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行书标准字帖

 爱阅读的老年人 2024-04-11 发布于天津
图片

行书这种字体,传说是东汉有个叫刘德升的人创造的。其实,楷书写快了就是行书,说刘是创造者只不过是他在这方面做过较大贡献罢了。到了晋朝,出了个叫王羲之的大书法家。他的楷书和草书写得都很好,行书尤其出名。后人尊称他是“书圣”。

王羲之最著名的行书字帖是一千二百六十多年前在绍兴兰亭写的《兰亭序》。传说,唐太宗特别喜欢《兰亭序》的字体,为了得到这本字帖的真迹,他曾派人到处寻找,最后用高价买到,如获至宝。他在临死时还一再嘱咐后人把这本真迹埋在他的坟墓里。因此,真迹就失传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兰亭序》字帖,都是别人临写,刻在石碑上又拓印下来的。宋朝米元章曾写诗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犹能易万金。”意思说这本字帖的真迹虽然烂在唐太宗的坟墓里了,但是刻着这些字的石碑还能价值万两黄金呢!

清朝乾隆皇帝也非常喜爱王羲之和他儿子王献之的字体,曾把他们父子两人以及另一位书法家王珣的字帖收集放在一个宫殿里,给这个宫殿起名叫《三希堂》,意思是存放三种“稀世之宝”的地方。你要到北京故宫去参观,就可以看到这个地方。

王羲之为什么在书法上有这么大的成就呢?
答案肯定不是天生的,靠的就是他的勤学苦练。

传说,他在休息时也在琢磨字形,经常用手指在衣襟上比划,久而久之把衣襟都划破了。还说他家门前有个水池,他练完字常到这个水池里洗笔砚,竟使这个清可见底的水池变成了黑的。

此外,还有传说,一次他给一个朋友在木板上题了几个字,朋友回家请来一个刻工,让他照字迹刻出来,留作纪念。刻工在刻木板时发现这些字已经渗入木板约有三分深,于是由此产生了“入木三分”的成语。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王羲之的行书的贡献确实很大,现在我们的课本上也有王羲之的文章。更加让我们感叹的时,历经一千多年,流传至今还是很多书法家的偶像。作为我们普通人,更加应该学习王羲之学习的精神。
他真正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是将行书推进了一个新的高度。论王羲之行书的价值,已经无法衡量,他书法的高度也让人难以企及。

王羲之行书标准字帖。本帖共57页,每页12字,共684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王羲之(321年~379年或303年~361年),字逸少,世称王右军。[19]琅邪(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时期大臣、文学家、书法家。淮南太守王旷之子。

王羲之出身名门世族琅琊王氏。七岁学书,十二岁读前人笔论。少学卫铄,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等诸名家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三体书及张昶的《华岳碑》,开始意识到不足。于是其遍学众碑,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王羲之二十三岁时入仕,始任秘书郎,继为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永和十一年(355年),其称病辞去会稽郡职务。后放情于山水之间,弋钓娱乐。

晋穆帝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病逝,时年五十八岁。其子王献之于后代中书法成就最大,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号称“二王”。

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即书法艺术,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都受到人们的尊崇,有“书圣”之誉。王羲之不仅能精通书法各体,集当时书法之大成,更在于其能自成一家,开创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王派书法。王羲之所写的书法,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等最有名,行书以《快雪时晴帖》《丧乱帖》最出色,草书则以《十七帖》最传神,代表作《兰亭集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是有名的书法作品,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


图片

特别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