷之士了!狂者能进取,狷者能有所不为。”

 年轻干部,要取“狂而求狷”之张弛,舍“乡而为愿”之世故。在《史记·汲郑列传》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则故事中的“宾客”,描述的便是乡愿之人

清人王永彬《围炉夜话》:“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文中插图源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