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经点儿,聊聊对“ 反身性 ”原理的多重认识及运用吧

 培训班文摘 2024-04-10 发布于山西

总算过完了年,漫长的年。于一个需要热闹也需要独处的人来说,所处物理空间中不断有人进出实在让我焦躁

万幸,在脑中还有一块自由地。听着长辈过往的故事,构建一个想象中的旧时光;看着肉眼可及的荒诞人事,写几个鬼故事;在电视声与人声的缝隙中,看一本有趣小书...... 掌控可控之地吧。

过年时做梦,梦到两个彼此推拉相扯、吵闹不休的孩子,双手相接逐渐成了一个环。醒来回想,突觉得这好似“反身性”。正好趁着最近的空档,认真回顾一下这个特别有意思的概念。

打算从投资、社会、教育、个人成长等方面来聊聊它。野心是有点膨胀了呀哈哈哈~

什么是反身性?

“反身性”——reflexivity本意是“反向弯曲”,最早是社会学的一个理论,百度百科的朴素解释是“相互决定性”。对于大众来说,更多的是从索罗斯的投资理论中有所了解吧。

简单来说,人对世界的认识是有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信息不足,我们无法得到真正全部的信息;二是偏差,我们总有喜好厌恶,永远拥有主观“偏见”。这二者导致我们永远无法取得甚至靠近“真理”。所以说,我们对于参与的事件情景的认识也是局部或者扭曲的(就像盲人摸象吧,但承认自己的局限性真的需要勇气哈)

图片我在理财课上的一页PPT,来上过课的朋友肯定眼熟吧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认知所导致的决策、行为会影响我们参与的事件情景本身,而其变化又会反过来再次影响我们的认知。

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会凭借自己对市场的认知(而非现实情况)做出决策,影响市场价格,市场价格趋势又会影响投资者的行动和信念。当反复影响的趋势不断增强,会导致市场价格不断偏离潜在的基本面价值。所以索罗斯认为在这样的状态下,市场永远不会达到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的均衡状态,而是永远在动态非均衡状态下运行。(有经验的投资者一定是深有感触哈)

举个例子吧,比如有一家A公司,假设其内在价值是10元,那么理论上来说,当股价跌到6元,就应该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买入点了。但实际上,当股价真的跌到6元,会引起一连串反应——投资者对A公司经营效率、内部情况的怀疑,银行、供应商对A公司的效益或持续经营能力的担忧,会导致其现金流紧张,商誉下降等等问题的出现。这些影响反向导致A公司内在价值已经不值原来估算的10元了。于是,可能会导致股价进一步下跌。

这就是相互决定性,看着眼熟吗?

年前的大A市场不就是这样吗?国内经济再不景气,和周边各国比比,还算过得去。但股市不断下跌,让预期不断被打穿。预期的一降再降,让市场继续溃败。这就是反身性正反馈的自我加强,直到崩盘或是出现新干预。(当然这还涉及别的问题,下次聊一下量化和DMA)不得不说预期和情绪是反身性加速的强大驱动,除了本身金融市场规则的完善以及政策更强有力的支持,预期管理真的是国内该好好学习的地方。

当然反过来看,拥有强烈反身性的的确会带来更为丰厚的收益与更巨大的风险,比如曾经的抱团白马股,这两年的小票行情,看我们如何取舍吧。(公募天然反身性更强哈~大牛市看公募就行了,可惜A股牛短熊长)

这里想要提一嘴,大家常说金融市场状况体现了宏观经济环境,但事实上在我看来,这个体现常常是被扭曲了的,同时金融市场状况也会反作用于宏观经济,产生影响。所以金融管控是政府不得不做,且在巨大风险来临时必须强力干预。

金融市场就是一个反身性市场

所以在这样的市场中,单研究标的本身,是一个好的选择吗?

记得之前跟朋友聊,什么是投资,我说其实很多时候投资是一种很奇幻的并不是正确才能获得回报错误一样可以,只要错误的人够多,力量够大。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泡沫不断累积但人们依然冲入,又或低到可怜却依然无人问津。

甚至于,我们真的能知道自己的判断正确与否吗还记得20年原油宝事件吗看看当天的业内专家们所说,你会深切的感受到“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这个市场的信息与不确定性太多,而我们作为决策的依据恰是不够完备的,同时我们的决策与选择也在不断改变世界。

突然想到,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这几年量化投资大行其道的原因吧?通过海量的各色数据做统计学上的概率筛选(底层模型、因子迭代其实都在干这事)这可比人力得到的那点可怜数据来判断决策,更靠近完备吧。

所以从反身性的角度来看,很多认知貌似真理,其实是错的、不确定的,它们所谓的正确只是暂时的、等待证伪的~

而投资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猜想并让市场验证或反驳。由于投资者认知的不完备,对市场认识会产生扭曲或偏见,当这些扭曲和偏见比较零散时,对市场影响有限。但当这些认识不断通过互动以及外界刺激(比如舆论、特殊事件等)不断扩大与强化就会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推动市场朝单一方向发展。就又到了正反馈的自我加强模式。

正反馈往往是一个接一个出现,向某一个方向不断自我强化,直到系统崩溃。(是的,大家常听到正反馈理论的好处,你知道这个系统一直持续的话注定会崩溃吗?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感到疲惫,如何避免或调整。文章后半段会聊到这个)

这也是泡沫形成到崩塌的过程,回顾一下近的韩国楼市全租房暴雷,远的次贷危机、互联网泡沫......(最近的微盘股崩塌是不是也算哈~)当自我加强的趋势越走越远,人们发现预期和现实之间相差越来越大并不得不承认错误的存在时,这就开始接近了极限转折点。就像不论过山车冲得有多凶猛,总会到达极限高度,然后下坠。

图片这样的转折点,《规模》作者杰弗里·韦斯特称之为正反馈的有限时间奇点

索罗斯就是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下,寻找泡沫破裂的临界点进行投资布局,获取丰厚利润。

而对于像我一样的普通投资者来说,了解反身性,能帮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市场与投资(人潮汹涌,人群所在之处皆复杂~)及时抽离、调整投资策略。

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非完全有效的市场之中,政府功能、舆论导向、群体预期等等复杂糅合在一起。我们更应当冷静地意识到(是的,别又头脑发热了哈),不应当追求达到“完美认知”,而应当看到与分析不完美的认识是怎样在市场中发生作用,并加以运用。

反身性的适用范畴

前面聊了反身性在投资领域的认识与应用,在继续聊其他板块的内容前,我想先说一点,就是“反身性”不适用于简单性学科。或者更准确的说,那是一种异质的反身性,更为温和,或者直接称它为“反思性”吧。

什么是简单性呢?简单就是复杂性的对立面,简单性就像太阳系,我们清楚地知道太阳系是如何运作的,我们有牛顿运动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由此我们可以精确地预测不仅仅是行星的运动,还有每个卫星的运动。但我们的预测、观察不会对这些行星或是卫星有什么作用或影响。

但我们所处的世界却并非如此,它要混乱得多,且更难以预测,这就是复杂性世界

复杂性世界有几个特点:

一、它有大量的构成要素;

二、有很多不同的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是高度非线性的;

三、其中有许多人的交互。他们的关系、影响、相互作用对这个世界影响巨大。是的,就是“反身性”。

图片据说这是牛顿炒股亏了2万英镑后的吐槽

人类社会充满大量“反身性”。这也是为什么“反身性”理论诞生于社会学的原因哈。或者能不能简单的说,“反身性”其实就是在研究人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中,不但反思事件本身,并且把自身也加入到反思与对抗之中。

明确了这点后,我们再来聊聊教育吧。

勿生恶念

在陪伴、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妈常提醒我,对孩子“勿生恶念”。

就是不要总想着孩子哪里不好要改,或者当孩子做错了事,首先猜测孩子有什么不好的心思。简单一句话,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不好的事情上面。

举个例子,希望孩子勇敢,不要说“胆小”,可以说“勇气”——“我相信你有去试一试的勇气”;希望孩子勤奋努力,不要说“懒”,可以说“努力”——“你努力的样子太棒了”。让我们和孩子的注意力放在善念之上。

还记得“反身性”的含义吗?我们对孩子的认识与了解真的完备吗?

我们的孩子是个与我们自身完全不同的人,他有自己的成长节奏、能力天赋和个人特质。作为家长,我们并不能完全识别、理解。很多时候可能我们对孩子行为的解读都是错误的、有偏颇的。家长和孩子应是一同学习,一同成长,怎样成长为更好的自我,怎样成长为一个更好的家长。

同时,在“反身性”理论中核心思想就是参与者(研究者、思考者等等)应该反思和揭示自身在事件情景中的角色,并意识到自身如何影响事件情景。作为家长,我们在孩子的世界中影响力巨大。我们在言语、行为中透露出的“念”,也在不断影响孩子。

所以我们想要往哪个方向影响孩子,就持什么“念”哈。当孩子不断收到这个念,开始改变自我的认知(我是拥有勇气的,我是会努力的),他的行为会随之发生变化。而当孩子自己看到变化的积累(外界的真实评价、某些事件的达成等),又会进一步加强他自我认知的变化趋势(我果然是勇敢的、努力的),以促进他进一步的行动。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认知功能与操纵功能的相互影响

有一个很有名的心理实验:随机抽取学校某个班级,让教育专家去评估班上哪些学生更有潜力,并交给班主任一份“最具潜力学生名单”。事实上,名单中的学生都是随机抽取的。但令人惊讶的是,一段时间后名单上的学生们真的在各个方面都明显超出了班级平均水平。

一个班级中,不同的学生成绩肯定有好有坏。人们会认为成绩更好的孩子可能智商更高、潜力更大,也更关注这样的孩子。但这样的认知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一些学生可能在这个年龄不适应现有学习模式,但他的综合实力很强,未来潜力也很大。这就是反身性理论中,我们对世界认识的局限与扭曲。

要更深入的了解反身性,我们还要了解两个重要的人类思维功能,一个是认知功能,一个是操纵功能

认知功能就是我们如何认知我们所在的世界万物,而操纵功能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境况,让环境对我们有利。这两个功能也常常相互影响。

图片

在这个实验中,教育专家随机挑选学生并冠以“最有潜力学生”的名头交给班主任,不依赖认知,直接改变境况,这就是操纵功能。而班主任得到这份名单后,因为认可教育专家的权威,而会更积极看待名单上的学生,这就是操纵功能影响认知功能。

由于班主任更积极对待名单上的学生,甚至可能给予更多关心与照顾,使得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真的变得更好。这个结果会进一步使得班主任相信教育专家的名单,并更加积极对待名单上的学生。这就是认知功能影响操纵功能。

可以思考一下,我们可以如何利用对这两个功能的认识,来促进对孩子的教育呢?可以选择去做的事很多,只要记得任何行动和选择都体现着我们的价值观,还有前面一直在聊的“反身性”的相互影响、决定,便好。

正反馈系统的迷思

前面在投资板块的“反身性”中聊到了正反馈系统的崩溃,但似乎大家常常听到的是“你需要正反馈”,聊得都是正反馈的优势、益处,包括前面聊到的“勿生恶念”也是让正念引导孩子进入正反馈模式,那么崩溃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先说,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反馈的世界。向湖中扔一个石子,会听到水花声,看见涟漪扩散,这些感受会影响我们是否想继续扔石头,这就是世界对扔石子动作的反馈。

反馈有两类:正反馈与负反馈。正反馈是在不断增强原有趋势,而负反馈则是在减弱原有趋势。

举个例子,假设在一个房间中,我们打开了空调。遥控器温度调得越高,室内温度就上升越快,我们觉得越舒服,这就是正反馈,我希望继续甚至加强现在的趋势;而如果室内温度上升快,我们觉得不舒服,所以打开了窗,让温度无法快速上升,甚至还下降了,这就是负反馈,我不希望继续或想改变现在的趋势。

天冷穿衣,口渴喝水,弹簧压得越紧反弹力越大,这些都是负反馈;而爆炸(一个点的燃烧引起周围温度升高,温度升高引起更多燃烧,再引起更大范围的温度升高,以至于瞬间爆炸)、上瘾、共振等都属于正反馈。能看到正反馈与负反馈都是客观存在的反馈形式,没有好坏之分。

但是风险在于我们如果一味提倡“正反馈”,可能会产生误导。要知道在自然界中,正反馈系统是不可能稳定的,它的极致就是崩溃。不论是燃烧爆炸,还是某一物种的不断增长,都无法以一个稳定的状态持续。(回忆下金融市场的各种泡沫崩塌~)

《规模》作者杰弗里·韦斯特在他的书中提到,“持续的正反馈机制使得生活节奏不断加速,也让我们得到了超线性的成长与收益。但这也有一个巨大的代价,就是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这个系统注定要崩溃。这个时间点就是“有限时间奇点”。

图片再放一遍这张图~

就像一个鹿群,在一个水草肥美,没有天敌的山谷中,会不断繁衍,并速度越来越快。如果正反馈系统继续运作下去,鹿群达到一定规模,直至环境无法承载时。鹿群内部竞争骤升,冲突激化,繁衍停止,到最后灭亡或回到一个比较稀少的个体值。

如何避免呢?弗里·韦斯特提出可以通过创新来转移崩溃周期的加速

图片

每一个新分支都是一个创新,延缓到达有限时间奇点的速度

这也是不论企业或是个人,如此关注并竭力的方向。不仅仅走在原有的老路上,有新的路径帮助我们不断向上。这就像前面山谷中的鹿群,开始种植更高产的作物代替青草,在河边修筑堤坝蓄水,可以有效推迟到达奇点的时间。

但不幸的是,弗里·韦斯特同时指出,“要维持这样的增长,创新之间的间隔必须变得越来越短,生命的节奏会不可避免地再度加快。就像从一台不断加速地跑步机跳到另一台更快地跑步机上,而且迟早要跳上另一台加速度更快的跑步机。

我倒是有个想法,鹿群在创新作物,修堤蓄水地同时,再引入几匹狼如何?会吃掉部分老弱鹿的狼,就是负反馈。

在反馈系统中,负反馈是自我调节机制,有助于维持系统稳定。比如,人体内的血糖水平过高时,胰岛素会被释放出来,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负反馈就像一脚刹车,能帮助我们减慢这高速运转无法停止的“系统”。我想了几个方法,或许可以这样试试吧~

1、情绪的释放与宣泄就是一个很棒的负反馈保护机制。是的,情绪稳定和这可不矛盾。正视自己的情绪与感受,而不是一味压抑控制,并定期(当然也可以不定期)释放、宣泄,能让我们的生命拥有更大弹性,在遇到更大困境时也有了一个缓冲地带。

2、从自己的世界走出来,和不一样的人去看世界。正反馈的不断加强在于对原有逻辑或模型的笃定,同一个世界的人大概率也对这同样的系统十分笃定。和不一样的人去了解他的世界,以及那个世界的系统,可以帮助我们跳出原有的系统,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并补足新的信息(反身性又来了,朋友们!我的脑子突然变好使了么)

3、主动按下暂停键。参与一场从没接触过的活动,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小小旅行,接下一个完全不同的工作或项目。短暂的脱离,会让我们更加精力充沛的回归哦!

4、还有什么呢?一定还有更多方法,自己想吧~

不行了,写累了,该结个尾了....

结尾

前面我们从多个方面聊了对”反身性“的多重理解。事实上,我之所以对这个概念如此感兴趣,因为这体现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永恒的相互建构,感受到我们在这世界中满满的参与感了吗(忍不住想到薛定谔的猫、量子纠缠....算了,那是另外一篇咯)。

同时,“反身性”也带着一股“反理性”的力量,提醒我们答案并非唯一,寻找确定性答案的努力中总带着不确定的后果。不论是参与者与情境的相互决定,还是认识功能与操纵功能的彼此影响,亦或是反馈系统的走向。这都使得这个世界中如此多的事情都是难以预测。小到待会的晚餐氛围,大到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太多的不可确定。

但这不正是这世界让人如此迷恋的原因吗?不确定,意味着可能性,意味着我们能做的事有很多,未来的走向也有很多。这又不得不提到“反身性”的基础,脱离出来,看到自身认知的局限与扭曲能帮助我们打开更大的视野,对认知进行升级迭代。但不仅限于此,我们也需要克服对理性能力的迷信,深刻意识到理性能力的不断提升并不代表着对世间规律的掌控。

想通了这一点,或许我们可以拥有更大的自由,对自我的自由。

图片

没这么简单,但值得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