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gent > GPT5?吴恩达最新演讲:四种 Agent 设计范式(通俗易懂版)

 天承办公室 2024-04-09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吴恩达教授最近在红杉 AI 峰会上讲述了他对 Agent 的一些看法,尽管一些媒体已经进行了相关报道,但为了分发的及时性,而采用了机翻的方式,牺牲了表述的准确性,增加了不必要的阅读门槛。

特工宇宙于是重新整理翻译了一版,既保留了吴恩达教授的原意,又加之了部分个人理解。期望即使是外行,也能无障碍阅读。

不过本少女能力有限,如若有任何疑问或建议,欢迎来我们 Agent 爱好者社区交流。以下是大佬发言👇

图片

如今,我们在使用 ChatGPT 等 AI 工具时,基本我们会输入一个 Prompt,然后得到一个答案。这就有点像你给定一个主题,然后让一个人去写文章,你跟 Ta 说,坐在电脑边,去敲键盘吧!不断的打字直到写完全部。

相比之下,如果使用 Agentic Workflow(这很难信雅达地翻译,姑且认为是智能体工作流,即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用流程构建的智能体系统),就好比你跟 Ta 说,先写一个大纲,如果需要的话去网上查点资料,再写一个草稿,然后思考你的草稿该怎么改,最后再修改,多次如此迭代。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会带来多大的优化,事实是我经常这样做,得到的效果非常惊艳。

图片

我们团队做了一个案例研究,使用了  HumanEval (OpenAI 为了评估编程语言模型而设计的数据集),但出现了一些错误,比如我举的这个例子,“我给你一个数字列表里,找出奇数位置上的数字,返回其中所有奇数之和”,然后 AI 给了错误的回答。

图片

我们平常大都会使用 Zero-shot(不给大模型具体训练样本或标签提示,直接提问让其回答)来写 Prompt,就是直接让 AI 编写代码并运行(这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你使用GPT3.5 + Zero-shot 的正确率为 48%,GPT4 + Zero-shot 的正确率为 67%,但是,如果你用 GPT3.5 + Agentic Workflow,你会得到超越 GPT4 的效果!因此,Agent 在构建 AI 应用时非常重要。

图片

(然后就到了主题)尽管很多学者、专家谈论了很多关于 Agent 的东西,但我今天想更具体的分享我在 Agent 中看到比较广泛的四种设计模式(尽管很多团队,开源项目等做了很多种多样的尝试,但我还是按我的理解划分成了四类)。

Reflection 和 Tool Use 属于比较经典且相对已经广泛使用的方式,Planning 和 Multi-agent 属于比较新颖比较有前景的方式。

图片

第一个讲的就是 Reflection(反思,类似于 AI 的自我纠错和迭代),举个栗子,我们让用 Reflection 构建好的一个 AI 系统写个xxx代码,然后 AI 会把这个代码,加上类似“检查此段代码的正确性,告诉我如何修改”的话术,再返回给 AI,AI可能会给你提出其中的 Bug,然后如此反复,AI 自己完成了自我迭代,虽然修改后的代码质量不一定能保证,但基本上来说效果会更好。

图片

(每页PPT下方,吴恩达大佬都推荐了一些相关论文,可以去看看)

如上表述的是案例是 Single-agent(区别于 Mutli-agent 的单智能体),但其实你也可以用两个 Agent,一个写代码,然后另一个来 Debug👇

图片

这两个 Agent 可以用相同的 LLM,也可以用不同的,这种 Reflection 的方式在很多场景都适用。

接下来第二个是 Tool Use(如果你经常玩 GPT4 或者国产的一些 AI 对话产品,那就不陌生了),大语言模型调用插件,极大的拓展了 LLM 的边界能力

图片

(这一部分介绍的比较少)现在用的比较多的就是使用 Copilot 进行联网搜索,以及在解决某数理逻辑问题时,调用代码插件来辅助解决。

第三个是 Planning(规划),非常惊艳的设计,用户输入任务,AI拆解流程、选择工具、调用、执行并输出结果。我在做一些 demo 时会遇到一些错误,但 Agent 绕过了我的错误,自主地完成了任务。

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改编自 HuggingGPT 这个论文,我需要生成一个图片,一个女孩在看书,她的姿势要个我给的这个图片中的男孩一样,然后你再用文字描述这篇文章。

图片

Agent 的做法是,先提取该图片中男孩的姿态(可能是调用的 Huggingface上的模型),然后再找到一个模型生成一张同样姿势的图片,最后再描述好生成的这张图片。

Agent 的效果不一定保证非常好,但大部分情况比较高效,比如我之前谷歌搜索会花费大量时间,现在我会丢一个问题给 Agent,然后过一会来看它给的回复。

最后一个是 Multi-agent,多智能体协作(吴恩达在这里的举例,来自清华面壁智能的开源项目 ChatDev)。

图片

每个 Agent 被赋予了不同的身份,比如有的是 CEO,有的是产品经理,有的是程序员,他们互相合作互相对话,比如你让他们开发一个简单的小游戏,他们会花几分钟时间来编写代码并测试。尽管有时候不是很有效,但非常有前景和想象力,它模拟了现实生活中的工作场景,Multi-agent 不仅仅只能执行单一任务,而是成为了一个复杂系统。

最后是结论,我认为未来,得益于 Agentic Worklfow,AI 能做出来更多牛逼的应用。但现在我们等待 Agent 的回复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所以更快的 token 生成速度是很重要的(吴恩达在此又扯了个故事,表达的意思是人性就是希望即时满足)。

图片

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你在期待 GPT-5 等更牛逼的大模型,其实你可以现在用 Agent 得到类似的更好的结果。这可能有些争议,但 Agent 确实是一个重要趋势。

最后的最后,吴恩达升华了一下主题👇

Path to AGI feels like a journey rather than a destination, but I think agentic workflow could help us take a small step forward on this very long journey.

通往人工通用智能的道路,宛如一场旅程而非终点,但我相信,Agent能帮助我们在这条漫长征途上迈出微小而坚实的一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