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宗棠与台湾

 微笑如酒 2024-04-11 发布于广东

⬆️点我 ⬆️












图片

01

清光绪十年(1884年)农历七月初三日,法国远东舰队不宣而战,对福建水师发动突袭。
短短半小时,清廷苦心经营十几年的福建水师战舰全部被打沉,清军官兵阵亡700余人。
大清造船工业的摇篮——福州船政局也被炸毁。
清廷忍不住了,终于在七月初六对法国宣战。          
宣战后,法国舰队就可能对东南沿海大举进犯。
福建更是首当其冲,派谁去坐镇、收拾烂摊子呢?
慈禧太后想了又想,最终选择了曾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    
左宗棠此时已经73岁高龄。
自19年前从闽浙总督任上调任陕甘总督后,他在大西北接连奋战了15年,平定回乱,消灭阿古柏政权,收复新疆,支持曾纪泽从俄国手里争回伊犁。    
大西北的艰苦环境,让他的健康很受影响,尤其视力,四年前回京入军机处时,经常流泪不止,连奏折都看不清楚了。
所以今年年初,向朝廷请了长假,回家治疗眼疾。
如今军情似火,慈禧别无选择,只能硬把左宗棠叫了回来。


02  

趁着离京前的时间,左宗棠把形势捋了一遍,眼下最要紧的是两件事:
第一,部署福建、两江和广东防务,防法国人再来;
第二,是最重要的,赶紧救援湾湾。
马尾海战后,法国舰队完全控制湾湾海峡,岛上的清军已处于孤立无援状态。
当时督办湾湾军务的是淮军名将刘铭传。

其实,老左内心是不愿意去帮刘铭传的。    
一来,淮军和湘军之间本来就是对头;
二来,刘铭传和左宗棠更是陈年旧怨,矛盾极大。
同治六年(1867年),刘铭传带着淮军和左宗棠的大将鲍超率领的湘军在尹隆河合围捻军主力,刘铭传为了抢功,不顾约定的出击时间,提前进攻,结果陷入重围,幸亏关键时刻,鲍超带人赶到,打败捻军,救了老刘的命。
但没想到的是,老刘却倒打一耙,反说是鲍超延误战机导致自己陷入的危险。
老刘的领导李鸿章,袒护安徽老乡,马上上折子弹劾鲍超。
作为鲍超的领导,左宗棠当然也上了折子为部下力争。
但此时,老左已经去来啦西北,朝廷更相信李鸿章的话,于是对鲍超“严旨斥责”。
鲍超一怒之下便辞职回了老家,他手下的一万五千“霆军”也被朝廷解散。

图片
鲍超和他的“霆军”
曾是让太平天国闻风丧胆的存在
 
这件事后,左宗棠就对刘铭传和李鸿章非常怨恨。
后来刘铭传调去西北战场,也被老左摆了一道,弹劾老刘“用人失察”,结果老刘被一撸到底,踢回了老家。
如今冤家路窄,又凑到一起来了!    
但老左毕竟心系国家。
刘铭传在为大清守台,就算成见再大,也须全力支援!
左宗棠马上写信给身在江苏淮安的杨昌濬,让他不要等自己,接到信后立刻奔赴福建,整顿海防、安定人心,同时抓紧筹集军饷、军械,准备运上湾湾岛;
接着又分别致信两江总督曾国荃和两广总督张之洞,叮嘱他们整饬南洋水师和广东水师,做好一切战备工作;
然后致信冤家李鸿章,屈尊相求,希望老李把他的北洋水师拉出来,帮助运送援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利用人脉,从各地“摇人”到福建,组成援台军队。


03

众所周知,左宗棠是湖南人,出自湘军。
但和曾国藩的曾系湘军不是一个山头。
左宗棠的队伍名号是“楚军”,又叫“左系湘军”。
由于起步比较晚,山头意识也不如曾国藩、李鸿章强,所以他的“左系湘军”在政治上影响力远不如曾系湘军和淮军。
不但老左的官职品级不如老曾、老李,部下出任封疆大吏的人数也远不如老曾和老李。
这意味着,老左能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他只能靠昔日建立的威望和一生未变的热血去感召旧部们,前去福建,投身抵御外辱的战斗中!    

第一个被“摇”来的,当然是他的铁杆——杨昌濬。 
十多年前,老杨已经做到浙江巡抚,但因为错判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被一撸到底。在老家赋闲两年后,才被老领导左宗棠保举复出,担任西征军的后勤总办。
可以说,老左对老杨有再造之恩。
老杨马上召集湘军旧部二千多人,编成四个营,迅速南下福建。
于九月中旬抵达福州,立刻布置防务——先派人去马尾江面,去水下把被打沉的福建水师战舰上的十八门大炮捞了出来,布置在闽江口的炮台上。然后又下令在闽江口沉下数十条旧船,堵住了江口,同时布下数十枚水雷,把闽江口堵得密不透风。
恢复海防的同时,老杨又赶紧筹备援台的军饷。他从闽海关的关税中直接划拨出12万两银子,托在福州的湾湾商人乘小船在夜间偷渡湾湾海峡,给刘铭传送去了急需的军饷,让刘铭传解了燃眉之急。  

第二个被“摇”来的是左宗棠的老相识——王錱的儿子王诗正。
王錱是湘军大佬,早年在湖南老家招募乡勇打长毛,立了自己的山头。
后来左宗棠接了王錱的人马,逐步发展,才有了“楚军”。
王錱算是老左的“前任”。
王诗正接到老左的信,也没有丝毫犹豫,马上带着三千湘军旧部从赣州出发,翻山越岭,在十月卅日赶到了福州。
左宗棠已于十月二十七日先到了福州,马上让王诗正做好准备,待北洋水师到达,立刻登船东渡,支援刘铭传。
可没想到,左宗棠等来的却是坏消息!


04

十一月初三,朝廷的旨意到了福州,告诉左宗棠:
十月十七日,朝鲜发生“开化党”叛乱事件。
为防日本趁机挑起战端,朝廷已经令李鸿章派出3000淮军,在北洋水师护卫下经海路入朝。

图片
参与平定“开化党”叛乱的
北洋水师超勇号和扬威号巡洋舰

一句话:北洋水师来不了了!   
老左赶紧发电报给两江总督曾国荃,让南洋水师派船来帮忙运兵。
可老曾回电:南洋水师火力太弱,跟法国军舰差距太大,需要先进行装备升级,才能南下。
一句话:也指望不上了。
而广东水师又全是内河炮舰,根本无法跨海航行,这可怎么办?!
要是换了其他人,大概率就是坐等了,朝廷怪罪下来跟我也没关系:我手里一条船也没有,怎么渡海过去?
但天不怕地不怕的“左骡子”,能让这点困难吓住?
没有兵船,咱就坐渔船!
正所谓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
十一月初十,王诗正率第一批500多人援台队,分乘20多条渔船,从闽江口出发,向湾湾海峡进发,一路上,巧妙利用夜色和浓雾的掩护,躲开法国舰队的监视,漂泊了3天之后,终于在11月13日在湾湾中部登陆。
几天后,第二批2000多湘军也陆续成功登陆湾湾。
刘铭传终于获得了急需的援军!


05

第三个被老左“摇”来的是湘军老将——杨岳斌。
杨岳斌是湘军中的老资格大佬。
曾国藩刚创建湘军水师的时候,老杨就是湘军水师的统帅了。
打完长毛后,老杨被调去了西北战场,一直干到了陕甘总督的位子。
后来身体出了问题,干不动了,退休回家。
朝廷这才调了左宗棠接了他的陕甘总督。
所以,老杨不仅是老左的“前任”,更是老左的“前辈”。    
此时的杨岳斌也已62岁高龄,在家过了十五六年的退休生活,早都不想再征战沙场了。
朝廷下诏要他出任福建军务会办,他便以年老体衰、老母在堂为由推辞了。
但接到老左书信,老杨立马在长沙招募了湘军旧部6000人,于腊月十四辗转到达福州。  
此时法军已经发现清军利用渔船偷渡湾湾海峡,于是封锁更加严密。
在没有军舰护航的情况下,再乘坐民船渡海,风险极大。
但老杨毕竟是老湘军,骨子里有不怕死的“霸蛮”精神。
他把手下6000湘军分成五拨,分别乘坐渔船、商船、客船等各种船只,先绕到湾湾南部海域,再绕到湾湾东部,在卑南厅(今湾湾台东)登陆,然后再穿过高耸的中央山脉和烟瘴重重的阿里山,终于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正月上旬到中旬陆续到达了台南府。

图片
杨岳斌部渡海援台路线


06

杨岳斌的到来,可谓是雪中送炭!
因为此时保台的战斗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三个月前,刘铭传主动放弃基隆镇,退守到基隆以南的狮球岭,凭借险要地形坚守。
法军打了几个月,硬是打不动狮球岭,于是从越南发来援兵4000人,从海上绕到基隆东北方向的八斗地区登陆,然后攻击狮球岭东面的月眉山,企图从侧后方包抄守卫狮球岭的清军。
刘铭传闻讯,马上把王诗正的三千湘军从台中紧急调到了月眉山抵御法军,和法军血战三日......伤亡惨重,眼看就要顶不住了。
恰在此时,杨岳斌神兵天降,使法国人包抄狮球岭的计划化为泡影。
此后双方继续在基隆附近对峙,一直到二月十九日中法签订停战协议,法国人再没有办法前进一步。


07

中法停战之后,左宗棠一方面为清军未能趁镇南关大捷的机会收复北圻(即越南北部)感到痛惜,另一方面则对大清海防的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
六月十三日,左宗棠上了一道折子,主要讲了两件事:
第一件——
建议朝廷赶紧成立全国性的海防衙门,把全国海军建设和沿海防务抓起来,沿海各省不能再各自为政、各管一摊了。
这次湾湾就是很好的例证——福建几乎耗尽人力物力,援台的一万多湘军将士,有两千多人牺牲在了渡海中。要是各省都能来支援,何至于如此惨烈?!

图片
苗栗县的援台湘军英灵碑

第二件——
建议朝廷尽快在湾湾建立行省。      
这件事,其实早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入侵湾湾后,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就跟朝廷建议过了。
但当时朝廷认为,湾湾人口才二百万(不含土著),人力物力财力都不足以支撑起一个行省的规模,只是下令福建巡抚半年驻福州,半年驻湾湾。    
这次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利用福建巡抚驻节福州的机会,突然封锁湾湾海峡,导致湾湾岛上群龙无首、防务混乱。
幸好刘铭传冒险抢先渡海到了湾湾,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老左提出,湾湾必须独立建省,把福建巡抚改成湾湾巡抚,常年驻节。
福建政务交由闽浙总督管就行了。


08

其实,写这道奏折的时候,左宗棠已经卧病不起了。         
自去年十月到达福州主持军务后,工作极度繁重,本就不佳的健康状况更是每况愈下。
中法停战之后,以防法国人背信弃义,老左坚持继续加强防务......
到了五月间,74岁的左宗棠终于病倒了,腹中胀气、身体发热、食欲不振......一天天衰弱。
找遍了福州名医,病情还是越来越重。
左宗棠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于是口述,由幕僚代为书写,上了这道奏折。
中法战争的实际教训,也终于引起了大清朝廷对湾湾建省问题的重视。
老左的奏折递上去之后,朝廷开始了对湾湾建省问题的认真研究和讨论——
建省后,
任命谁为首任巡抚?          
省城放在何处为宜?          
所需各项经费的来源从哪里来?       
军队编制和防区怎么厘定……
等等等等。
可惜,还没等这些问题都研究好,福州传来了噩耗——
七月二十七日,大清国二等恪靖侯、东阁大学士左宗棠病逝!
据说,去世当天,大雨倾盆,如泣如诉……

图片
左宗棠墓


09

老左在天之灵欣慰的是,九月初五,慈禧下发上谕:任命醇亲王奕譞为ZL海军事务大臣,组建ZL海军事务衙门。
同日下旨:改福建巡抚为湾湾巡抚,任刘铭传为湾湾首任巡抚,省城设置在台北府淡水县。
左爵爷的两大遗愿,在这一天都变成了现实!    
可刘铭传却上了一道折子,请求暂缓建省,
为什么呢?
因为湾湾的底子确实是太差了——
不到三百万人口;
虽资源丰富,但开发时间短,短时间内财政肯定无法支撑。
所以,刘铭传建议:先给自己十年时间开发湾湾,积累一定的物质基础后再建省。     

关键时刻,闽浙总督杨昌濬找到刘铭传,向他透露——
左宗棠临终前,已经考虑到湾湾建省后的各种困难,因此特地给杨昌濬留了话,叮嘱他在湾湾建省之后,福建还要和原来一样,继续在财政上帮助湾湾,直到湾湾实现财政自给为止。
杨昌濬完全执行老领导的遗嘱,在原来每年44万两银子补助的基础上,再从其他方面挤出36万两银子,支持湾湾各项事业。
听到这个,刘铭传不禁泪如雨下——
老左最恨他,但为保台,“摇”来一万多湖湘子弟兵,帮自己;
什么叫格局?什么叫心胸?这就是!
老左到死,心里还都想着湾湾!
刘铭传马上向上书,撤回折子,并表示不负朝廷信任,一定把湾湾建设好!
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湾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在台北府淡水县县衙正式上任,揭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德宗实录》、《左文襄公全集》、《刘壮肃公奏议》、《湾湾通史》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