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世纪八十年代“走红”的学堂乐歌《送别》

 六零后声乐往事 2024-04-10 发布于北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注】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注】笔者见过此处写 “觚 ”的,还有写 “瓢 ”的。

李叔同这词写于1914年。据说是一位友人来和他道别,他情感涌动写下这诗。日后李叔同将这诗填入现成的曲调,供学堂上的孩子们唱。视频号“CDTM音网” 称下面这个录音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送别》录音(北平小学生演唱的)

这歌的曲调自美国J.P.奥德威(JohnPond Ordway,1824-1880)创作的《Dreamingof Home and Mother》。

有学者提到,李叔同在日本的时候听到过一支叫《旅愁》的歌很喜欢。《旅愁》是日本作家犬童球溪(1884~1905年)借用《Dreamingof Home and Mother》填入日语歌词的歌。

本公众号的读者微信群里,前两天曾“热”议此歌。有朋友一股脑端出好几个国内歌者的录音,我一看,多是八十年代录制的。李叔同的《送别》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大陆与故事片《城南旧事》关系紧密。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城南旧事》曾在1982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拿到三个“最佳”奖项(导演、女配、音乐)。关于音乐奖,评委会认为吕其明 “以别具一格的乐思与精湛的手法,选择了富有时代感的主旋律,烘托了主题,使影片音乐与画面在风格上和谐一致......

手捧金鸡奖奖杯的吕其明先生,1982年

评委们认为“富有时代感的主旋律”说的就是李叔同这支《送别》。《城南旧事》改编自林海音女士的同名小说,反映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小人物的命运。吴贻弓导演阐述影片基调为“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吕其明在庞大的历史音乐资料中选择了学堂乐歌《送别》作为音乐主题。

吕其明这样的作曲家能捞出中国现代声乐发端的“学堂乐歌”来作全片音乐主题,我略意外,毕竟,他之前的作品多属颂红旗、扬斗争题材。

影片中《送别》的声乐版出现场景有两次。第一次是小学礼堂的典礼——在座的学生和家长齐唱此歌。第二次是英子在教室,她纠结自己招致警探缉捕了一个“窃贼”,这支《送别》她唱不出口。

为接近剧情环境的声效,导演让参与演唱的人在一间普通教室录音而不是去专业的音棚。好导演才这么讲究。可以看出,片组对待送别》这个插曲并不着眼于送唱片机构发行录音,但没想到这支没有“精美”电影原声录音的插曲,因歌曲的“原生”魅力迅速传唱。

李叔同的《送别》在四九年后的“简中”地域下架几十年,《城南旧事》是把它带给当代人的载体。看片时观众感受此歌自然存在差异——被立场坚定斗志昂旋律腌出来的我代人,敏感其清新而又悠远、凝重而又缠绵,且通俗上口!少小时期碰到过它的那几代人,童年即景浮现眼前,那个心境要更为复杂吧。总之,《城南旧事》公映后《送别》成了“流行”歌曲,专业歌者把它拿入自己的录音专辑或音乐会演唱曲目。

此歌的第二段歌词据说是后人改写,并不是李叔同的原作,所以下面的这几个录音第二段歌词不一样。

魏启贤演唱,录音时间不详。

王凯平演唱,1985年中唱发行。滕矢初指挥中央芭蕾舞团小乐队伴奏

第二段: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团聚,惟有别离多。

朱逢博演唱,1984年上海音像公司发行。张撷诚配器并指挥上海歌舞团小乐队伴奏

第二段: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

付祖光演唱,1983年中国唱片社发行。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乐队伴奏

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有些歌者特地去唱日语歌《旅愁》的中文翻译版,就不再举例这一类了。

备用号说明

多谢各位新老朋友。“声乐往事”是一个备用号,运营团队与“六零后说声乐往事”同。


防失联可加公号团队联系人微信:XIANGWANG-2012

“六零后说声乐往事”属于团队操办重头,这边零星做一些更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