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帖越像,水平就越高?真相并非如此,别再把临摹变成抄写了!

 墨品书法网 2024-02-02 发布于北京

“临摹”一词相信大家都听过,学书法的朋友对它就更不会感到陌生了。记得幼儿园写字的时候,是从描红开始的,慢慢训练到拿笔平稳后,我们就可以再临摹字帖。到了更高年级,老师就要求学生用田字格自己去写。

一步步严格训练下来,基本上都能写出一手美观工整的楷书。这种训练方式适用于当今硬笔书法,但对于毛笔字就不那么合适了。不论是刚入门还是已经小有成就,临帖始终是一门“必修课”,久而久之在某些人心目中,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临帖越像原作,水平越高”。

事实果真如此吗?据实而论,临摹得逼真,确实能显示书法水平,但它并不是衡量书艺高低的最高准则。很多人把临帖变成了抄帖,自己的作品与原作能达到99.99%的相似,但这在无形之中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境地,最终跳不出古人窠臼。

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而唐代李邕直接表示“学我者死”。他们都在表达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可以去学他们的技巧,但不能抄袭他们的风格,要做到活学活用,要能“入古”,也能“出古”。

什么叫“临摹”呢?搜索引擎上解释其含义为:“临摹是指按照原作仿制书法和绘画作品的过程”,这并不准确。“临”与“摹”是两种方式,“临”指的是照着原作写或画,而“摹”是用薄纸放在原作上面写或画,论还原程度,“摹”更高一筹。

就拿《兰亭序》来说,“神龙本”是冯承素用“双钩填墨法”创作出来的,可以称为“摹”;而其他的如虞世南摹本、褚遂良摹本、欧阳询“定武本”以及后来赵孟頫、文徵明、王铎、董其昌本,都是“临本”,这些临本件件不一样,都融入了书法家个人的特点,但是,我们能说虞褚赵董这些水平低吗?

临摹分为对临和意临,对临的要求是按照原作用笔特征进行临写,同样是《圣教序》,赵孟頫和王铎都临写过,而赵的版本比王的版本更像原碑,但学界却认为王铎水平更高。

原因是他能够在王羲之笔法基础上进行巧妙地化用、创新,如结字、体势上进行变化;而赵孟頫忠实原作,却无可避免的呈现出拘谨姿态。

“意临”的情况也不少,比如董其昌“意临”颜真卿的《乞米帖》《争座位帖》和怀素的《自叙帖》,几乎看不出原作风采,但董其昌这些作品中的笔法,如颜真卿篆籀用笔、怀素的中锋、绞转特征,都很好的保留了下来。

不过,对于初学书法的朋友来说,临帖还是要在合理范围内融入个性,不能太过放肆,正如赵孟頫所说:“临帖之法,欲肆不得肆,欲谨不得谨,然与其肆也宁谨,非善书者莫能知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