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书圣出临沂》

 石岚1974 2022-05-20 发布于山西

书圣出临沂

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创作过许多书法珍品。然而,到了唐代,其书法真迹竟变得一字难求。之后连年的战争,朝廷的更替,更使其作品大量流失。如今,我们已经无法看到书圣的真迹了,但是,王羲之的书法精神却始终传承着……

导读:

一段书法史上的千年佳话,一桩中国书法界的千古疑案;一次书法真迹的追寻,一种文字精神的弘扬。他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勇于中流击水。书圣出临沂,讲述一代书法大家王羲之与《兰亭序》的故事。

 图片

书圣出临沂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也同样是在这一年,中国书法界发生了一桩千古疑案——王羲之的《兰亭序》书帖真迹竟然不翼而飞。民间传说《兰亭序》的书帖被当作殉葬品,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起埋进了昭陵。先不问这传说有几分真实,只说这《兰亭序》的真迹果真就此销声匿迹了。它究竟去了哪里?如今是否还存在?这些疑问至今还是未解之谜,然而它那旷世珍品的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

东晋时期的书法佳作《兰亭序》是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即兴之作,其字体端庄秀丽,书写如行云流水,被后人称为“天下行书第一”,同时它的来历也颇富传奇色彩。那么,这天下独一无二的《兰亭序》,王羲之是如何妙手偶得的呢?如今又到何处去觅其芳踪?一代书圣与《兰亭序》的背后隐藏着太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图片

历史驿站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它是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同时也是中华十大传世

名帖之一。流传下来的法帖版本,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王羲之33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曰:“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体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人怀”,堪称绝妙之喻。

图片

妙手偶得《兰亭序》

一千七百多年前,在山东临沂的南仁里,一个小婴儿呱呱坠地了。婴儿的父亲当时正在琅琊王司马睿帐下做官,当得知这一喜讯后,立即为孩子取了个名字,叫做王羲之。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小婴儿后来竟成了中国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至今无人能及,他首创的行楷书体,字体清新秀丽,书写流畅自然,一直被书法界视为范本,王羲之也被后人尊为“书圣”。

图片

王羲之在临沂城内的王家祖宅度过了童年,后来随父亲迁到南京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朝诗人刘禹锡诗句中的“王谢”二字,就是指东晋时期居住在乌衣巷内的王氏与谢氏两大家族。当时在王羲之的家族中,他的祖父、父亲、叔父都在朝廷里担任要职。他们都十分喜欢书法艺术,可见王氏家族一直以来都有很好的书法传统。

历史驿站

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曾做过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此又被称为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的书法博采众长,圆转凝重,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他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一见,今人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对楷、行、草、飞白等体都很擅长,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皆是名作,但以所书行楷《兰亭序》最具代表性。

图片

王羲之自幼跟随叔父练习书法,后来,又由当时在书法界颇负盛名的卫夫人担任他的书法教师。王羲之学习非常刻苦,传说他常常在院子里的池塘边练习书法。每天写完字后,他都要到池塘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池塘里的水全部变成了深黑色。人们把这个池塘叫做墨池。

这也就是“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这个典故的来历。很快,王羲之的书法就有了长足的进步,以至于卫夫人看到他写的字后,竞感慨地说:“过不了多久,天下人就只知道王羲之,不知道卫夫人了。”

图片

历史驿站

乌衣巷:乌衣巷的历史悠久。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千古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道尽千古沧桑。刘禹锡的感慨源自这条古巷曾居住的王、谢两个显赫的宰相家族:一是王导,辅佐创立了有百年历史的东晋王朝;另一位是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败符秦百万大军。以王导为代表的王氏家族和以谢安为代表的谢氏家庭都居住在孙吴乌衣营旧址,后改称为“乌衣巷”。作为一代名相,王、谢足以令后人追怀,更令人惊奇的是王、谢家族人才辈出,他们居住的这条古巷,依然留存“王家书法谢家诗”的风采。

图片

王羲之成年后书艺过人,到晚年时,他的书法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公元353年春天,担任会稽郡守的王羲之召集了四十多位亲朋好友到郊外举行休楔之礼。休楔,是当时江南民间的习俗,每到春季,人们就要到河边采撷兰花,以驱赶不祥。这一天,谢安、谢万、孙绰等名流都应邀参加,到会稽山下的兰亭聚会。他们在溪水中放置装有酒杯的小盘,小盘顺水而下,在谁的面前停下,谁就要赋诗或罚酒,这就是高雅的曲水流觞酒令。这一天,共有26人当场赋诗,王羲之也颇有兴致,于是趁着微微的酒意,挥笔为大家的诗作写了序言——《兰亭序》。

图片

第二天,酒醒之后的王羲之看到自己酒醉之后的作品竟如此洒脱俊逸,就想再写几篇,意欲超越,但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前一天的风采了。

从那以后,《兰亭序》就成为王羲之最有价值的书法珍品,一直被家人深藏不露,以至于两百多年间很少有人知道《兰亭序》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兰亭序》是怎样被大家所熟知的呢?这要从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的热爱说起。

 图片

唐太宗求真迹

时光又走过了两百多年,历史的镜头定格在唐朝。李渊次子李世民即位当了皇帝。这位太宗皇帝非常喜爱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刚一即位就在全国范围内高价征集。

图片

历史驿站

李世民(599~649 ):唐朝第二代皇帝,在位23年(627~649),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唐太宗。他是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还是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李世民拥戴父亲李渊自立为帝,并随父亲东征西讨,立下汗马功劳。后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当政期间,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并加强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李世民非常善于用人和纳谏,重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等能臣。李世民在位23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势强盛。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他听说江南的辩才和尚藏有王羲之的一幅字帖,叫《兰亭序》,是王羲之传世作品中最好的,就多次下诏让辩才进京。但是每次提到《兰亭序》,辩才都一口咬定:那是师父珍藏的宝贝,从来也没见过。

后来,还是宰相魏征向李世民保举了一个人,他就是监察御史萧翼。萧翼带着李世民的手谕,一个人离开了长安。

那么,带着李世民的信任,萧翼有没有找到《兰亭序》呢?让我们来讲述一个发生在会稽山的故事。

图片

唐朝初年,江南会稽山下的永欣寺来了一位北方打扮的读书人,他与住持辩才和尚一见如故,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有一天,这位读书人从衣袖中取出两个卷轴来,非常神秘地对辩才说:我非常喜爱王羲之的书法,随身带有他的字帖。辩才取过卷轴打开一看,是王羲之所书的信札,便不经意地对他说:“老纳不才,也有一件王羲之的书帖,施主不妨看一看。”说完,他从秘室里取出一个素绢的包裹,从里面拿出一件书帖。读书人接过一看,正是李世民朝思暮想的《兰亭序》,心里一阵狂喜,但还是不动声色地还给了辩才,声称是件赝品。辩才很生气地说:“这是我师父智永和尚亲传我的,他是王羲之的七世孙,焉能有假。”两个人为此争论起来,不欢而散。

隔天,辨才外出做法事,回到永欣寺时,竟发现藏在密室中的书帖不见了,忙叫来守寺的小徒弟,询问刚才有谁进了他的房间。小和尚说,只有那个读书人来过。辩才听后大叫一声昏了过去,醒来后捶胸顿足地大骂:“一定是那个读书人偷走了我的书帖。”而这个读书人正是萧翼。

图片

萧翼用计拿到了《兰亭序》后,日夜兼程赶回长安,献给了皇上。据说李世民见到《兰亭序》后,高兴得睡不着觉,每天都要看上几遍。李世民还叫皇宫里的书法名家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临摹《兰亭序》,后来,又找来了当时有名的拓帖能手多人,采用双线勾填的方法,分别拓印了几个版本。

也许李世民对辩才和尚采取的手段算不上光明磊落,但也正因如此,才使被湮没了两百多年的《兰亭序》在世间流传开来。

现在流传于世的《兰亭序》,大多是那时由唐太宗李世民组织专人临摹和拓印的摹本。《兰亭序》真迹的去向一直是个谜,民间传说它成了李世民的陪葬品。

 图片

《兰亭序》不翼而飞

李世民把《兰亭序》真迹带进了陵墓,是想让王羲之的书法永远伴随他左右,但是他没有想到,仅仅过了不到三百年,他的陵墓就遭遇了一场浩劫。

五代后梁时期,军阀掌权,其中有一个军阀叫温韬,是历史上有名的盗墓贼。温韬在关中地区大肆盗掘皇陵,唐太宗的昭陵也没有逃过此劫。昭陵里面的书法字帖非常丰富,并且都用质地优良的绸缎裱起来。温韬不懂书法,他把字帖和绸缎撕开,拿走了绫罗绸缎,却丢下了字帖。从那以后,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就不知去向了。

图片

那次劫难,是否真的毁掉了《兰亭序》,这个谜底也许只有昭陵才知道。

其实,喜爱王羲之作品的皇帝不止唐太宗一人,在他之前,南朝时期的梁武帝对王羲之的作品也十分痴迷。

梁武帝名叫萧衍,祖上是临沂兰陵镇的人,东晋时与王羲之的祖先一起迁到江南。萧氏后人为了纪念故土临沂兰陵,就把在江南的居住地叫做南兰陵。

图片

萧衍收集了许多王羲之的真迹,每天都要观赏临习,后来,他还用这些真迹编纂了一本普及读本。

梁武帝收藏了很多王羲之的书法单字,他感觉单字不好模仿,就命手下的一位大臣周兴嗣,把这一千个不同的字编成四字一句押韵的文章,这就是《千字文》的来历。据说周兴嗣为了把这

萧衍收集了许多王羲之的真迹,每天都要观赏临习,后来,他还用这些真迹编纂了一本普及读本。

一千个字编成文章,一夜之间累白了头发。

这篇《千字文》,后来与《三字经》、《百家姓》—起,成了中国古代学童启蒙教育的必读课本。

公元548年,南京发生了侯景之乱,叛军纵火焚烧了梁朝宫廷收藏的大量书籍和字画。梁武帝的儿子萧绎把国库中剩余的图书字帖运往江陵,也就是今天湖北的荆州市。结果,北魏派兵包围并占领了江陵。萧绎看到自己寡不敌众,感觉到大势已去,于是就把所收藏的书籍字画付之一炬。王羲之的很多真迹逃过了金陵(南京)的兵乱,却没逃过这一把火。

等到李世民打败了王世充、窦建德后,在他们的军营中发现了大批图书法帖,其中有不少王羲之的作品,李世民连忙命令将它们运回长安。但不幸的是,运载图书字画的船队在黄河中翻了船。

图片

到了南宋年间,人们已经很难见到王羲之的真迹了,今天流传于世的,都是后人的临摹品。然而即便是临摹的作品,我们也可以从中领略到这位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的风采。那么,世上到底还有没有王羲之的真迹呢?经常出现的所谓真迹是否可信呢?让我们来揭晓这个问题的答案。

图片

历史驿站

唐昭陵:位于今咸阳市礼泉县东北22.5公里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墓。陵园面积两万公顷,周长60公里,有陪葬墓一百八十余座,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昭陵工程由唐代著名工艺家、美术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其平面布局是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的。根据文献记载,修建昭陵时,在南面山腰凿深75丈为地宫,墓道前后有五重石门;墓室内设东西两厢,列置许多石洞,内装有大量随葬品。

图片 

寻找王羲之真迹

很多艺术爱好者和对王羲之真迹感兴趣的人,都渴望能够一睹真迹的风采。有人认为日本收藏的一些王羲之作品属于真迹,王羲之的《丧乱帖》还曾经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中日书法展”中引起轰动。

的确如此,我国流传在外的古代书法作品以日本保存的作品最为丰富。长期以来由日本皇室御藏的王羲之的《丧乱帖》,一向被学界认为是王羲之传世作品中最为精良的,在书法史上占有崇高地位,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日本收藏的《丧乱帖》就真的出自于书圣之手。

上海博物馆馆藏的《淳化阁帖》是另一件被多数人认为是“书圣”真迹的作品。2003年,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元的天价从海外购得北宋的《淳化阁帖》,它是将我国宋代以前书法家名作一网打尽的“万帖之祖”。《淳化阁帖》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法帖合集,共十卷,其中六、七、八卷是书圣王羲之的作品,共有一百六十多帖。副馆长汪庆正这样说:“唐太宗在位时,王羲之的书法有三千多卷,到了宋太宗时只剩一百六十余件了,而今天全世界真真假假的王羲之作品(其实都是摹本)加到一起,仅有20件。《淳化阁帖》作为最早的版本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帖中的一百六十余幅王羲之书法,可以说是'准真迹’,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然而,准真迹并不等于真迹,王羲之的真迹似乎很难找到了。

临沂师范学院的教授王汝涛认为,目前已经没有王羲之的真迹了。对于这一点,大部分的书法鉴定家都持相同的看法,其中也包括书法名家徐邦达、启功。目前学界公认的王羲之作品均为摹本,真迹已失传。

王羲之的真迹失传,对于我国的书法艺术来讲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损失。王羲之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座高峰,对后世的书法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自王羲之始,书法一直以他为宗。那么,他的书法为什么具有如此长久的魅力呢?这是因为他在继承古人传统风格的基础上,也有很大的创新。他的字的造型、用笔,都与古人有很大的不同。历代的书法家,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但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在他们的作品中常有体现。王羲之真迹的消失是书法史上最大的遗憾。

历史驿站

《淳化阁帖》: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所谓法帖,就是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九、十卷为王献之书。本帖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

图片

热爱书法的临沂人

临沂人都很喜欢书圣王羲之,同样也非常热爱书法。在临沂城西40公里有个叫方城的小镇,这里活跃着一个老年书法协会组织。在数以千计的书法作品里,我们又见到了那幅熟悉的书帖——王羲之的《兰亭序》,它是书法协会里的老人临习的。

庄啸石和庄文杰是叔伯兄弟,堂兄庄啸石已经八十多岁了,每天还要挥毫临帖。堂弟庄文杰也有七十多岁了,现在是老年书法协会的会长。兄弟俩在一个村住着,每天都要见见面,切磋书法技艺。练习行书时,他们也都喜爱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两位老人的书法作品,都曾在全国性的比赛中得过大奖。

图片

王斐是临沂市第四中学的学生。15岁的她,虽然年龄不大,但书法作品却在全国比赛中屡次夺冠。王斐擅长写行书,尤其偏爱王羲之的《兰亭序》。很有意思的是,小姑娘与王羲之都姓王。

王斐和王羲之都是临沂人,又是同姓,她对王羲之感到很亲切。王斐从七岁开始练习写字,后来,她进入了少年宫的书法班,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国书法。王斐是在进入少年宫之后开始学习王羲之行书的,现在书法班教室的后墙上,就有王斐的一篇临摹作品。王斐学习书法,贵在坚持,她每天都要临池研习。当大多数同龄女孩在无拘无束地玩耍时,王斐却要趴在桌子上,一笔一画地临习《兰亭序》。王斐已经记不清临习过多少次《兰亭序》了,仅一个学期就练习了七刀纸(七百多张)。

在临沂少年宫的书法班里,有几十位与王斐年龄相仿的学生,别看人长得稚气,他们学习书法都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了。

少年宫有一位老师叫刘大海,他让书法班的孩子从很小就开始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刘大海认为《兰亭序》是王羲之书法作品当中的代表作,王羲之出生在临沂,临沂人学王羲之的《兰亭序》,一定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像王斐一样,临沂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龙岩,除了日常的工作外,每天他都要练习一两个小时的书法。

图片

(2008年刊物图,非现状图,蜜蜂享写)

在书圣的故乡,从1990年开始,每年的9月都要举行书圣文化节,来自世界各地的书法大家欢聚一堂,用书法作品和技艺交流来纪念中国历史上这位伟大的书法家。除了组织会员参加全国各种书法展览外,每年9月举行的书圣文化节,毫无例外是书法协会主席龙岩导演的重头戏。

临沂的书法爱好者们经常聚在一起,交流经验,观摩作品,书法成为临沂人最喜爱的艺术形式。

图片

作为临沂人的王羲之没有想到,一千七百多年过去了,临沂人还是对他念念不忘。临沂城南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庭院,这是临沂人为了纪念王羲之而修复的王氏家族故居,当年,王羲之就是在这座院子里度过了他的童年。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王羲之的故居展览馆。

在今天的临沂,在王羲之故居对面有一所小学,名字就来自王羲之故居的洗砚池。洗砚池小学把书法当成了必修的课程,每个在读的学生都要学习书法,并且将书法作为考试科目。虽然这些孩子的年龄还小,但一笔一画,一招一式,都很有书法气质。

这一天是星期天,书法班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王羲之故居纪念馆,在《兰亭序》的石刻碑前,开始了今天的书法课。

四十多年前,为了看到王羲之的真迹,有人甚至提议,发掘昭陵,找到《兰亭序》。听起来似乎有些离谱,但也许只有这样,才会平息千百年来人们对这篇作品的争论。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管能不能找到真迹,一代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精神都会永远传承下去。

 图片

行走视点

临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处于山东和江苏两个经济大省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临沂是一块充满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临沂古城距今已经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闻名中外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就在这里出土。

说到临污不能不提到很多让后人引以为傲的名字,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名人都诞生在这里。一代名相亮、书圣王羲之、书法家颜真卿、算圣刘洪以及曾子、匡衡、王祥等都

是临沂人。他们的名字照耀着临沂大地,使这里成为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临沂拥有非常良好的生态环境,来到临沂,满目绿色,整个城市都非常美丽。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公园里芳草葱郁,道路两旁的梧桐树更是另一种美,在树荫下可以品味这座城市的幽静氛围。

不可不说的还有临沂的小吃,临沂的小吃非常有特色,来到这里怎能不一饱口福呢?临沂小吃主要有糁、赖皮月饼、锅贴豆腐卷、疙瘩汤、光棍鸡、煎饼、糊豆、渣豆腐等。特别是“糁”,这种用肉做成的汤羹,香辣可口,肥而不腻,有祛风除寒、开食健胃之功效,早晨喝糁是临沂的传统食俗。游览名胜一饱眼福,品尝美食一饱口福,临沂是不可不去的好地方。

 
文章来源网传《国家地理·神秘中国》PDF版,改动了原文的文字与图片排版及部分标点,侵权请联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国家地理·神秘中国》PDF版。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