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内圣心法指要》,守仁法要,存诚法要

 勇敢的芯2 2024-04-10 发布于湖南

九州山歌何寥哉 ,一呼九野声慷慨 ,犹记世人多悲苦 ,清早出门暮不归。

图片

图片

(三)守仁法要

仁为孔门修道之不二法门,亦为修圣之最要条件。孔子有言曰:“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并谓可 “ 杀身以成仁 ”,而不可 “ 求生以害仁 ” 门弟子问仁者多,而以答颜渊问为头脑功夫。《论语》载:“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此四勿功夫,不但为克己复礼、守仁入圣之要道,且亦为放之天下万世而不易之规范。制四勿于外,则成一仁于内;此以礼制外,以仁养内之心法也。孔子不轻以圣与仁许人,以仁为圣德之首,万善之极也。为仁由己而不由人,则求仁于我,当体即得。

子思于《中庸》曰:“ 仁者,人也。” 孟子继之进而明指曰:“ 仁,人心也。” 唯人心易放,放则失之,求则得之;故继曰:“ 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故其 “ 求放心 ” 之教,即求仁之教也。求而得之,则须守而勿失。以 “ 仁,人之安宅也。” 故可以守仁为功夫。在静坐中,知得此心已放,则须求其所放而以收字为践履功夫,故又有 “ 收放心 ” 之教。收敛此心,勿使外驰;敬守此心,勿使动摇;四语最吃紧。凡作功夫,念头起处,即动心也。孟子以人心为仁,系指人之本心而言;故常戒人以 “ 毋失其本心 ”。于人之本来心处,亦即未与物接之先天心处,方得即心是仁,且亦即仁是心。此时此际此心亦即是天理。故守其本来之心,守其天理之心,守其隐之心,守其不忍人之心,守其生生不息之心,守其天地万物一礼之心;守而勿失,存而充之,则仁不可以胜用矣。

故明道教人首须 “ 识仁 ”,其《识仁篇》云:“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 此以诚敬存之,即是守仁心法、即是功夫。余尝言:“ 一心之仁,即天地之仁。天地之仁,即一心之仁。” 体得此仁、存而守之,守而养之,养而充之,则此一心之仁,自可弥纶天地,包举宇宙,岂仅万物蒙其仁哉!唯此存养功夫,于反身而仁之后,必须切实注意孟子之 “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 之功夫。此 “ 勿忘勿助 ”,为静坐时治心养心之四字教。能使此心湛然盎然,方能求仁得仁。仁有生意,天地之大德,即在此生生不息之生意,人心虚灵不昧之体,其中亦孕育着无限生意;此无限生意即是仁。

伊川有言“心譬如种谷,生之意便是仁,阳气发处乃为情。” 谢上蔡则认为心即是仁,仁即是生。故曾云:“ 心者何?仁是已,仁者何?活者为仁,死者为不仁。” 守仁者,即守此以使生意盎然,切忌佛家之寂灭相。夫心,放之则失,收之则存。夫仁,操之则存,舍之则亡,故明道只言识仁不足,识得此体,须存而守之,使与天地之仁相合方可。孔子极称颜回曰:“ 回也,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由此可见求仁得仁者,须存而守之,不使失之。日月至焉者,只是偶至而不能长守也。颜回则能守之三月而不违仁。《中庸》复记孔子自谦之言曰:“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由此可证守仁确为治心圣法。仁既为心之所本有,故反心即得,而不远人。孔子又曰:“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又曰:“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是故余不依明道提 “ 识仁 ”,而特标 “ 守仁法要 ”,以其系夫子心传之圣脉所在也。识而不守,其如仁何?或问守仁消息若何?曰:万绿从中春意闹,一点消息落黄庭。

(四) 存诚法要

诚为孔门圣法,盖所以全其天真纯一无妄无伪之心体也。《易》曰:“ 闲邪存其诚。” 存其诚者,即存天地之诚与吾心本有之诚也。曾子于《大学》首以 “ 诚意 ” 为教,并以 “ 毋自欺 ” 为下手功夫。子思继之,于《中庸》除就人道说诚外,并就天道说诚。本天道以立人道,修人道以合天道,而一以诚为本。如曰:“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又曰:“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参天地之心法也。” 步步向外扩展,步步向上扩展,并至 “ 可以前知,可以如神 ”,要皆在存诚一着。存我心之诚(真),存天地之诚(真),日日存之,日日充之,日日养之,日日成之,未有不存而能充能养能成也。

故又曰:“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道家以 “ 全真 ” 为圣修,全真者,亦即全此至诚无妄之真体也。万物与人原同体,天地与人共一真!此真即天地人物之最原始祖炁也。故又曰:“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心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由此可知至诚之道,不仅为内圣事业之本,且亦为外王事业之本,与事神事天之本。俗谚常说 “ 诚则灵 ” 古哲家有 “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 之名言。盖至诚之极,可以格天地而动鬼神也,且其功效尤不止此。

《中庸》曾指出:“ 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由存诚无息而至于博厚高明之境地,则其所存者自可德配天地矣。子思指出由 “ 致曲 ” 之功以入诚时有言曰:“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此对静存入化之程功次第,坦道无遗矣。唯“致曲”之功,应如何修?如何致?曲又为何物?千古未得其传。朱子训曲为一偏,致一偏何能有诚?且能有由形、着、明、动、变而至于化之六层境界?性命同修与夫圣功神化之道,原为儒家之所本有,唯数千年来久矣失传,得其传者,反秘存于道家。如孟子所谓:“ 啐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 非明指命功之效而何?

《易》曰:“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三者同条一贯,唯单修命之道,夫子罕言,故亦无从得传矣。穷理尽性可以至于命,则守仁存诚自亦可至于命。唯须自静养中来,动中则绝无此“化功”。孟子对“圣功神化”亦有具体之说明,其言曰:“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余尝谓儒家于入圣以后尚大有事在;此孟子最后一句,即为入圣以后应修之功夫与最后境界!唯此最后一着,千圣不传!非不传也,待汝自修自入自化自证耳。如功夫未至化境(非禅宗所言之化境),一切无从谈起;一俟化而后,方可与言化而后事。故存诚入化而后,尚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凡学习有本末,守其仁,存其诚,久而无息,此圣人修道之本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