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2023中国健康产业蓝皮书:国内外健康产业创新的方向和差异

 芳博士 2024-04-11 发布于福建
202417篇(共448篇)原创文章
最近在看《2022-2023中国健康产业创新平台奇璞蓝皮书:需求导向,生态创新蓝皮书》,里面介绍了评选出来的54个健康相关项目。
方向包括了:医疗服务、医生与基层医疗创新、药品创新、医疗器械创新、体外诊断创新、医疗健康信息创新、健康产业发展创新、健康行业政策创新、健康行业公益创新。
首先说结论:最近两年,中国健康产业创新是经济和社会(人口老龄化、国民收入水平提高)、技术(数字智能技术、生物技术)、危机(新冠大流行)、政策(以健康为中心、价值医疗导向)等多个要素的协同演化和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创新的方向和结果。

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特征

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需求导向是中国健康产业创新的主要驱动力。
生育率下降,导致人口老龄化加剧:预计2040年60岁以上老人占比28%,4个人里就有1个是老人,养老金面临短缺。
国民平均收入水平提高,但存在贫富差距:少部分高收入群体的需求转向消费性医疗和高端医疗服务,但大多数居民依然需要基本医疗服务,医保压力较大。
第二,宽泛的技术能力让中国健康产业的创新呈现多元化特征。
我国医疗健康企业拥有宽泛的技术能力,包括基因测序、基因编辑、细胞疗法、IVD体外检测诊断、手术机器人、传感器等医疗相关技术,还涉及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云计算、物联网、自动化等通用技术。
第三,创新生态系统已经产生,冷热不均,但正逐渐完善。
我国的健康产业的创新生态系统已经产生,各类医疗机构、企业、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和监管机构等之间协同合作,共同提升我国的医疗健康水平。
生态系统并非均衡发展,例如,新冠等突发危机催生疫苗、检测等赛道在短期内快速爆发,集采降价、医疗反腐等政策让仿制药、医疗器械发展放慢脚步,中美对抗等地缘政治又使得CXO行业陷入低谷。
但技术和市场这两个主要因素总是在行业周期中螺旋上升,中国的人口基数和工程师红利将逐步完善生态系统,我们必然成为世界医疗健康产业的创新源泉。

中外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异同

中国和国际健康产业创新方向,有一个最为突出的相似之处——跨界合作。
尤其是数字智能技术对健康产业的全面渗透。
例如,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辅助医生提高疾病检测效率和准确率。
计算机、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和药物筛选,大幅提升药物开发的效率。
蓝皮书对中国和国际健康产业创新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其中几点值得关注:
第一,药品创新,海外依然具备领先性。
尽管中外领先药企的研发热点都集中在肿瘤领域。
但相较于中国,海外对罕见病的关注较高。
肿瘤试验开发量增加22%,其中主要集中在罕见癌症适应症。
同时,神经精神疾病领域的药物研发增长迅速。
国际在肿瘤免疫细胞疗法方面,正在探索一些新的机制和方法。
资本的蜂拥而至又遇冷退缩,让我国的新药研发依然缺乏探索新靶点的勇气。
集中在成熟靶点上,造成同质化竞争导致资源浪费,也丧失了源头创新的机会。
第二,体外诊断,中国创新活跃,技术飞快追赶。
新冠疫情催生我国体外诊断技术飞速提升。
体外诊断覆盖的疾病范围正不断扩大:包括肿瘤、癌症、感染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例如阿尔兹海默症)、辅助生殖等领域。
背后的技术进步包括了:测序技术、DNA甲基化检测技术、病原宏基因组学诊断(mNGS)、基因编辑、微流控芯片的POCT检测技术、单细胞高通量免疫印迹技术、人源类器官模型等方面。
体外诊断有助于实现个性化医疗、通过提供早检实现早期预防、通过将护理从医院转移到家庭或其他场所来降低成本,对于“健康中国2030”的实现具有战略意义。
第三,医疗器械,“国产替代”是我国创新的主流。
国外医疗器械企业长期垄断我国临床系统,中国企业通过引进国际成熟技术以及多年的科研攻关,研发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同类产品。 
例如,中小口径人工血管、多通道脉冲电场消融系统、颅内血管支架、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辅助医生高效精准地完成手术、基于MEMS微泵的超低成本耗材型药物输送系统、便携式血液透析机、心脏内介入超声(ICE)技术、植发机器人系统等。
未来,我国医疗器械的创新还将往智能化、自动化、小型化、家用化等方面发展,拓展更多院外医疗场景,例如社区、家庭、康养中心等。

最后,我们应当呼吁各级政府充分参与到健康产业创新的最前沿。
一方面,在支持健康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同时,推动医疗领域各参与方(医疗机构、研发机构、医疗健康企业、投资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和共创。
例如,政府掌握大量的病患就医数据,如何保护、确权、流通、交易数据,以便让数字进步更大程度赋能医疗健康的研发和应用,值得深思。
另一方面,通过政府采购、优化价格形成机制等政策,来鼓励创新技术的应用。
例如,源头创新的风险较高,政府采购或者产投基金支持,会帮助技术领先型企业度过“高研发、无收入”的“死亡陷阱”。
同时,原本科创板支持暂未盈利企业上市的政策,给予前沿技术研发型企业以资本化的信心。期待在这一轮上市公司的规范举措初见成效之后,恢复该政策。
最后的最后,有很多医疗健康、生物制造方向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朋友,希望能与我线下交流,欢迎12-13日在南京相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