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苗族银饰:绚丽多姿的银饰是苗族的文化烙印

 天童老僧 2024-04-10 发布于上海


苗族银饰

“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

全世界应该没有哪个民族

像苗族那样喜爱银饰了

这个民族虽然没有文字

却将自己的民族文化完美

寄托在服饰和银饰中

苗族人酷爱银饰品,尤其是苗族少女,她们常常头戴银冠、项挂银圈、身穿银衣、手配银镯、脚系银链,以多为美,以重显富。在今日的苗寨中, 造型独特、绚丽多姿的苗族银饰仍然随处可见。

2006年,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苗族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 “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

苗族银饰种类

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胸颈饰包括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银胸吊饰等;

手饰包括银手镯、银戒指;

背饰包括银背吊、银背牌等;

腰坠饰包括银腰带、银腰吊饰等。

苗族银饰艺术特征

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是苗族银饰最基本的三大艺术特征。

1
以大为美

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同时也体现了你的家庭富裕程度是不错的,并显示着苗家姑娘的大气。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

2
以重为美

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

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3
以多为美

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也是十分惊人的。

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

在苗族银饰中,银凤冠和银花帽是头饰中的主要饰品,也是整套银饰系列之首,素有龙头凤尾之美称,其制作较为复杂,使用的小件饰品少则一百五十余件,多则达两百余件,价值昂贵。

苗族银饰精致美观,以贵州省雷山县和湖南省凤凰县的制品为代表,其中雷山县的银匠主要集中在西江镇的控拜、麻料、乌高。

银饰锻制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自古以来都是在家庭作坊,由男性银匠手工锻制完成。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工艺流程极其复杂,即使是同一品种,也往往有若干种造型。

从绘图到雕刻和制作有30多道工序,包含铸炼、捶打、焊接、编结、洗涤等环节,工艺水平极高。  

基本工艺流程

01

铸炼


将银料放在“银窝”(坩埚)内,把坩埚放在风箱炉上,用木炭全部盖好,用风箱鼓风增高温度。银料全部溶化成液体后,把它倒在卡条状的钢槽内待其凝固。

02

锤打


先将凝固的热银锤打紧实,再捶打成四方形长条,最后将银条捶打成直径3毫米的圆柱状细条。

03

拉丝


将捶打好的细银条用矬子做好尖头,再用拉丝眼板拉丝。拉丝眼板一般分52个直径不同的眼孔,若一根银条经过52次拉丝,那么其直径与一根人的发丝差不多。

04

搓丝


将拉好的细银丝放置在一起,用木质滚条将银丝线搓在一起。这种工艺让搓好的银丝具有独特的纹路和韧性。

05

掐丝


将搓好的银丝掐出不同的图案,嵌进事先做好的银丝框内。这个过程相当精细。银匠不需模具,全凭心中想象,一气呵成。

06

镶嵌


加固将事先手工打磨好的银珠摆放在需要镶嵌的位置,然后用焊枪整体加温。该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温度高则熔断银丝,温度低则镶嵌不牢固。

银匠们最后将整件饰品放入特制的溶液中,先用高温煮沸,去除污渍,然后用清水将银饰品表面洗涤干净。

苗族银饰在工艺上也有粗件和细件之分。

粗件并不是说银饰制作粗糙,而是指锻制一类大工艺,或指大件银饰,如项圈、压领、手镯等;

细件是指需要精细加工,或指小件银饰,其中包括大件银饰的配件等,如银铃、银花、银雀、银蝴蝶、银针、银泡、银链、耳坠、戒指等。

但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如大银角、空心、泡花的项圈,虽是大件,但也需錾刻等精工细作,更是精致细腻,巧夺天工。

苗族银饰的创制技艺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聪明能干、智慧机巧、善良友好的民族性格。

银饰洁白可爱、纯净无瑕、质地坚硬,正是苗族精神品质的体现。 

苗族银饰长久以来都是在苗族地区流传,改革开放后,其开发前景看好。但是,银饰锻打技艺一般是在家庭内部承传,无法择优而授,原有艺人多已年老,真正能继承银饰锻造这一精湛工艺的并不多,所以这门特色技艺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需要加强保护工作。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