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GPT上车,到底有什么用?

 童济仁汽车评论 2024-04-07 发布于上海

ChatGPT才发布了一年多,各大智能汽车品牌已经跟住趋势,纷纷上马座舱大模型。可是,你真的需要在车里文生文、文生图、文生视频吗?真的需要它写论文、查资料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GPT上车到底是行业重塑还是跟风过热。




除了帮助一些特定的内容创作者外,生成式大模型技术在民用领域一直面临着技术与应用场景、技术与商业闭环脱节的问题。把生成式大模型放到汽车座舱中,这个问题就更加凸显。

比如,呼唤智能座舱的语音助手聊天、问答、画画,这是目前生成式大模型上车最主要的应用场景。可是除了第一次尝尝鲜,或者哄一下孩子,这些功能再开启的频率很低。

汽车上增加任何一个功能,不是要让事情变得更复杂、更难用,而是要在用户无感中,让场景变得更丰富、更加人性化。GPT上车,同样也是如此。


因为大模型在人工智能中的地位,其实就相当于大脑。只有脑子什么都做不了,大脑一定要和各种感官、肢体融合,有信息输入、有执行输出,才能做事情。所以,GPT在车里的应用方向,一定是和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执行器相结合,给大脑加上眼睛、嘴巴、四肢等等。具体来看,可能会有三种应用场景:

第一种,就是提升语音助手的语言理解能力。

车内语音助手,从最早的命令式交互,到自然语义交互,再到大模型赋能下具备逻辑推理、策略规划、知识问答等能力,越来越有“人情味”。那么,一个有温度的语音助手,应当是在说“我emo了”后,除了会提供安慰的话语,还要和车里的氛围灯、香氛、音乐、座椅按摩等等联动起来,共同营造符合当下乘员情绪的车厢氛围。


第二种,就是大模型与全车感知融合。

小米SU7发布会上,雷军让小爱同学识别“前面是什么车”,就是将摄像头的画面导入到座舱大模型中进行理解与检索的跨域融合案例。再比如,将车内摄像头和大模型的能力相结合,通过对乘员面孔的主动识别,去进行专属的服务与对话,同样也是AI情感化的体现。


第三种,就是座舱大模型与手机终端打通。

座舱大模型什么时候需要和手机互联呢?讲一个场景,在行车过程中开电话会议的时候,如果恰好要查什么资料,或者想要把某个场景图形化展示时,就需要大模型能力以及智能座舱与智能手机的连接。车里的大模型生成的东西,可以连通手机,同时手机的信息也可以被车载大模型所用。


不难看出,生成式大模型在智能座舱中的发展大方向,一是车里各种传感器与执行器跨域联动,二是更加人性化地充当办公助手和生活助手。但总体来看,目前GPT在车里的应用其实还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不管是自己重金投入还是找科技厂商定制开发,投资回报都还不太明朗。大家基本都是跟住潮流不掉队,然后伺机宣发。

所以,你要说现在GPT上车对于消费决策有什么影响,肯定还非常弱,但是GPT对智能汽车产生质变所能发挥的作用,车企现在也都是看在眼里,并且要紧密跟进大模型上车的趋势。因为智能座舱想要进一步实现人性化、专属化的体验,目前来看必须要依靠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力的进化与应用场景的挖掘。



如果你也和我们一样,对汽车行业的变革式发展满怀憧憬,欢迎大家到B站关注《童济仁汽车情报所》,我们会在每周五与探讨一个你可能感兴趣的新话题。大家有任何意见与建议,也欢迎留言与我们交流。



入驻媒体平台

商务联系人:Maggie
Tel:135-6413-6455
E-Mail:maggie@neuesmedia.com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