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政治算计,玩的是人性 三大战役结束,校长主力殆尽,覆灭是迟早事

 碧螺春的世界 2024-04-11 发布于江苏
政治算计,玩的是人性。三大战役结束,校长主力殆尽,覆灭是迟早事。可凭借满级权斗经验,硬是让他谋得一线生机。

淮海战役结束,共军陈兵长江,统一大势不可阻挡。一直保存实力的桂系嗅机会,内斗嘛,向来是国军天赋技能。

校长身负战败之责,总统座椅是保不住了。德邻兄(李宗仁),党国就靠你了。

但校长毕竟是校长,临走下了一盘大棋。

在校长眼中,接盘侠李、白结局无外三种情况。

第一种,守住长江防线,桂系得到南方财阀支持,执掌半壁河山。

作为前领导人兼政治宿敌的校长被解除兵权,出国考察,客死他乡(大概率被暗杀),所以桂系不能赢。

第二种,桂系与共党和谈成功,民国终结。

校长作为一号战犯被共党和桂系通缉,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和谈不能成功。

第三种,共军过江,桂系覆灭,民国终结,校长收拾残局。

算来算去,只有第三种情况校长能接受。


校长的后路在哪里?台湾,隔海相望,共军无海军力量,足以修养生息。

但经营台湾,需要时间,需要金钱,需要有人支持。

时间从哪里来?和谈。

校长鼓励李宗仁与共党和谈,和谈愈久愈好。毕竟把金库运到台湾需要时间,动员高官、南方财阀、知识精英去台湾也需要时间。

为什么李、白就一定要按校长划的路子走?因为梦想。

就李、白看来,跟共党和谈,胜算是很大。

第一,桂系有精兵20多万,校长有40多万,在海空军加持下,守住长江问题不大,最起码能相持。

第二,国际变数。英美不会坐视国军覆灭,迟早会干预。苏联不会喜欢一个统一的中国,中共会势大难制。

第三,李宗仁不愿投降,背上亡国之君的名声。

基于这三点,共党开出的条件实在不耐看。

共党的条件是,国军投降,李宗仁参与新政权;白崇禧保留兵权,领兵20万;桂系基本盘——广西,暂时保留。

双方期望悬殊,和谈最终破裂。当然,校长也没少出力。

比如,搬空金库,国府无钱运转;把持兵权,不策应谈判进程;给李宗仁的职务是代理总统,签字拍板的权力受限等等。

和谈破裂,双方只能一战。在长江防线上,校长又挖了一个大坑。

白崇禧负责防守长江中游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段,兵力25万,重心在武汉。

校长中央军40万,防守湖口至江苏江阴段,重心在江阴。

问题就出在江阴这点,江阴部署兵力30万,江阴往上游的芜湖、铜陵、采石矶、镇江等登陆点仅布置了10万杂牌军。

校长严令兵力部署对白崇禧绝对保密。

为啥?校长就是要让共军从江阴上游突破,将白崇禧侧翼暴露给共军,而中央军迅速收缩固守上海。

根据共军先打弱敌、围点打援的习惯,共军肯定先打桂军,这为校长转移上海资产赢得了时间。

等共军和桂军血拼完,上海的防御已然完成。这又进入了下步算计。

一者,桂系覆灭,江南财阀只剩三种选择,投降共党、依靠校长、逃亡海外,其中投降共党是最差选项。所以,无形中,校长又裹挟了部分财阀力量。

二者,上海是列强在中国核心利益所在,共军入城,刺痛列强,极有可能实行军事干预,校长就有了翻盘希望。

即便列强不出兵,只要国军坚守上海,列强就会源源不断向国军输血,这都是实打实的黄金白银和精良武器,校长依然很赚。

这就是校长的算计,烧脑吧。可惜,大势所趋,天命难为,校长的剧本只成了一半。

桂系确实和共军血拼到最后,彻底覆灭。但上海堡垒实在不上台面,共军只用了10天就攻破,根本没给列强留下反应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