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延寿21%!多吃蘑菇,抗衰抗炎、改善认知,给你意想不到的健康晚年!

 zgrzwd 2024-04-10 发布于山东
图片

麦角硫因(Ergothioneine,ERGO)被美国加州大学Bruce Ames教授誉为“长寿维生素”[1]。因其遥遥领先的抗氧化能力,麦角硫因获得了一众护肤品牌的青睐,比如倩碧、海蓝之谜、珀莱雅等等。与此同时,它也逐渐进入衰老科学家们的研究视野。

最近,日本金泽大学药学院学者Makoto Katsube、Yukio Kato等人就发现麦角硫因可以将平均寿命延长21%[2]。不仅是寿命延长,这种蘑菇中的物质还有更多你可能不知道的抗衰惊喜!请随派派一探究竟……

图片

图注:文章发布在《老年科学》杂志上

图片

麦角硫因是一种含硫氨基酸,主要通过膳食、借助特异性转运蛋白OCTN1/SLC22A4进入体循环,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尽管麦角硫因或多或少地存在于高等生物中,但能够合成它的主要生物体是真菌(如蘑菇)和某些酵母菌,动物和人类无法自身进行合成[3]。

 推荐阅读 每天9元重展“雄风”,看被护肤品行业耽误的麦角硫因如何在抗衰界大展身手

图片

更重要的是,体循环中的麦角硫因水平与多种年龄相关的损伤有关。例如,血浆中麦角硫因水平降低,与升高的冠心病风险、心血管死亡率和总体死亡率相关。而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及患有帕金森症等疾病的患者,其血液中的麦角硫因水平也不容乐观。

图片

图注:摄入麦角硫因可能对身体器官的影响

而另一方面,此前研究显示,补充麦角硫因又显示出对动物和人类具有多种有益作用。例如,口服麦角硫因能够延长黑腹果蝇的寿命,含有麦角硫因的猴头菇提取物可改善衰老小鼠的运动能力。

但是,如果长期口服麦角硫因,对延缓小鼠衰老和减轻年龄相关损伤的能力到底有多强?这个问题,正是本研究要全面解答的。接下来,派派将从麦角硫因对小鼠寿命、虚弱状况、细胞和全身衰老、认知障碍多方面的影响展开叙述。

图片

首先,检验抗衰成果的第一把“标尺”是寿命延长与否?在这个实验里,答案是肯定的。

结果显示,从7周龄开始,每天补充4~5 mg/kg麦角硫因的小鼠,其存活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其中位年龄和平均存活年龄分别增加了16%和21%!

与对照组相比,接受麦角硫因的老鼠,90%的平均死亡年龄推迟了29%。这些数据表明,麦角硫因在延寿这件事情上可是绝不含糊!

图片

图注:口服麦角硫因可延长小鼠寿命和非虚弱期

当然,派派知道,我们最终要追求的不仅仅是寿命延长,而更应关注晚年的健康状况。本研究就利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老龄化与健康中心主任Linda P. Fried等人开发的临床虚弱表型标准,评估了老年小鼠三大虚弱指标情况,即是否出现无意识体重减少、行动缓慢和活动量减少。

研究发现,对照组和麦角硫因组小鼠的体重、脂肪量、瘦体重等指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直至小鼠生长到第78周。

在此之后,与第78周相比,对照组小鼠在第88周时体重和脂肪量会出现显著降低,但接受麦角硫因缓解了年龄增长相关的体重和脂肪量降低。

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人类瘦肉重量会先于脂肪量开始减少。但本研究中,麦角硫因并没有对小鼠的瘦体重造成显著影响。

图片

图注:麦角硫因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稳住了晚年体重的显著降低,也许才只是预防虚弱的第一步。老年小鼠是否还能保持活力,还可以看看测试运动能力和活跃性的旷场实验的结果——

虽然所有小鼠运动的总时间、总距离和平均速度、最大速度等都因衰老不可避免地呈现下降趋势。

但在第88周时,麦角硫因组小鼠平均和最大运动速度的下降幅度明显比对照组更小;两组间总运动时间和运动距离的差异并不明显。这表明,麦角硫因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年龄相关的运动障碍。

综上来看,除了延长寿命之外,口服麦角硫因能够改善老年小鼠的虚弱状况。

图片

图片

研究人员注意到,实验进行到第92周时,对照组小鼠血浆中麦角硫因水平低于1 µM,而补充麦角硫因的小鼠则是对照组的30倍之多!或许正是由于极高的麦角硫因浓度,在微观层面上,麦角硫因显著地抑制了氧化应激、细胞衰老和系统性衰老。

相关氧化、炎症和衰老指标的改善包括但不限于:脂质过氧化标志物TBARS、炎症标志物趋化因子CXCL9、长寿蛋白SIRT6、衰老细胞标志物p16蛋白。这些指标的检测结果都表明,补充麦角硫因能够减缓炎症、抑制细胞衰老发生。

另外,使用CE-TOF-MS质谱仪检查全身血浆衰老标志物(如肌酐、尿素、喹啉酸、对称二甲基精氨酸等),发现麦角硫因能够抑制年龄相关的指标增长,再度证实了麦角硫因可担抗衰重任。

图片

图注:麦角硫因抑制多种血浆生物标志物的年龄依赖性变化

图片

此外,本研究通过新物体识别测试(NORT)发现:口服麦角硫因能够增强衰老小鼠的物体识别记忆,再次证明了其对认知的有益影响,而这背后可能有三种潜在机制。

No.1

麦角硫因可能通过促海马神经发生来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神经发生(Neurogenesis)指神经干细胞和祖细胞形成新神经元的过程,增强神经发生有利于学习和记忆过程[4]。而人类和小鼠海马齿状回(DG)区域中的成年神经发生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在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麦角硫因就显著抑制了海马神经发生中年龄相关的降低,表明其可能通过促进海马神经发生来改善认知。

图片

图注:麦角硫因促进小鼠海马体神经发生

No.2

麦角硫因可能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保护认知。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NS)中最重要的免疫细胞,可分为经典型 (M1) 或替代型 (M2)[5]。M1型小胶质细胞会释放炎症介质并诱导炎症和神经毒性,M2型则恰恰相反。从M1型到M2型这种“极与极”之间的转换可作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潜在策略。

在本研究中,团队发现麦角硫因显著抑制了年龄相关的M1型小胶质细胞和海马体齿状回区域的小胶质细胞激活,与此同时增加了抗炎性M2小胶质细胞数量,进而可能改善小鼠大脑认知功能。

图片

图注:小胶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M1(绿色)、M2(蓝色)

No.3

麦角硫因可能影响TDP43蛋白质聚集。

由于氧化应激,TDP43等蛋白质会随着衰老而不断聚集,并导致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作和恶化。因此,作为抗氧化应激的先锋,麦角硫因在清除TDP43蛋白的战场上自然是义不容辞。

好消息是,本研究的确发现92周龄的老年小鼠由于持续摄入麦角硫因,其TDP43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了其可能通过该途径在大脑中发挥有益作用!

时光派点评

本研究揭示了麦角硫因作为“长寿维生素”的潜力,指明了其在延长寿命、改善虚弱、抑制细胞衰老和增强老年认知功能方面的巨大前景。

当然,由于人体自身无法合成,你一定更关心什么样的食物可以帮助我们获取麦角硫因?据德国科隆大学研究显示,蘑菇、黑豆、红豆、燕麦麸以及动物肾脏、肝脏这类食物中麦角硫因浓度最高[6]。

派派也相信,随着我们对麦角硫因及其作用机制的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一神奇分子也许能在未来发挥出更大的抗衰老潜能!

图片

—— TIMEPIE ——

号外!全国首个“长寿极客联盟”开启招募!为推动国内极客的交流分享、扩大长寿事业影响力,历经2年深度考察与筹备,时光派正式启动“长寿极客联盟”,邀请同行者们加入。我们将定期线下沙龙、抗衰主题实践(冥想、轻断食),更有环球抗衰之旅(健康长寿中心、衰老研究所)等你解锁!(感兴趣的读者可发送极客简历至微信:timepie06)

图片

参考文献

[1]Ames, B. N. (2018). Prolonging healthy aging: Longevity vitamins and protei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5(43), 10836-10844. https:///10.1073/pnas.1809045115

[2]Katsube, M., Ishimoto, T., Fukushima, Y., Kagami, A., Shuto, T., & Kato, Y. (2024). GeroScience. doi:10.1007/s11357-024-01111-5

[3]Borodina, I., Kenny, L. C., McCarthy, C. M., Paramasivan, K., Pretorius, E., Roberts, T. J., … Kell, D. B. (2020). The biology of ergothioneine, an antioxidant nutraceutical.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cbi.nlm./pmc/articles/PMC7653990/

[4]“Neurogenesis.” Neurogenesis - an Overview | ScienceDirect Topics, 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medicine-and-dentistry/neurogenesis#:~:text=Neurogenesis%20is%20the%20process%20by,total%20number%20of%20hippocampal%20cells. Accessed 13 Mar. 2024.

[5]Guo, S., Wang, H., & Yin, Y. (2022). Microglia polarization from M1 to M2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 14:815347. https:///10.3389/fnagi.2022.815347

[6]Ey, J., Schömig, E., & Taubert, D. (2007).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55(16), 6466–6474. doi:10.1021/jf071328f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