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线老师九问“大单元教学”,崔允漷这样回答…… | 头条

 大奔h1wmjlcm1r 2024-04-08 发布于江西

图片


作者丨崔允漷
来源丨中小学老师参考
题图丨Pexels


图片
学历案,是否会阻碍学生思维?

教师

学生手边有学历案、上面有着学生活动的预设,学生是否会因为看到预设而阻碍自己的思维?该如何避免学历案抢占学生的思维空间?


崔允漷:

学历案的预设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过程、一个是结果。①从预设过程来看,如果设置一些开放的题,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②从预设结果来看,目标一样、路线也可能不一样完全可以按照不同的需求、资源以及老师的不同优势来设计。

预设不等于控制学生的思维,学历案提供了学习的目的地和支架,学生思维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开放的、创新的、批判性的,都可以容纳进来。



图片
大单元中的大问题、
大任务、大观念之间的关系?

教师

大单元的大问题、大任务和大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还是相辅相成?大问题、大任务和大观念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理解为:通过发现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设计单元的一个大任务,并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镶嵌于各课时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合运用知识,将其内化,最终转化为大观念?


崔允漷:

第一,大单元必须要结构化,有组织者。这个组织者可以是大问题、大任务、大观念通过问题链、任务串、观念层都可以把单元结构化。

第二,大问题下的子问题,是递进关系还是并列关系,要视情况而定。大任务分解出的子任务,可以是并列的、串联的,也可以是串联并列组合的。

第三,到底是要使用大任务、大问题,还是大观念,重点看单元的主要目标。如果单元的主要目标指向语言应用的能力,就可以用大任务,比如创设一个让学生到餐厅里点菜的情境。如果单元的主要目标指向文化意识的培养,就可以用大观念,把文化意识用明确的观念来表达,大观念分成几个小观念来组织教学。

在实际应用中,三者可能两两搭配使用,不会那么死板。但在设计的时候,一定是有主有次,根据单元的主要目标,明确主要是大任务、大问题还是大观念。

图片




图片
真实情境,如何设置更自然?

教师

在日常观赛观课中,看到不少教学设计和学历案都有设置一定情境的,但是有些情境真是生搬硬套。请问情景设置在教学中是否必要?如何更自然地设置教学情境?


崔允漷:

首先,老师们要明确,现在中高考都在强调情境化。所以,情境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必须得”的问题。

其次,新课程、新课标所要求的核心素养,就是强调在真实情境下的语言运用。老师的教学,也必须依据新课标,落实真实情境下的语言运用。

我所理解的真实情境,其一,“真实”针对的是学生,是学生所遇到的语言运用的情境。“林黛玉入贾府”是林黛玉的真实情境,不是学生的真实情境。其二,真实情境主要强调真实任务,一定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在某种情境下做某件事,不是贾宝玉/鲁迅运用语言文字做某件事。不要把文本的情境当作真实情境。

情境是时间、空间、人等的组合,人与环境的互动才是情境。例如老师说,班里要搞一个读书会,每人要推荐一本书,要设置好推荐的时长(5分钟还是10分钟)、推荐的形式(直接讲还是做PPT)等等,才是一个情境,这是需要老师去创设的。

真实任务和情境是二合一的。真实任务如果没有情境,就是训练。比如,让学生回家把每个字抄5遍,是训练;但抄5遍之后,再教一教爸爸妈妈,就是真实情境。



图片
如何设计以达成“异学习”

教师

设计大单元学历案时,应该设计怎样的学习支架来达成“异学习”?


崔允漷:

通过大单元学历案达成“异学习”,重点不在于设计。老师在把学历案发给学生时,就产生了“异学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速度、深度和广度。另外,原来老师上课要讲25-30分钟,有了学历案之后,老师只讲15-20分钟,多出来的时间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个别指导,异学习就发生了。

如果想在设计过程体现“异学习”,最主要的就是作业分层,把作业分成巩固类、检测类、提高类三大类。可以让学优生学完前面的内容后,多花时间去做提高类的作业,学困生可以跟着大部队慢慢来,把巩固类和检测类的作业做完后,再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是否做提高类。

图片




图片
怎样评价,让学习成果可测量

教师

应该怎样设定评价任务,让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是可测量的?应该怎样修改用词,把评价写得更规范?


崔允漷:

一个目标对应一个目的地。有了对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后面的表现就可以推论。目标本来就是预设的、理想的,目标是“求乎其上”,测评是“得乎其中”。

目标是预设的学习结果,有理想成分;测评是测实际的结果。要把能测的东西尽最大努力测好。比如目标是上到海拔6000米的地方,但我的身体状况实际只能上到5000米,那就要把这5000米测得靠谱,测得科学,这才是关键问题。



图片
素养评价如何设计、操作及调整?

教师

开学初是否就该将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大单元设计?每个单元侧重素养侧面是否有不同,每个素养水平要进行梯度设计吗?教学评价如何嵌入到教学活动中,谁来评、怎么操作?实施过程中如果达成目标的学生未达到2/3,是调整目标、降低难度,还是弥补、增加课时?


崔允漷:

第一,单元前面是学期,要以学期为单位,依据课标、教材对本学期的大单元设计做好规划,这叫学科规划。一个学校的学科规划就是把每个学期的课程规划好,规划的结果叫做学期课程纲要。学期课程纲要就已经明确了到底有几个单元。

第二,素养水平的梯度设计,老师做不了;老师要做的是依据课标,分析教材、研究学情,把学业质量进一步明确。比如物理有四个核心素养,老师要明确每条素养下面的目标怎么写。

第三,评价任务就是课堂中使用的评价工具或者评价手段,把它嵌入到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学评一体化。谁来评的问题,主要考虑谁有能力评,学生评不了的必须老师自己评;如果把标准给到学生,学生就可以互评。只要把评分规则设计好,都是可行的。可以学生间互评、小组间互评,要视情况而定,不是只有一种模式。

第四,老师们在教学时,基本都是带着2/3的学生达成目标的预设,达成了就往下教新的内容,达不成就回过头来把重难点再理一理,即所谓的补充教学。补充教学应该在课内还是课外?其实课外也没有多少时间可用,所以还是要想方设法在课内解决。每堂课都可以抽10分钟的时间解决学困生的问题,至于怎么知道有没有2/3的学生达成目标,有经验的老师基本上课上到第三周,就能知道第几排第几个座位的学生是学困生、学优生还是中等生。

老师在课堂下达评价任务的时候,其实都是抽样评价。如果一堂课只让学优生来回答问题,这样的课堂更多是在“表演”。

图片




图片
如何实现知识到素养的转变?

教师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学后反思,如何实现知识技能到素养的转变?


崔允漷:

教下去的是课文,留下的是素养。很多时候,我们只注重老师的反思,不太重视学生的反思,以为“教下去”就“留下来”了。这背后是把教学当做倒水,“倒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是一个错误的隐喻。如果教学这么简单,老师们也不用这么辛苦了。“育人”的达成,一定要经过学习者自己的反思。

不仅学历案要关注反思,所有教学都要重视反思。而且反思是要教的。

第一,老师要设计好反思路径和支架;

第二,要重视课内的反思交流;

第三,反思的结果达到“三阶”。第一阶是“复述”,把学会的东西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述一遍;第二阶是“关联”,把新学的东西和过去的知识进行关联,和生活进行关联;第三阶是“转化”,知识转化为情感,比如同情心、责任感,不转化不升华,教下去的就还只是课文。



图片
学历案设计能跨单元跨学科进行么?

教师

学历案的设计是不是也可以跨单元跨学科进行?比如一单元中的内容不符合本“单元”学历案设计的大问题,是不是可剔除?另一单元或者学科的内容符合“单元”大问题,是不是也可纳入这个学历案的设计?


崔允漷:

第一,凡是学习,都需要有学历案,因为学历案就是助学支架,所以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第二,关于你说的单元中的某个内容不符合本单元的大问题,我的理解是,比如一个单元里一共有四篇课文,三篇是现代文,一篇是文言文,还有后面的习作,习作和三篇现代文比较容易结构化,文言文不太好结构化,那就把三篇现代文和习作放在一起进行大单元设计,把这篇文言文单独拎出来教,也是可以的。

图片




图片
如何更好地适应和落地新课标?

教师

新课标对于老师的挑战还是很大,对老师的综合素养要求很高。现下,老师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努力,才能很快很好地适应新课标,将新课标的理念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


崔允漷:

第一,如果老师都不改变、不发展、不进步,用昨天的知识去教今天的孩子,让他们去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怎么对得起自己这份工作?所以,不管有没有推进新课程,老师都一直要在专业发展的路上。

第二,每一次课程改革,势必都有新理念、新要求,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不同的阶段都有对教育的新要求。

第三,面对新课标、新课程,老师要摆正心态,把新课改当成一个自我新生的机会,有新的平台、新的交流,做新的课题、写新的论文,都是一种发展机会。

老师一方面要好好学习;另一方面,育人没有标准流程,新课标也有很大的创造空间。老师们可以量力而行,在寻求自我发展的道路上,尽可能把学生教到满意。

图片

责编丨马婉月
美编丨张天禹
执行主编丨安迪
商务合作 | 陈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