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省青岛二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试题(语文)

 阅读美丽星空 2024-04-08 发布于山东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不仅是网络文学的载体和传播媒介,还是它的“产床”和交互平台。因文学趣好而聚集的“文学钟情族”在这里完成“交往”仪式,而“批评”就是这众声喧哗的“趣缘仪式”中不经意间完成的“公共产品”,这便是网络文学的线上批评景观,它构成了网络文学批评空间结构的一元。网络文学的在线批评,于广大网络写手有普及文学创作常识的作用,促使他们提高文学创作与创新意识:同时作为评家自己,也可以通过及时的文学批评锻炼艺术感悟力,在文学文本与文学接受者之间起到中介、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以增加接受者审美快感的强度和深度。

另一种批评存活空间是为传统学人更熟悉的线下批评,即由批评家在平面媒体(书报刊)发表的网络文学批评,或者是由政府职能部门和学术社团机构组织的网络文学研讨活动和理论批评会议。这一批评空间不仅享有行政、学术、传媒之话语权力,还背靠千百年文学传统的观念积淀,理论资源十分丰富,形成了自己的评价标准和批评范式。仅就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史而言,已经体系化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批评理论学科,并植根于传统文学批评家的观念图式,成为他们的思维工具。《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按学术资历和“入网”先后,把网络文学批评的“学院派”概括为三股力量:“'拓荒者’的理论探索”“'集团军’的纵深研究”“'后备队’的新锐批评”,认为“学院派是一群有层次、有规模、有潜力的精英知识分子,他们的学理建树在网络文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规制和指向的作用”。在理论特色上,“他们的文学批评更注重学理逻辑和思辨性,善于透过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本体考察,探寻问题的根据,并以此建立批评标准或理论体系,行文带有学术规范和专业化特征,其成果常见于学术期刊、学术著作与学术会议论文中。从这一描述中我们看到,在学源和学理的意义上,学院派的线下批评无疑是网络文学批评的“执牛耳者”,它们构成了网络文学批评空间结构中无以替代的另外一元。

线上与线下“二元结构”构成了网络文学批评的整体格局,也形成了以“线”分陈的“空间并峙”。那么,为了进一步增强批评的有效性,能否在“二元结构”的必然性和“功能分殊”合理性的语境中,促进“二元”与“功能”的有效互动以实现二者的互补融通?这是一个需要回应的有意义的话题,也代表着网络文学批评的未来走向。

(摘自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批评:“线上与线下”识辨》)

材料二:

如果说,20年网络文学创作走过的是一条爆发式增长、“马鞍形”上扬之路,网络文学批评则是在低调起步、艰难前行中日渐发声的。尽管与繁盛的创作相比,批评的滞后和微弱有着鲜明反差,但小众的批评话语依然在中国网络文学20年的快速崛起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的成就和不足都已成为20年网络文学发展的一部分。

从批评主体的身份看,20年网络文学批评主要由三股力量构成:一是关注网络文学的传统批评家,特别是那些关注文学发展、回应现实问题的批评家,他们以学院派的身份或职业批评家的眼光看待新兴的网络文学,及时调整思维聚焦,敏锐地面对新兴媒体中的文学发声,构成学理化批评最具实力的一派。第二股力量是面向文化市场的媒体批评者,它们主要由记者、编辑、作家和关注网络媒体的文化学人构成。这类批评者善于从媒体传播的角度,在网络文学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文学现象,找到一个切入点进行导向性文化点评,或者以敏感的“新闻鼻”将其纳入某个“议程设置”予以舆论引导,以形成广泛的文化关注。还有一类是文学网民的在线批评,批评主体是关注并阅读网络文学作品的态度型网民、跟风追读型粉丝、论坛灌水型刷屏者、创作与评论的交互型聊友、匿名上网的评论型鉴赏者,甚或作为文学幕后推手的商业型“马甲”、“水军”等。这三股力量各有其阵地,又各具其功能,虽角色不同却彼此互补,共同打造了20年网络文学批评多维互动的开放式格局。

许多传统批评家视网络文学批评为“小道”和边缘,不屑于介入,年轻的学者还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在传统的观念中,网民的声音在评论界得不到重视,他们的点赞或吐槽往往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职业批评家习惯于在传统媒体特别是学术理论刊物发表成果,不屑于网络发声,无形中失去了批评与创作即时互动、彼此交流的契机,回避了批评对创作的干预力量,削弱了批评对文学现实的敏锐回应功能。

(摘编自欧阳友权、张伟颀《中国网络文学批评20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在线批评是文学爱好者为表达自己的文学观点理论而有针对性发表的批评。

B.文学批评家在平面媒体发表的网络文学批评因其评价标准和批评范式而更显深刻。

C20年网络文学创作与批评走了不同的路,一是爆发式增长之路,一是上扬之路。

D.小众网络文学批评的不足,并不影响它成为20年中国网络文学崛起的重要因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以网络文学批评为谈论对象,行文思路清晰,言表达思维严密,多用因果论证方法,论证讲究逻辑严密。

B.两则材料都突出了学院派批评的体系化、学理化,都认为学院派批评在网络文学批评中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

C.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时各有侧重,材料一基于线上线下批评者的比较,材料二立论基于网络文学二十年的发展历程。

D.两则材料中材料一对传统学人的线下批评更加推崇,材料二则认为各种网络文学批评力量应该多维互动形成开放格局。

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观点相一致的一项是(    

A.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学批评队伍也在逐步壮大,而一度作为有着深厚学养积淀的文学批评家队伍曾一度显得有些孤芳自赏。

B.网络文学批评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相比,其批评的对象更为广泛,形式更为自由,而网络文学批评的合理性根本便是互联网”——即媒介因素。

C.线上、线下的两种批评都只是整个批评话语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都必须切身地参与到网络文学创作活动和消费环节中去,共同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繁荣发展。

D.网络文学批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拥抱主要在两种角度:继承中国文学传统在网络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和网络文学评价标准对传统精英文学评价标准的部分接受与容纳。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未来网络文学批评如何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请结合材料列出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Π(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都梁

西北风钻进了晋西北的群山,在山峰和沟谷间尖利地呼啸着,似乎把裸露的岩石都冻裂了。路边几棵孤零零的槐树在严寒的侵袭下,时而传来树枝的折裂声,偶尔一截粗大的树枝被寒风刮落到地上,砸在潜伏的战士们的背上。

战士们一动不动地趴在公路两侧的土沟里,他们身上盖着枯草,既能御寒又能隐蔽。李云龙看见路边的草都在微微颤动,他知道这是身穿单衣的战士们在寒风中被冻得发抖。部队已经进入潜伏位置三个小时了,李云龙也冻得两排牙在不停地撞击,他隔着单衣摸摸肚皮,手感有些不对,肚皮怎么硬邦邦的?好像五脏六腑全冻结在一起了,他自嘲地想:穿上铠甲啦,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

日军的汽车队出现了,头车的驾驶棚顶上架着两挺歪把子机枪。车厢里满载着荷枪实弹穿着黄色粗呢大衣戴着皮帽的日本鬼子,而卡车竟有十几辆。这时,随风传来了日军士兵的歌声。

懂些日语的政委赵刚脸色倏变,轻声道:这是关东军军歌,老李,情况有变,这不是日本驻山西的部队,是刚调进关的关东军。兵力得有两个中队,和咱们的兵力对比差不多是一比一,干不干?李云龙注视着开近的车队,牙一咬发狠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干!敌人把胸脯送到咱们的刺刀尖前,咋能把刺刀缩回来?李云龙一挥手,警卫员拉响了预先埋好的地雷。

路边的枯草在一瞬间被掀开,一排排雪亮的刺刀出现了。部队潮水般冲上公路,顷刻间,刺刀相交的铿锵声,枪托击中肉体发出的闷响声,濒死者的惨叫声,杀得兴起的吼声响成一片……

按照战前团党委的决定:团长、政委应坚守指挥位置,绝不允许参加白刃战。可战斗一打响,李云龙三两下就把单军装脱下来,抄起鬼头刀赤膊冲上去。赵刚制止不及,一时也按捺不住,拎着驳壳枪冲出去。

李云龙的第一个对手是个日本军曹,两人对视着兜了几个圈子。李云龙双手握刀,刀身下垂到左腿前,刀背对着敌人,而刀锋却向着自己,几乎贴近了左腿。鬼子怎么也想象不出以这种姿势迎敌有什么奥妙,他不耐烦了,呀的一声倾其全力向李云龙左肋来个突刺,李云龙身形未动,手中的刀迅速上扬咔嚓一声,沉重的刀背磕开了敌人手中的步枪,刀锋从右至左,从上而下斜着抡出了一个180度的杀伤半径,军曹的身子飞出了两米开外。

赵刚虽然参加过不少次战斗,但这种硬碰硬的白刃战还是第一次碰上,眼前这种血淋淋的场面使他感到震惊。在他看来,日军士兵的身高虽普遍矮小,但每个士兵都长得粗壮敦实,肌肉发达,脸上都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相比之下,八路军战士身材单薄,脸上也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菜色,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悬殊,体现在单兵素质上,这使赵刚感到痛心。但赵刚也同时发现,独立团的战士身上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就是出手凶狠果断,有种敢和敌人拼命的劲头,一出刺刀就痛下杀手,很少使用格挡等以求自保的方式,招招都要和对手同归于尽。搏斗中,有的战士腹部已被刺刀豁开,但仍然发着狠地将刺刀向敌人捅去。一个身中十几刀、浑身血肉模糊的战士,已经站不起来了,他双手握着攻刀卧在地上,只要见到穿翻毛皮鞋的脚就狠命地砍,有两个正在对刺的日本兵都在猝不及防中被他砍断脚腕,一头栽倒,看得赵刚眼眶发热、血脉贲张。

赵刚拎着驳壳枪,望见二连长张大彪正和日军中尉对峙,举枪就要打,被李云龙拦住了:老赵,千万别开枪,咱们今天玩儿的是冷兵器,我李云龙不能让鬼子笑话咱不讲规矩。赵刚不屑地说:和鬼子讲什么规矩?我看你脑子有病,时间紧迫,快开枪打死这个鬼子,赶快打扫战场……

李云龙固执地说:不行,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我李云龙往后还要在这一带混呢,不能让鬼子笑话我的部队没拼刺刀的本事,这有损我的名誉。现在是单打独斗,大彪要不行我再上。

张大彪和日军中尉转眼间已过了五六招,两人身上的军装都被刀锋划得稀烂,鲜血把军装都浸透了,李云龙两腿叉开,双手拄着鬼头刀在旁边若无其事地观战,嘴里还啧啧评论着:我说大彪,你还行吗?不行就换人!张大彪把砍刀抡出一片白光,嘴里说着:团长,你先歇着,不劳你大驾了,我先逗这小子玩会儿,总得让人家临死前露几手嘛。只见他一侧身躲开了对方的突刺,身子扑倒在地,砍刀贴着地皮呈扇面掠过,日军中尉突然惨叫一声,顿时失去支撑点,一头栽倒在地上。张大彪闪电般翻腕就是一刀,日军中尉的脑袋和身子分了家。

白刃战用了十几分钟就结束了。是役,独立团一营阵亡358人,仅存30多人。日军阵亡371人,两个中队全军覆没。日军驻山西第一军司令官莜家义男得到消息时正下围棋,他先是震惊得说不出话来,随后又暴怒地抽出军刀将围棋盘砍成碎片,他愤怒的是,穷得像叫花子一样的八路军竟敢率先攻击一流的关东军部队……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运用比拟手法描写了西北风的凛冽,体现出自然环境的恶劣,营造了紧张的氛围,为接下来的伏击战提供了背景。

B五脏六腑仿佛冻结在一起的李云龙,自嘲穿上了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的铠甲,表现了他作为八路军将领的乐观与幽默。

C.小说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狭路相逢勇者胜,干!李云龙土匪式的语言体现出其血性方刚的特点。

D.本文以赵刚的视角展开故事叙述,震惊”“痛心”“血脉贲张等复杂心理变化侧面塑造了八路军战士们撼人心魄的英雄群像。

7.对文本中李云龙和赵刚关于白刃战中是否用枪的争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云龙不赞成用枪,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只有用实力打垮敌人,才能震撼侵略者。

B.赵刚认为,时间紧迫,开枪打死敌人,快速结束战斗,保存实力,不用和鬼子讲什么规矩。

C.在紧张的战斗描写中插入争论,使情节陡生波澜,为下文两个日军中队全军覆没作铺垫。

D.张大彪与日军中尉决斗的结果,印证了李云龙的主张,凸显了中国军人英勇无畏的形象。

8己不如人,勇于亮剑亮剑精神的内核,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体现的亮剑精神

9.本文与《荷花淀》同样都是写伏击战,但特点不同,请选取三个角度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青字仲卿。其父郑季,河东平阳人也。元光六年,拜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太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军各万骑。青至龙城,斩首虏数百。骑将军敖亡七千骑,卫尉广为虏所得,得脱归,皆当斩,赎为庶人。贺亦无功。唯青赐爵关内侯。上曰:“匈奴行诈诸蛮夷,数为边害,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

元朔五年春,令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匈奴右贤王当青等兵,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饮醉,汉兵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骑数百驰,溃围北去。上曰:“大将军青躬率戎士,师大捷,获匈奴王十有余人,益封青八千七百户。”明年春,大将军青出定襄,翕侯赵信为前将军,卫尉苏建为右将军,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咸属大将军,斩首数千级而还。月余,悉复出定襄,斩首虏万余人,苏建、赵信并军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与战一日余,汉兵且尽。信故胡人,降为翕侯,见急,遂将其余骑可八百奔降单于。苏建尽亡其军,独以身得亡去,自归青。青问其罪正闳、长史安、议郎周霸等:“建当云何?”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闳、安曰:“不然。今建以数千当单于数万,力战一日余,士皆不敢有二心。自归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不当斩。”青曰:“青幸得以胏附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风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官吏皆曰“善”。遂囚建行在所

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匈奴虽病,远去,而汉马亦少,无以复往。单于用赵信计,遣使好辞请和亲。天子下其议,或言和亲,或言遂臣之。丞相长史任敞曰:“匈奴新困,宜使为外臣,朝请于边。”汉使敞使于单于。单于闻敞计,大怒,留之不遣。

赞曰:苏建尝说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士大夫无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者,勉之哉!”青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待士大夫,招贤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传》《汉书·匈奴传》,有删改)

胏():带骨的肉。胏附:比喻亲戚心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风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

B.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风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

C.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风/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

D.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风/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人,春秋时对农业劳动者的称呼,也泛指平民百姓。文中是说敖、广本被判斩刑,但他们用钱赎命,被免去了官职变成了普通百姓。

B.裨将,裨是副贰、辅助之意,将是将领,裨将意为副将,是大将的属将。

C.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天子巡行所到之地,也可简称为行在

D赞曰是《史记》《汉书》等史书中人物传记结尾部分的总结评论性文字,用以表达作者对传主的称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光六年,卫青和李广、公孙放、公孙贺各带一万骑兵攻打匈奴,只有卫青立下战功,获得了赏赐。

B.周霸认为不应该杀了苏建,因为杀了苏建相当于告诉其他人,即使投降也不要回来,这是伤军心的做法。

C.匈奴请求和亲,丞相长史任敞不赞同和亲,认为应趁匈奴刚被打败,让匈奴对汉朝称臣。

D.卫青屡立战功,多次得到封赏,但是他并没有因此骄纵,他不招揽士人为己所用,而是奉法遵职,恪守臣子职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故胡人,降为翕侯,见急,遂将其余骑可八百奔降单于。

2)彼亲待士大夫,招贤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

14.卫青认为应该让皇帝处置打了败仗独自回营的苏建,为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答元明①黔南赠别

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长兄万里相送,二人分别后黄庭坚作此赠别诗。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故事,隐寓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语出韦应物《示全真元长》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④脊令:鸟名,即鹡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即掀起情感的波澜,兄弟相对,情深意长,似乎忘记了是谪居异乡,暂寓逆旅,动物的哀啼悲鸣让他陡然清醒,泪洒酒杯。

B.颔联写诗人抱负落空,与长兄以退隐相约,表达了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而失望后,悲观厌世,希望逃离官场,隐居田园。

C.尾联将诗人的满腔深情倾注在声声叮嘱中,使离别时的哀伤之情从自身宕开,翻进一层,触发了层层联想,令人回味无穷。

D.黄庭坚的诗以瘦劲挺拔著称,他的诗作拗峭中不失深婉之致,此篇赠别之作,更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16.本诗是如何抒发作者对兄长的深厚情感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                                             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

2)《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得出                              的结论。

3)《书愤》中                              两句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与金庸本人的人生乃至性情,当然有联系,但不可 。简单梳理金庸的人生轨迹,你会发现它并没有武侠小说中那样跌宕起伏。金庸的第一本书不是《书剑恩仇录》,而是《献给投考初中者》的试题精编,凭借这本全无飘逸空灵意境可言的工具书,金庸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后来金庸涉足报界,虽然也做得 ,但终究不及他在武侠小说方面的巨大成就……金庸不是一个成功的报业巨子,而是一个成功的武侠小说创作家,他,将其定义为一代通俗文学大师是恰如其分的。

这样看,金庸的人生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有多少人没有过对世俗名利的向往?又有多少人未曾遭受过梦想无法照进现实的挫折?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天生任督二脉早已打通的绝世高手和旷世奇才,(       )。金庸,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金庸幸运地找到了武侠,又或者,武侠幸运地遇到了金庸。金庸未必有大侠那样的快意人生,但他一定是一位 的武侠小说大家。

在金庸的文字中,读者不仅能窥探武侠世界的少年英姿,还可以发现他对现世的反思观照。金庸自身的人生阅历与笔下的武侠世界 、融为一体,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与韵味。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等量齐观    风生水起    不负众望    相辅相成

B.等量齐观    如火如荼    不孚众望    相辅相成

C.一视同仁    如火如荼    不负众望    交相辉映

D.一视同仁    风生水起    不孚众望    交相辉映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生存与现实、欲望与命运之间挣扎的凡夫俗子更多

B.在生存与命运、欲望与现实之间挣扎的凡夫俗子更多

C.更多的不过是在生存与命运、欲望与现实之间挣扎的凡夫俗子

D.更多的不过是在生存与现实、欲望与命运之间挣扎的凡夫俗子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金庸既是一个成功的报业巨子,也是一个成功的武侠小说创作家。他,被定义为一代通俗文学大师是恰如其分的。

B.金庸是一个成功的报业巨子,更是一个成功的武侠小说创作家。他,被定义为一代通俗文学大师是恰如其分的。

C.金庸不是一个成功的报业巨子,而是一个成功的武侠小说创作家。他,被定义为一代通俗文学大师是恰如其分的。

D.金庸不仅是一个成功的报业巨子,而且是一个成功的武侠小说创作家。他,将其定义为一代通俗文学大师是恰如其分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码,  ,因此,我们要挖掘好红色资源,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对当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事实上,红色资源种类极多,其中既有基于地域、建筑、档案资料等的实物资源,也有基于人物事迹、宣传口号、经典故事等的精神资源,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仔细挖掘。“时代楷模”张富清的感人事迹一经挖掘,便让尘封已久的“战斗英雄”“人民功臣”的故事被人知晓,感动和影响了无数人,这就是对红色资源挖掘的最好例证。因此,充分激发红色资源新活力,既要深入挖掘现有资源中尚未被充分利用的部分,系统提取其中的红色资源关联内容;  ,积极向外拓展相关红色资源挖掘工作,形成并扩大红色资源体系。从而连点成线、织线成面,不断增加其体量。

瞻仰红色圣地、探访红色旧址、参加红色研学……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得以沉浸式地感受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探寻革命历史的红色基因。只有充分发掘红色资源,才能让青少年在旅途中树立起建功新时代的责任意识,滋养爱国情怀。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提取以上材料的要点,给红色资源下定义,不超过60个字。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后汉书·马援传》

“君子见几(机)而作。”——《易·系辞下》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坚守与变通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    2C    3C   

4.首先,介绍网络文学在线批评的特点和之于网络写手与评家自己的作用。其次,介绍网络文学线下批评已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和批评范式,并用引用论证概括线下批评学院派的三股力量和理论特色。最后总结网络文学批评的现状并提出(话题、论题):为增强网络批评的有效性,能否采取相关措施实现线上线下批评的互补融通。前两段与第三段构成分总结构。    

5重视线下精英批评与线上网络批评的互补与融合;强化网络文学批评主体的担当意识;加强文学网民在线批评的水平/重视网民声音/公正性;媒体批评者应加强舆论引导;转变传统批评观念,增加批评与创作的互动、交流的契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为表达自己的文学观点理论而有针对性发表的批评错,原文是不经意间并非有目的的针对性的为了表达自己的文学批评观点

B.“更显深刻错,文中无更深刻的意思,只是分别介绍了两种文学批评的人群、各自的特点。

C.“一是爆发式增长之路,一是上扬之路错误,原文为爆发式增长、'马鞍形上扬之路,是同一条路的两个特点,不是两条路。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因果论证”“论证讲究逻辑严密错。比如材料一,先介绍网络文学批评,再介绍传统的线下批评,最后强调二者应该互补、促进,逻辑清楚但说不上严密;材料二主要介绍了20年网络文学批评主要由三股力量;两则材料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

B.“两则材料都突出了'学院派批评的体系化、学理化错误,材料二只有构成学理化批评最具实力的一派,没有提到体系化

D.“对传统学人的线下批评更加推崇错,文中无更加推崇文学批评家的信息,而是说能否在'二元结构的必然性和'功能分殊合理性的语境中,促进'二元'功能的有效互动以实现二者的互补融通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是对线上与线下批评的识辨,并提出二者应互动互补,以增强批评的有效性。

ABD三项论述对象都不属于材料一论述范畴,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

C.谈线上、线下批评与网络文学创作本身的融合,达到批评效果,促进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和材料一观点一致。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首先,因文学趣好而聚集的'文学钟情族在这里完成'交往仪式,而'批评就是这众声喧哗的'趣缘仪式中不经意间完成的'公共产品,这便是网络文学的线上批评景观”“网络文学的在线批评,于广大网络写手有普及文学创作常识的作用……也可以通过及时的文学批评锻炼艺术感悟力……”,介绍网络文学在线批评的特点和之于网络写手与评家自己的作用。

其次,这一批评空间……理论资源十分丰富,形成了自己的评价标准和批评范式,介绍网络文学线下批评已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和批评范式,《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按学术资历和'入网先后,把网络文学批评的'学院派概括为三股力量,用引用论证概括线下批评学院派的三股力量和理论特色。

最后线上与线下'二元结构构成了网络文学批评的整体格局,也形成了以'线分陈的'空间并峙’”“为了进一步增强批评的有效性,能否在'二元结构的必然性和'功能分殊合理性的语境中,促进'二元'功能的有效互动以实现二者的互补融通?,总结网络文学批评的现状并提出(话题、论题):为增强网络批评的有效性,能否采取相关措施实现线上线下批评的互补融通。

前两段与第三段构成分总结构。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为了进一步增强批评的有效性,能否在'二元结构的必然性和'功能分殊合理性的语境中,促进'二元'功能的有效互动以实现二者的互补融通?可知,重视线下精英批评与线上网络批评的互补与融合;

网络文学的在线批评,于广大网络写手有普及文学创作常识的作用,促使他们提高文学创作与创新意识;同时作为评家自己,也可以通过及时的文学批评锻炼艺术感悟力,在文学文本与文学接受者之间起到中介、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以增加接受者审美快感的强度和深度可知,强化网络文学批评主体的担当意识;

还有一类是文学网民的在线批评,批评主体是关注并阅读网络文学作品的态度型网民、跟风追读型粉丝、论坛灌水型刷屏者、创作与评论的交互型聊友、匿名上网的评论型鉴赏者,甚或作为文学幕后推手的商业型'马甲'水军可知,加强文学网民在线批评的水平;

在传统的观念中,网民的声音在评论界得不到重视,他们的点赞或吐槽往往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可知,重视网民声音/公正性;

第二股力量是面向文化市场的媒体批评者,它们主要由记者、编辑、作家和关注网络媒体的文化学人构成。这类批评者善于从媒体传播的角度,在网络文学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文学现象,找到一个切入点进行导向性文化点评,或者以敏感的'新闻鼻将其纳入某个'议程设置予以舆论引导,以形成广泛的文化关注可知,媒体批评者应加强舆论引导;

许多传统批评家视网络文学批评为'小道和边缘,不屑于介入……无形中失去了批评与创作即时互动、彼此交流的契机,回避了批评对创作的干预力量,削弱了批评对文学现实的敏锐回应功能可知,转变传统批评观念,增加批评与创作的互动、交流的契机。

6.D    7C    

8.八路军战士们营养不良,衣衫单薄,在武器体力明显弱于对方的情况下,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亮出了军人之剑,维护了民族利益。八路军将领李云龙面对一流的关东军部队,毫不畏惧,果断决定进攻,表现了勇气与能力、态度和行动高度统一的亮剑精神。张大彪身已负伤,依旧亮剑与日军中尉决斗,展现出中国军人的勇气与魄力。    

9环境描写上:《亮剑》故事发生在寒意透骨的晋西北的群山中,作战环境极其恶劣;《荷花淀》故事发生在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场面描写(情节)上:《亮剑》正面详写两军白刃战的残酷战斗过程,血腥惨烈;《荷花淀》淡化战斗过程,重点展现夫妻话别等充满爱意温情的生活细节。形象塑造上:《亮剑》着重塑造八路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不怕牺牲,突出他们充满血性的一面;《荷花淀》着重塑造一群勤劳勇敢、明义多情普通农村妇女,淡化了她们对敌斗争的一面。主题表达上:《亮剑》要歌颂的是中国军人面对强敌敢于亮剑的斗争精神,需要通过正面战场的残酷搏杀来体现主题;《荷花淀》主要赞美的白洋淀农村妇女温柔多情、朴实善良、深明大义的人性之美,所以可以淡化战争以突出主题表达。语言风格上:《亮剑》语言通俗质朴,一些粗鄙的口语令人感到粗犷而豪迈;《荷花淀》语言清新淡雅,人物对话富有生活气息,令人感到纯净而唯美。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以赵刚的视角展开故事叙述错误,小说以全知视角展开故事叙述。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C.“为下文两个日军中队全军覆没作铺垫错,两个日军中队全军覆没是独立团亮剑精神的战果,和白刃战中是否用枪没关系。故没有铺垫作用。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作品多重意蕴的能力。

亮剑精神体现在独立团全体官兵身上。据此筛选信息分析即可。

根据原文在他看来,日军士兵的身高虽普遍矮小,但每个士兵都长得粗壮敦实,肌肉发达,脸上都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相比之下,八路军战士身材单薄,脸上也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菜色,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悬殊,体现在单兵素质上,这使赵刚感到痛心,但战士们的表现却令人震惊,独立团的战士身上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就是出手凶狠果断,有种敢和敌人拼命的劲头,一出刺刀就痛下杀手……有两个正在对刺的日本兵都在猝不及防中被他砍断脚腕,一头栽倒,看得赵刚眼眶发热、血脉贲张,表现了敢于战斗的精神,亮出英勇无畏之剑,亮出军人之剑。

根据原文懂些日语的政委赵刚脸色倏变,轻声道:这是关东军……老李,情况有变……李云龙注视着开近的车队,牙一咬发狠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干”“可战斗一打响,李云龙三两下就把单军装脱下来,抄起鬼头刀赤膊冲上去。赵刚制止不及,一时也按捺不住,拎着驳壳枪冲出去。李云龙的第一个对手是个日本军曹,……军曹的身子飞出了两米开外可知,八路军将领李云龙面对一流的关东军部队,毫不畏惧,果断决定进攻。战斗一打响,李云龙抄起鬼头刀赤膊冲上去,对手是个日本军曹,最后军曹的身子被李云龙打飞出了两米开外。作为八路军将领,李云龙身先士卒,抄刀斩杀日本军曹,表现了勇气与能力、态度和行动高度统一的亮剑精神。

原文写张大彪和日军中尉转眼间已过了五六招,两人身上的军装都被刀锋划得稀烂,鲜血把军装都浸透了,张大彪身已负伤,没有让李云龙替换,依旧亮剑与日军中尉决斗,为国家为民族血战到底,展现出中国军人的勇气与魄力。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艺术特色的能力。

我们可以从自然环境、战斗场面、人物塑造、主题表达、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环境描写上:根据西北风钻进了晋西北的群山,在山峰和沟谷间尖利地呼啸着,似乎把裸露的岩石都冻裂了。路边几棵孤零零的槐树在严寒的侵袭下可知,战斗发生在寒意透骨的群山中,非常符合恶劣环境下作战的场面;根据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可知,荷花淀荷花盛开,环境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场面描写上:根据原文搏斗中,有的战士腹部已被刺刀豁开,但仍然发着狠地将刺刀向敌人捅去。一个身中十几刀、浑身血肉模糊的战士,已经站不起来了,他双手握着攻刀卧在地上,只要见到穿翻毛皮鞋的脚就狠命地砍,有两个正在对刺的日本兵都在猝不及防中被他砍断脚腕,一头栽倒可知,详写战斗过程,场面惨烈悲壮。《荷花淀》淡化战斗过程,写水生和水生嫂的夫妻话别,充满爱意温情的生活细节;后来寻夫遇敌,听到枪响声,战斗开始了,几个妇女渐渐听清楚枪声是向着外面,她们才趴着船帮露出头来寻找自己的丈夫。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使紧张的战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形象塑造上:《亮剑》中可战斗一打响,李云龙三两下就把单军装脱下来,抄起鬼头刀赤膊冲上去。赵刚制止不及,一时也按捺不住,拎着驳壳枪冲出去。李云龙的第一个对手是个日本军曹,……军曹的身子飞出了两米开外,着重塑造八路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不怕牺牲,突出他们充满血性的一面;《荷花淀》着重塑造一群勤劳勇敢、明义多情普通农村妇女,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发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发生在妇女们探望丈夫的归途中,这种战争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当战斗打响以后,几个妇女渐渐听清楚枪声是向着外面,她们才趴着船帮露出头来寻找自己的丈夫。淡化了她们对敌斗争的一面。

主题表达上:《亮剑》要歌颂的是中国军人面对强敌敢于亮剑的斗争精神,李云龙注视着开近的车队,牙一咬发狠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干”“张大彪把砍刀抡出一片白光,嘴里说着:团长,你先歇着,不劳你大驾了,需要通过正面战场的残酷搏杀来体现主题;《荷花淀》主要赞美以水生嫂等人为代表的白洋淀农村妇女温柔多情、朴实善良、深明大义的人性之美,主要写送夫参军,寻夫遇敌、助夫杀敌等内容,所以可以淡化战争以突出主题表达。

语言风格上:根据原文狭路相逢勇者胜,干!”“我说大彪,你还行吗?不行就换人,李云龙语言通俗,可知本文语言通俗质朴,令人感到粗犷而豪迈;根据原文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可知,《荷花淀》对淀上风光的描写,词浅意深,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淡雅,令人感到纯净而唯美。

10.A    11D    12B    

13.(1)赵信原是匈奴人,投降汉朝后被封为翕侯,这时他看到情况危急,于是率领他的残余骑兵约八百人投奔投降于单于。

2)那亲近优待士大夫,招揽贤能的人罢黜无能的人的做法,是君主应有的权力。

14作为皇上的心腹之臣,卫青并不怕没有威严,周霸说要杀苏建显示卫青的威严,这不合卫青的心意。卫青不敢在塞外专擅生杀大权。请天子裁决,可借此训示(教导、影响)为人臣子的不应擅自专权。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虽然论职权,我有权处死手下将官,但凭我受到的天子的宠信,我也不敢在塞外专擅生杀大权,将其交给天子,请天子裁决,并可借此训示为人臣子的不应擅自专权,这样做不是更好吗?

于境外为后置状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BD

天子自裁之,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排除C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是《史记》……等史书中人物传记结尾部分的总结评论性文字,用以表达作者对传主的称赞错误,《史记》结尾不是赞曰,而是太史公曰,且赞领起的总结评论并非都是称赞。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周霸认为不应该杀了苏建错误,原文为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周霸认为应该杀了苏建。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原来; ,率领;,表估计,大约。

2亲待,亲近优待;“…………”,判断句式;,权力、权柄。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青幸得以胏附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可概括出,作为皇上的心腹之臣,卫青并不怕没有威严,周霸说要杀苏建显示卫青的威严,这不合卫青的心意。

结合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可概括出,卫青不敢在塞外专擅生杀大权。

结合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风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可概括出,请天子裁决,可借此训示(教导、影响)为人臣子的不应擅自专权。

参考译文:

卫青,字仲卿。他的父亲郑季,是河东平阳人。元光六年,卫青被任命为车骑将军,攻打匈奴,他出兵上谷,公孙贺担任轻车将军,出云中;太中大夫公孙敖担任骑将军,出兵代郡;卫尉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出兵雁门。各自率领一万骑兵。卫青到了龙城,杀了几百个敌人。骑将军敖损失了七千骑兵,卫尉李广被匈奴擒得,能够脱身回汉,按规定都应该判决斩首,他们用钱抵罪,被贬为普通老百姓。公孙贺也没有功绩。只有卫青被赏赐了关内侯的爵位。武帝说:“匈奴欺骗边境各族,多次危害汉朝边境,所以派遣将领出兵来征讨他们的罪过。”

元朔五年春天,汉朝命令卫青统率三万骑兵出兵高阙。匈奴右贤王带兵抵挡卫青等人的军队,以为汉军不能到他那里,喝醉了酒。汉兵在夜间赶到,包围了右贤王。右贤王惊恐,连夜逃走,仅带着他的一个爱妾和几百个精壮骑兵骑马奔驰,冲破汉军包围圈向北逃去。天子说:“大将军卫青亲率战士征战,出师大捷,捉获匈奴王十余人,增封卫青食邑八千七百户。”第二年春天,大将军卫青出兵定襄郡,翕侯赵信担任前将军,卫尉苏建担任右将军,郎中令李广担任后将军,都归大将军统率,歼灭敌军几千人回来。一个多月后,全都再出定襄郡攻打匈奴,歼灭敌军一万多人。右将军苏建和前将军赵信两军合并计有骑兵三千多人,单独遇到单于的大军,跟他们交战一天多,汉军快要都灭亡。前将军赵信原是匈奴人,投降汉朝后被封为翕侯,这时他看到情况危急,便率领他的残余骑兵约八百人奔降于单于。右将军苏建全军覆灭,只身逃脱,回到大将军大营。大将军就苏建所犯罪行询问军正闳、长史安和议郎周霸等人说:“苏建应该怎么处置?”周霸说:“从大将军出兵以来,还没有杀过副将,现在苏建丢弃部队,可以杀掉他,以显示将军的威严。”闳和安说:“不对!现在苏建凭借几千人抵挡单于几万人,奋力战斗了一天多,士兵都没有二心。他自己回来请罪却要杀他,这种做法等于告诉后来者作战失败后不要再回来。苏建不当杀。”大将军说:“我有幸以天子的外戚心腹之臣带兵出征,并不怕没有威严。周霸说要显示我的威严,这并不合我的心意。虽然论职权,我有权处死手下将官,但凭我受到的天子的宠信,我也不敢在塞外专擅生杀大权,将其交给天子,请天子裁决,并可借此训示为人臣子的不应擅自专权,这样做不是更好吗?”军官们都说“好。”于是把苏建装进囚车,送到皇帝的巡行所在处。

这之后,匈奴逃到遥远的北方,大漠之南再没有匈奴王庭了。匈奴虽然打了败仗,远远地离开了,但是汉朝也缺少军马,也就不再攻打匈奴了。匈奴采纳赵信的建议,派遣使节到汉朝,以友好的言语请求与汉朝和亲。汉武帝命群臣商议对策,有人主张和亲,有人建议就利用这一机会使匈奴臣服。丞相长史任敞奏道:“匈奴刚刚被击败,处境困难,应该使它成为我朝属国,到边界请求朝拜。”汉武帝派任敞出使匈奴。单于听说了任敞的计谋,将任敞扣留,不让他回国。

赞说:苏建曾劝责卫青说:“大将军您十分尊贵,但是天下贤能的士大夫却没有称赞您的,希望将军观察古代名将招选贤士的办法,勉励自己。”卫青答谢说:“自从魏其侯、武安侯厚待宾客之后,皇上常常切齿痛恨。那亲近优待士大夫、招揽贤能的人罢黜无能的人的做法,是君主应有的权力。大臣奉守法律遵从职务罢了,为何要招揽士人呢?

15.B    

16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首联正面写离别的哀痛,用泪洒酒杯,表达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借典抒情(用典\化用)。化用韦应物的典故,表达将来能与兄弟长聚相伴,对塌话旧的心愿。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看见鹡鸰鸟相互依傍、大雁离散失群,感叹自己与兄长手足情深、患难与共却即将离散的哀伤。想象(虚写/对写/对面落笔)。从对方落笔,反写兄长在天际回首、频寄书信的情形,巧妙地表达对自身思念之痛的慰藉和自己对兄长的不舍,更富有情致。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悲观厌世,希望逃离官场,隐居田园错误,颔联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中的字,并没有表达出悲观失望、渴望归隐田园的情感,只是讲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想在隐逸与天伦之乐中寻找慰藉。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直抒胸臆。兄弟俩在离家万里的黔州边远之地,依依惜别似乎忘记了身在逆境的羁旅生涯,野猿的悲鸣使我们从离别之情中清醒,伤心的泪水洒落在离别时的酒杯之中。正面写离别的哀痛,用泪洒酒杯,表达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颔联借典抒情。回忆起楚怀王梦见神女朝云暮雪之事,使我不禁想到自己的登天之梦破灭。夜雨淅淅沥沥,何时可以和兄长对床而卧,长聚相伴。化用韦应物的典故,表达将来能与兄弟长聚相伴,对塌话旧的心愿。

颈联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诗句写风雨雪交加急降,鹡鸰鸟在风雪中形影不离,鸿雁在风暴中惊慌的离散失群,飞不成行。描绘了凄冷悲凉的景象,看见鹡鸰鸟相互依傍、大雁离散失群,感叹自己与兄长手足情深、患难与共却即将离散的哀伤。

尾联想象,从对面落笔。想必兄长你会在归舟中常常翘首遥望天边,频频回首离别的方向,从今后还要多寄来书信安慰天涯断肠的我。不说自己怎样,而是从对方落笔,反写兄长在天际回首、频寄书信的情形,巧妙地表达对自身思念之痛的慰藉和自己对兄长的不舍,更富有情致。

17.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     而迁徙之徒也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

易错字词:涉、瓮、牖、枢、氓隶、徙、徒、逸豫、洲、渡。

18A 19C    20B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一视同仁: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语境中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与金庸本人的人生乃至性情不指人,应用等量齐观

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如火如荼: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根据语境金庸涉足报界,形容做事情应用风生水起

不负众望,指的是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不孚众望,指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这里对金庸为肯定和保养,应为不负众望

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语境强调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与自身的人生阅历相融得宜,应为相辅相成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第一处,需要注意前后衔接自然。结合前文没有那么多,衔接最为紧密的应为更多的,不是凡夫俗子。同时,句式应尽量一致,前文为天生任督二脉早已打通的绝世高手和旷世奇才,定中结构,与绝世高手和旷世奇才对应的凡夫俗子应为定中结构中的中心语,不可做主语。排除AB

第二处,欲望应对应现实。排除D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不是……而是……”关联词使用错误,结合语境看,此处要强调的是金庸作家的身份与成就,故递进关系……更是……”“不仅……而且……”均恰当;

第二处,最后一句主被动关系错误,主语为他(金庸),应为被定义

只有B项修改正确。

故选B

21.红色基因蕴藏于红色资源中   又要广泛挖掘尚未被发现的资源   通过这些方式(活动)    

22.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对当代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实物和精神资源。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此句为过渡句,前句说的是红色基因,后句说的是我们要挖掘好红色资源,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可填:红色基因蕴藏于红色资源中。

由分号可知,此句与既要深入挖掘现有资源中尚未被充分利用的部分照应,句式用又要……”,内容上应与深入挖掘相对,是广泛挖掘,那就是挖掘尚未被发现的资源,可填:又要广泛挖掘尚未被发现的资源。

此句是对前面瞻仰红色圣地、探访红色旧址、参加红色研学……”的概括,这些都是活活动方式,而后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得以……”是因为参加了这些活动,可填:通过这些方式(活动)。

22.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下定义的能力。

下定义一般是被定义对象=种差+属概念。

先看红色资源的属概念,由事实上,红色资源种类极多,其中既有基于地域、建筑、档案资料等的实物资源,也有基于人物事迹、宣传口号、经典故事等的精神资源可知,红色资源是实物或精神资源。

再看种差,由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对当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可知,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对当代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资源。

最后整合答案: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对当代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实物和精神资源。

23例文:

秉坚守之心,悟圆融之道

芸芸众生,各有不同。有的人认为丈夫为志,当穷当益坚,坚守内心,愈挫愈坚;而有的人则是随物赋形,不拘常态,见几(机)而作。而我想说秉承坚守之心,且悟圆融之道,方可助益人生。

其实,坚守自我与圆融变通而为,代表了两种人生境界和处世态度。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坚守内心就是守住了底线,不拘常态则是追求的境界,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才会锻造高质量的人生。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坚守方显初心,坚守方见执着的追求。

纵览古今,一个个伟人用自己的坚守激扬起一簇簇时代的浪花。文天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选择,无不成为我们民族的丰碑。星空摄影师叶梓颐用相机记录星空,用行动践行初心。星辰点点浮沉聚往,这一路上遇到了太多困难,可她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在梦想的旅途中追寻着属于自己的那颗星。松下幸之助说:在荆棘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吾辈青年,应坚守自我,构建内心的精神高地。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善变方显明智,灵动方见圆融。

古人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面对日新月异的局面,与时俱进,圆融变通,既是生活的常态,更是处世的智慧。古今中外的圣贤先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诸葛亮面对孟获,七擒七纵,用灵活变换之法成功化解了孟获心中的芥蒂,使其心悦诚服,从而谱写了民族融合的佳篇。周恩来总理在对外交往中,不仅看到矛盾的对立性,更看到发展中的统一性,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以超人的智慧和灵活的外交手段,在谈笑间使复杂的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为新生的共和国迎来外交史上的黄金时期。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圆融变通,与时俱进,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以坚守之心,善变之道,打造靓丽青春,助益成功人生。

坚守底线,是抓大;变通处事,是放小,坚守是变通的前提。总书记曾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最真诚的信念,在岁月洗礼中历久弥坚,最伟大的事业经过时间的沉淀,方能感受澎湃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一心为民,在历史的波涛汹涌中融通善变,踏出了民族复兴的坚实步伐。我辈青年也应将内心的坚定不移与机智通达结合起来,奏响青春乐章,演绎精彩人生。

躬逢盛世,我们应内心守正,砥砺前行,做刚强矢志之人;也应随物赋形,处事圆融,做柔善之士。我辈青年当秉持坚守之心,且悟圆融之道,去追风赶月,助力复兴。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助两则经典名句,分别给出了坚守变通这一对主题。丈夫为志,穷当益坚的意思是大丈夫树立志向,穷困时应当更加坚定,可见这一句对应坚守。材料中的坚守,应该是对,即理想、信念等的坚守。对个人而言,唯有坚守,才有取得成功的可能。然而,坚守并非死守,它不是墨守成规,也绝不是固执己见、固步自封。因此,材料同样给出了第二句话。君子见几(机)而作。指的是能随机应变,在事前明察事物细微的变化,抓住有利时机而有所动作。所以,这里的变通可以理解为为了做出的改变,它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不拘泥于常规,灵活圆润,当外在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够对行为进行适当的调整。

试题要求写作议论文,写作时可以考虑对大众观点的坚守变通的误解进行逐一辩正,进而提出自己新颖独特的观点。但要注意所写文章必须顾及两者关系,不可偏废。一方面,坚守变通的底线,是一切变通赖以生根的基石。在坚守基本原则和底线的前提下,适当地灵活变通,方能事半功倍,寻到问题的最优解。另一方面,变通是为了更好的坚守。能够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思维行为模式,提高对各种情境的适应性和灵活反应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坚守铺平道路。

当然,并列平行逻辑也在合理审题范围之内。比如,可以说坚守是生命的厚重,是灵魂的归宿,是在漫漫探寻前方道路中紧握的原则之尺。变通则是灵动之源泉,是智慧光芒的闪现,是洞悉了风云变幻之后对前路的重新审视。因此,于坚守处坚守,于变通处变通也是考场中容易出彩的写法。

立意:

1.既需要坚守,又需要变通。

2.变通是为了更好的坚守。

3.坚守是变通的基础、根本、目的,变通是为了更好的坚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