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老医案:声音嘶哑2年案

 秋天的风swaepz 2024-04-08 发布于广东

冯老医案:声音嘶哑2年案——经方如何调方与守方

庞某某,男15岁,初诊:2023.06.03

声音嘶哑2年,晨起稍咳、鼻涕多,口微苦,刷牙时干呕,咽干,出汗可,磨牙,流口水,矢气多,腹胀,纳可,大便可,苔白,脉细。

辨六经:太阴病

辨方证:半夏厚朴合桔梗甘草加陈皮汤证

处方:姜半夏15g 厚朴10g 茯苓12g  苏子10g桔梗10g 炙甘草6g 陈皮30g  生姜3片   7剂,水煎服,日一剂

按:初诊里虚饮逆,寒饮凝滞咽喉,咽喉失养,故声音嘶哑、咽干;寒饮泛溢于口,故流口水;饮气逆上,胃气失和,故刷牙时干呕;饮逆波及于肺及鼻窍,故晨起稍咳、流鼻涕多;饮下迫于肠,阻滞气机,故腹胀、矢气多;结合苔白、脉细,符合病在胃肠道反应,无太过,即病在太阴。口微苦为饮郁化热,但整体仍表现为病在太阴。脉证合参,符合半夏厚朴合桔梗甘草加陈皮汤证。

二诊:2023.06.17

刻下症见:症大致如前,常鼻塞,常干嗽,咽痒,想清嗓,晨起有痰,刷牙干呕减,无腹胀,起床感觉累,口干,口微苦,饮水少,磨牙,苔白,脉细。

辨六经:三阳合病

辨方证:小柴胡加石膏桔梗蒺藜汤证

处方:柴胡12g黄芩10g姜半夏30g党参10g 炙甘草6g 桔梗10g 生石膏45g白蒺藜18g生姜3片大枣4枚 7剂,水煎服,日一剂。

按:一诊疗效不显,二诊新增鼻塞,病在太阳,且证轻。饮郁化热,冲逆于上,波及于胃、口、鼻,故仍干呕、口微苦、磨牙、鼻塞,结合起床感觉累,苔白脉细,腹胀已,无太阴证,又无少阴、厥阴证,且声音嘶哑,晨起有痰,咽痒想清嗓,考虑邪热夹饮,病在少阳。口干为津虚而热,为里热证。辨六经为三阳合病,辨方证为小柴胡加桔梗汤证,和解少阳兼利咽,再加石膏清热解凝,因表证轻,加白蒺藜以解表。

三诊:2023.07.08

症状:声哑好转,鼻塞已,仍流清涕,咽有异物,咽干痒,总想清咽,近汗出较多,无盗汗,口干,无口苦,大便日二行,苔白脉细。

辨六经:太阳太阴合病

辨方证:半夏散及合半夏厚朴加桔梗诃子汤证

处方:桂枝10g姜半夏30g炙甘草6g厚朴10g 茯苓12g苏子10g 桔梗10g诃子肉6g生姜3片 7剂,水煎服,日一剂。

按:鼻塞已,仍流清涕,近汗出较多,太阳病表虚证。口苦、乏力已,少阳证已解。胃虚饮逆仍显,故咽有异物;饮碍津液上承于口,故口干;人体欲从口排痰饮于外而不可得,故总想清咽。“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大便日二行,病非阳明,故仍在太阴。表虚饮盛,咽喉不利,符合半夏散及汤证;咽喉异物感明显,总想清咽,典型半夏厚朴汤证;再加桔梗、诃子肉利咽排痰。

四诊:2023.08.12

症状:声哑好转,仍喉中有痰,早起流涕重,咳出少量痰,咽干痒,咽异物感,受风时明显,无明显鼻塞,出汗减少,磨牙,胃纳可,苔白脉细弦。  

辨六经:太阳太阴合病

辨方证:桂枝合半夏厚朴加陈皮桔梗汤证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 6g姜半夏30g 厚朴10g茯苓12g    苏子10g 桔梗10g 陈皮30g生姜3片大枣4枚   7剂,水煎服,日一剂。

按:虽然无明显鼻塞,但早起流鼻涕重,且汗出多,表虚证较前加重,无阴证,故病仍在太阳。声哑好转,仍喉中有痰,可咳出少量痰等,仍为太阴病。因太阳表虚较重,符合桂枝汤证;声哑好转,仍喉中有痰,咳出少量痰,乃半夏厚朴汤证。

五诊:2023.08.26

症状:声哑继减,情绪紧张加重,早起喉中有痰,仍咽痒,流清涕,无鼻塞,汗出多,不恶风,口微干,大便成形日1-2行,苔白,脉细弦。

辨六经:太阳太阴合病

辨方证:桂枝合半夏厚朴加陈皮桔梗诃子汤证

处方:上方加诃子肉6,7剂。

六诊:2023.09.16

症状:声音嘶哑减,晚上干呕,鼻涕,早起喉中有痰,汗出不多,苔白,脉细。

辨六经:太阳太阴合病

辨方证:半夏散及合半夏厚朴加桔梗诃子汤证

处方:姜半夏30g桂枝10g炙甘草6g厚朴10g 茯苓12g苏子10g桔梗10g诃子肉6g 生姜3片 7剂,水煎服,日一剂。

按:有鼻涕,汗出减,表虚证已轻。声音嘶哑减,晚上干呕,早起喉中有痰,提示症状虽进一步改善,但病在太阴未变。结合舌脉,辨六经仍为太阳太阴合病,辨方证为半夏散及合半夏厚朴加桔梗诃子汤证。

七诊:2023.09.30

症状:声嘶已不明显,少量喉中咯痰,无咳嗽,清嗓子较前好转,嗓子有点干,汗出正常,苔白,脉细弦。

辨六经:太阴病

辨方证:半夏厚朴合桔梗甘草加诃子肉汤证

姜半夏15g 厚朴10g 茯苓12g苏子10g 桔梗10g 诃子肉6g 炙甘草6g生姜3片 7剂,水煎服,日一剂

按:汗出不多,提示表证又减;声嘶已不明显,喉中咯痰较六诊再减,辨六经仍为太阳太阴合病。表证再减,且无气冲,无桂枝药证,可取解表力更弱的生姜;太阴病虽减,半夏厚朴汤证仍在,减半夏用量,再加桔梗、甘草、诃子肉利咽排痰。

冯老答疑:

问:请教老师二诊的思路?石膏药证在哪?

答:声音嘶哑首诊用的半夏厚朴汤合桔梗汤加陈皮,是以太阴为主了,化痰嘛,咽喉不利,咽中如有炙脔,有痰影响的声音,还有干呕,太阴为主,用半夏厚朴汤为主了。治疗声音嘶哑,刚开始口苦得不厉害,我们也不认真对待,有点苦,什么是口苦啊?有时候病人也说不清楚啦。

二诊呢,效果不好。我们仔细看一看,有表,有半表半里,也还有饮吧,所以这个半表半里为主,所以有了半表半里的时候往往发汗也不对,下之也不对,光治阳明也不对,所以三阳合病嘛,99条指出治从少阳。所以,这就说效果不明显,他干呕减轻了点儿,半表半里证还是比较明显的,改用小柴胡,就是这么点儿思路。所以因为时间长了嘛,里热明显加生石膏。

有些声哑,声哑大部分都属于少阳,少阳就是看它,经常的干咳吧,饮也不厉害,半表半里的热明显,半表半里的热,有时候里热辨不清楚,所以咽干的时候往往加生石膏,所以这个方子经常用的,大概是这样。其他的加桔梗啊,治疗咽喉不利,白蒺藜注重于兼顾解表。

问:加桔梗治疗咽喉不利,与诃子有什么区别?

答:诃子比较收涩了,蒙医、藏医他们表证上都用,诃子在排脓上差点儿,利咽喉这俩儿近似。诃子偏温一点,桔梗偏苦嘛,清热的作用大一点,诃子清热的作用不太大。咱们用诃子讲药理的时候诃子收涩了,表证的时候不用了,蒙古、藏医仍经常用。

体会:

久病需缓治,辨证应精细

该案患者症状表现不严重,但病久且顽固,内之痰饮为夙根,需医患积极配合,方可攻克痼疾。冯老诊病,诊诊如初,据症细辨,疗效显著。

二诊小柴胡汤证并不明显,冯老给我们的答疑解惑值得用心体会。除二诊外,处方用药皆在权衡外邪里饮,孰轻孰重!表轻则半夏散及汤解外化饮,表重则桂枝汤调和营卫。祛饮以半夏类方为主,据证加桔梗、陈皮、诃子等。

此外,半夏之用量变化也需值得我们注意,初诊姜半夏15g,二诊至六诊,痰饮较重,用量始终在30g,七诊病去八九,姜半夏减为15g,体现了冯老在辨方证中不仅依证之轻重而取舍选方,还据证之轻重而增减药量。

从经方角度看待咽喉部问题

声音嘶哑为咽喉部问题,梳理仲景书关于咽部症状治疗,于临证有益,具体如下:

咽干 1、津虚陷阴如29条:津虚误汗,厥而咽中干,烦躁吐逆者,甘草干姜汤与之;还有“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2、热盛津虚 如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一病在少阳,一病在阳明,热势、津虚、缓急均不同。3、痰脓阻滞 《金匮要略》: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外台》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证偏虚,桔梗白散为寒实证。

咽痛  1、表证之咽痛  表证之咽痛仲景条文未直接体现,但胡老、马家驹老师却有所阐释。313条半夏散及汤证 胡老:“这一个半夏治…治咽痛,桂枝也治咽痛啊,桂枝这个药啊,你们看看那个《神农本草经》上有“治喉痹”啊,就是咱们痹疼那个痹呀。”马家驹老师在《详解伤寒论398条113方》中谈及表阴证也可咽痛,其指出“少阴病是表阴证,阳气、津液不足,出现了咽痛,少阴病的治法是温阳解表。半夏散及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都是临床常用的治疗阴证咽痛的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表证更加突出,而半夏散及汤表证轻而咽痛为主”。2、半表半里之咽痛 猪肤汤、甘草汤、桔梗汤。3、里证之咽痛 里真寒假热之咽痛 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病在阳明之热毒所致咽痛《金匮要略》: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咽痛


表证

半表半里

里阳证

里阴证

方证

麻黄附子细辛汤  

半夏散及汤

猪肤汤、甘草汤、桔梗汤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

通脉四逆汤

唾脓血 1、太阳阳明合病 《金匮要略》:“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2、厥阴病《伤寒论》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咽中生疮  312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其为痰饮阻滞咽喉,当属太阴病证。

咽喉不利  麻黄升麻汤为热伤血脉,咽喉不利,唾脓血;“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为里虚热夹痰逆于咽而咽喉不利;“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为胃虚饮逆;“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肘后》、《千金》云:“治胸痹愊愊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燥,唾沫”为胸痹见咽喉不利,多涎沫的表现。

痰阻喉咽不得息  如“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此处瓜蒂散证为痰饮在胃逆上所致。

声哑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此处为病在厥阴,湿热上蒸于咽,溃疡为疮所致。

咽喉部问题只是症状反应之一,或虚,或实,或寒,或热,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或阴,或阳,或痰饮等,不一而足,我们需四诊合参,整体把握。

类方证鉴别

本案声音嘶哑为主,半夏厚朴汤证几乎贯穿整个治疗过程,需与甘草泻心汤证、橘枳姜汤证、桔梗甘草汤证、苦酒汤证、麦门冬汤证等进行鉴别,具体如下:

甘草泻心汤为病在厥阴,为半夏泻心汤证更急迫,胃更虚者,如湿热上蒸于咽,可溃疡为疮,不仅咽喉疼痛,还可使声音嘶哑,如口舌干燥,常加石膏,本案非病在厥阴故可排除。

橘枳姜汤为胸痹见咽喉不利,多涎沫的表现,方中橘皮、生姜健胃降气化饮,枳实则行气除满,除胸痹之胸部胀满疼痛。临证中饮气阻滞之胸部胀满、咽喉不利者皆可用。本案胃虚饮逆于咽而声音嘶哑、干呕,可取陈皮、生姜温胃下气化饮,无胸满,故去行气除满之枳实。

猪肤汤为病在少阳,胸闷、心烦、咽痛,下利,较之小柴胡汤证津虚尤甚,本患者虽存在少阳病,但不同于猪肤汤证。

甘草汤为病在少阳,咽喉痛之轻证;桔梗甘草汤为病在少阳,为甘草汤证排痰困难或脓肿者。本患者声音嘶哑且为饮逆于咽喉,故可选择桔梗甘草汤清热排痰利咽,即使无热也可排痰、排脓。

苦酒汤为咽中伤、生疮,以至不能语言、声不出者,此是痰饮阻滞咽喉,属太阴病证。其治咽痛较半夏散及汤更甚,且无表证。本患者虽声音嘶哑,但无咽痛,故可排除。

麦门冬汤为里虚热夹痰逆于咽而咽喉不利(咽喉枯燥,痰涎胶着不去),本案与之不同。

竹叶石膏汤较之麦门冬汤热势更重,咳逆甚而烦渴者,也可排除。

半夏厚朴汤之应用

半夏厚朴汤以小半夏加茯苓下气治饮,治呕,厚朴消胀行气,苏叶行气。其辨证要点为:痰凝气结所致胸闷、咽堵、咳逆者,其气结痰凝,不但在咽、在胸,心下都觉得不痛快,后世常用于治疗梅核气,胡希恕先生还常以本方合茯苓饮治疗胃虚停饮引起的腹胀、不欲食等。

冯老指出“此证不限妇人,男人亦多有,但本方的应用并不仅限于此证。若以咽中不利和胸闷满为主症,可活用于各种神经证,均有良效。常以本方合桔梗甘草汤加陈皮治疗痰阻气逆、咽中不利、声音嘶哑、胸闷、咳嗽等;对于表证不明显的寒性咳嗽,胡老喜用苏子代苏叶治疗虚寒性喘咳、咽喉不利等,临床应用屡验。根据本方所治,归类于太阴里证。又本方开胃进食、消胀止呕,用于胃病的机会亦多。”

半夏厚朴汤,合方应用广

胡老关于半夏厚朴汤的合方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如咳嗽,声音嘶哑,咽喉不利,胸闷腹胀,胃神经症,食欲差,常以本方加减,常配小柴胡汤加橘皮;胃炎、胃下垂、胃扩张无力、胃中停水、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而同时表现有咽部异物感者,常以本方合吴茱萸汤;因七情失调所致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耳鸣、抑郁症、性功能障碍,又有咽部异物感、手足发凉、大便稀、舌质淡苔白、气郁之象,常以本方合四逆散。

冯老进一步挖掘、丰富半夏厚朴汤合方的经验。如平素恶风寒,易汗出、受凉及咳嗽,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如有口苦、咽干、目眩、纳差等少阳病证存在,则合小柴胡汤;若咳嗽、咯黄痰、发热等阳明热盛等症,则合麻杏甘石汤;若纳少、腹胀、便溏、面色发白等太阴病甚,则合肾着汤;腹胀重、打呃、时有肠鸣则合《外台》茯苓饮;若咽部异物感、咳嗽、痰多、痰白清稀,遇冷加重,合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马家驹老师关于半夏厚朴汤的合方经验也有其特点:慢性咳嗽久治不愈往往会伴有里虚寒,表现为舌胖大有齿痕、脉沉弱、便溏、乏力、恶寒等,需要加大温运太阴的力度,可能会与四逆汤相合;如果虚证不明显,只有乏力、气短、便溏的症状,就与四君子汤相合。面对一些久治不愈、顽固性疑难杂症的时候,要多关注太阴的问题。慢性呼吸系统疾患如慢性咳嗽等,多存在内伤因素,需要重视内伤疾患的解决。而女性的里虚多表现在血虚有寒,所以女性的慢性咳嗽等疾患,多有温经汤的应用机会,也就有了半夏厚朴汤合温经汤的应用。

据证加药,更灵活适证

冯老在《经方带教医案-方证临床对应临床实录》一书中有如下经验,择要如下:

半夏厚朴汤加杏仁杷叶,可增强原方降逆化痰止咳的力度,如果咽痒明显者,枇杷叶比较适宜;再加桔梗清热利咽,排痰排涕,合甘草、生姜取桔梗汤、排脓汤之意,一是利咽,二是防化脓之变,多用于咳嗽、咽痛、浓痰、流涕症。

若有夜间轻微盗汗,口干欲饮、咳吐黏痰等痰郁化热之象,可加寒性祛湿解热之生薏苡仁;若见大便干,口中和,苔白,脉沉弱,为里虚寒所致者,可加重用生白术18g以上,30g、60g甚至90g,以生津通便;若见水饮上犯之头晕者,可加苍术,合茯苓化饮;若见痰饮重,且小便频、大便不成形属寒湿下注者,加干姜、五味子、苍术,含有肾着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汤之意,既可温中祛寒化饮,又可生津敛肺,敛汗止咳;若见气喘、平躺难受等痰喘胸满者,可加莱菔子以祛痰下气;若见面痤者,可加赤小豆以利湿排痈肿脓血;若太阳表虚证轻者可加桂枝,解外平冲。若见食欲不佳、纳差、恶心干呕者,可加大量陈皮,此为胡老经验,胡老曾说:“橘皮一药,下气止咳,健胃进食,古之橘皮,现分陈皮、青皮,配合生姜,既可行气下气,亦可健胃祛水,降逆止呕,临床上用于气逆而致手足厥冷者,可谓覆杯而安,下咽即愈。但是橘皮非大量用不可,一般用到30g。”

关于据证加味药物,冯老说“《伤寒论》教给你的随证治之,怎么随证啊,有什么证,用什么药,这是方证对应了,做了个示范,不能把所有的证都给你列出来,症状千变万化,哪能都列清楚啊,给你个原则,告诉你,有什么证用什么药,在临床上可多了,尽量少加呗,对证才行,但是临床往往是怕这个还不行,再加一个药吧,往往有这种现象,但是说对不对啊,因为有这个证吧,我想到了,可以加,对不对,吃药看。”

据证减药,辨证更细微

在胡希恕经方医学公众号中《蒙药藏药书中排在植物药的第一位,也是藏传佛教药师佛右手所执之物,被誉为“众药之王”》中二诊问冯老为什么半夏厚朴汤去苏子?冯老答:“苏子是化痰止咳的嘛,降逆,降逆的够用了,原方桂枝加厚朴杏子,连半夏都没用,加厚朴杏子,原方是这个简单,它是讲这个道理,桂枝加厚朴杏仁,没有半夏证,没有茯苓证,没有夏枯草证,我们现在遇到了这个病人有这个证用这个药,当然你认为对不对啊,是另论了,你认为有半夏证就用半夏,有桔梗证,就用桔梗,体会不一样了。”

再如在胡希恕经方医学公众号中《去之有法,增之有度——感冒咳嗽之半夏厚朴方证加减案[总第37期]》指出:“冯老在处方时去掉了'茯苓’,《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示人津虚者,不可以发其汗,再伤津液。本例自汗出久,同时表邪入里化热伤津,若再予渗利,势必津液更虚,故去茯苓。可见,冯老辨证精细入微,我们在临证中常常是注意不到这么细致的”。

冯老先辨六经、继辨方证,证变则方易,或合方,或增药,或减药,疗效显著。后学当时时细悟,于临证自当获益无穷。

整理者:(张占鹏陈越琼吴灿孙健于永波)

推荐:一首治疗咽痛、声音嘶哑的高效经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