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条解读晴雯死因的脂批(二)

 三春去后读红楼 2024-04-10 发布于北京

08

脂批的第二句是“可知晴雯为聪明风流所害也。”

单纯从语句内容看,这句话与第一句有因果关系。即因为晴雯禀持不忘旧,所以从中知道晴雯因为她的聪明和风流而遭陷害。

实际上,这两句的逻辑关系梳理起来很难理解。不忘旧与聪明风流有什么关系,又与晴雯被害是个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乍看起来还是很难想通的。毕竟这二者之间一时很难找到其交点。

09

如果联系风流这个词的演化过程,或许就能够理解这种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但凡提及“风流”二字,必然无法回避魏晋时期。“魏晋风流”或“魏晋风度”,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词。

一般意义上讲,一提及魏晋风流就会与醉生梦死、放达出格、清谈误国、风流自赏等词联系起来,必然联想到袒胸露乳、扪虱而谈、抬棺狂欢等故事,与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相连。

但真正的魏晋风流背后,是漫天血气、黑暗政治和强权压制。

10

王夫之说,“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这是对魏晋风流绝好的注脚。

魏晋虽是两朝,在对待士人方面却保持了基本统一的政策,那就是对不听话的人能从肉体上消灭就不瞎逼逼。

曹操、司马昭分别杀孔融、灭嵇康,将跳得最欢、蹦得最高的两只猴杀掉,然后魏晋的统治者又陆续宰了几只叫得最响的鸡,从此,魏晋文坛上再没有了文人的噪音。

魏晋风流真实面目是知识分子被迫依附政治集团的散漫心境的映射,是为远离某些政治集团而不得不自毁形象、自我放逐以抒发胸中苦闷,而不是浅薄的放浪形骸、游戏人间。

许多人看到了嵇康、阮籍们的外形,为他们所激赏,但根本体会不到他们心中的沉重和压抑。

11

我们说过,红楼梦使用的风流一词,取其本义“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这个不拘礼法,有主动更有被动。

对晴雯而言,其不拘礼法是主动。正如本号《红楼梦判词(七)晴雯》中所分析的那样,有才华的人因为才高而不从众,视礼法如无物,故遭人妒。

还有一种被动的不拘礼法,就是不认可、不认同而不遵守。因为晴雯不忘旧,那么对于“新”的秩序、“新”的礼法自然很难认可,更谈不上遵守了。

既然不遵守新法新俗,自然不为“新”所容,必然遭人“嫌恨”,以致必除之而后快。

因此脂批说,从晴雯不忘旧可知,她因为聪明风流而死。

晴雯最后死在灯姑娘跟前,由多浑虫和灯姑娘处理后事,也被赋予深刻的寓意。

多浑虫和灯姑娘夫妻俩道德沦丧、行为龌龊,为世人所唾弃,至少读者不理解。其根源仍然是“情”字,他们的行为举止正是刘伶、阮籍等人的翻版。

12

如此一来,我们对晴雯“嘴尖性大”“爆炭脾气”就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

晴雯这种不顾贾府正常管理秩序,嫉恶如仇、嘴不饶人、动辄打骂丫鬟的性格,并非是她的弱点,而是构成她风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魏晋风流在晴雯身上的投影。

这些性格,正是那些不肯归顺满清的知识分子在满清高压下想方设法发出愤怒声音的折射。

宝玉之所以如此维护晴雯,对晴雯耍脾气一而再再而三的宽容,是因为他理解晴雯这些脾气背后的原因。

因此,在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一回里,晴雯与宝玉的表现就有了充分的依据。而宝玉在晴雯闹脾气后说“叫我怎么样才好!这个心使碎了也没人知道。”说的是呵护晴雯他们所付出的努力。

13

第三句、第四句分别是“一篇为晴雯写传,是哭晴雯也。”“非哭晴雯,乃哭风流也。”

理解了风流这个词所代表的意义,这两句的意思就变得非常浅白好懂。两句话是递进关系,核心是第四句。

晴雯即代表风流、风流即晴雯。小说写晴雯死,并非仅写晴雯死,更是写风流绝、写风流恨。

正如小说楔子所说是为闺阁立传,也为风流树碑。

14

初读红楼梦,晴雯这个人物确实很难懂。

第一难懂是为什么晴雯这样的性格,能够得到贾母的信任。

第二难懂是她为什么能够得到宝玉悉心呵护,是宝玉心中“第一等的人”,甚至在她死后,宝玉给她写诔文。

因为宝玉的偏爱,以至于袭人在听到宝玉将晴雯比作海棠后,再也压不住自己的酸意,嫉妒得登时发狂,暴露出她一直掩藏的内心想法。

第三难懂是晴雯张牙舞爪,恣意而为,她又没有什么家庭背景,为什么那么多人搬不动她。

第四为什么那么多读者喜欢晴雯?当然,许多人喜欢晴雯并非是因为影射内容,而是晴雯身上的反叛精神。

待真正读明白晴雯所影射的历史故事后才发现,晴雯这个人值得真心敬重、呵护的人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