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97年,48岁的耿保国不顾家人反对,四处借钱凑了100万,买

 铁血老枪 2024-04-11 发布于上海
1997年,48岁的耿保国不顾家人反对,四处借钱凑了100万,买下了3000多平米的明清老宅,为了能住进这个宅子,耿保国花了数十年进行修缮,只是没想到的是他把自己的大半辈子都搭进去了,那么如今26年过去了,这间明清老宅又变成什么样了?价值又达到了多少?


来源:中国非遗之光《20年前,他花100万买下70间房的明代大院,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座传世老宅》

“浑漆斋大院”原名“日升昌票号”,由明代商贾冀玉刚所建。占地两千多平方米、拥有七十余间房间的巨型宅院,尽显主人的财力无疆。

整个建筑群按照“三进两院”的严格格局规划,由外至内依次为护院、客院和寝院,堪称当时宅院建筑的典范。进门处的斗拱、廊柱、石雕等细节雕饰精美绝伦,荟萃了明代建筑工艺的精粹。可以想见,在辉煌时期,这里定是热闹非凡,车马仆从进进出出,商户云集、贸易兴隆。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家族的没落,“日升昌”逐渐衰微,这座宏伟宅院也日渐破败。到了20世纪90年代,已是杂草丛生、断壁残垣的景象,宅院的昔日风采只能从精美的木雕石刻中寻觅残余的影子。

1997年,“日升昌”宅院被拍卖,起拍价为100万元人民币。这无疑是一个天价,当时平遥并不富裕,能拍下这么一处土豪老宅的人恐怕凤毛麟角。果不其然,开拍当天竞买的人寥寥无几,大多认为投资风险太高,鲜有人愿砸这么一大笔钱去修缮一处半拆的“危房”。

正当现场一片阖家沦陷的景象时,一个看起来普通的中年男子毫不犹豫地举手竞拍,最终以起拍价100万元的天价拿下这座已在平遥绝迹多年的明代老宅。他就是耿保国。

在当时的人看来,他绝对是个“疯子”。一座破败不堪的老宅需要耗费巨资修缮,这笔100万元只是开端,后续的维修费恐怕要几百万上千万不等。而且,就算将老宅重修一新,又有谁愿意居住在这种阴森恐怖的老房子里呢?

但在他眼里,这座老宅不仅刻印着明代建筑艺术的智慧结晶,更承载了几百年来的沧桑历史。就这样,在家人和亲友的劝阻声中,耿保国作出了一个似乎“疯狂”的决定——他要用自己的一生去修缮这座老宅,让它重现昔日的辉煌,不被岁月湮没。

耿保国虽有决心重修老宅,但眼前的现实问题是,他手头的积蓄根本不够支付100万元的天价。一时间,他只能借助亲朋好友,东拼西凑地筹集首付款。

好在当时的平遥县政府也希望这座老宅能被妥善保护,因此同意了耿保国的分期付款方案。在支付了首付款后,耿保国开始了漫长的艰难借贷之路,不惜高利贷,只为凑足余下的款项。

拍卖会后不久,耿保国和家人就搬进了这座残垣断壁的老宅。尽管亲朋好友对他的“疯狂”行为直摇头,但耿保国对自己的决定从未动摇。看着满目疮痍的院落,他反而无比兴奋,对重现老宅往日风采非常期待。

修缮的第一步是整治老宅的建筑主体结构。耿保国细细检查了建筑的每一处,制订详细的修缮计划。很快,各路工匠开始步入现场,对破损的木构架、屋顶以及地基进行修葺维护。

这个初期的过程漫长而艰难,因为不少地方需要旧木头旧材料,耿保国就四处打听、寻访并购买,只为保证修复的原汁原味。有时甚至需要他亲自外出寻找,辗转几百里路只为寻得几根合适的旧木头。

就这样,通过十几年如一日的辛勤劳作,重现了当年建筑群的恢宏气象,每一处细节都彰显出明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精湛。

2006年,耿保国被正式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从这一刻起,耿保国仿佛扛起了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感,他开始有意识地将推光漆手艺带入大众视野,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这门古老的民间手工艺。

他的工作室对外开放,不时有人前来学艺或咨询,渐渐地,这里也成为了当地一处小有名气的文化景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