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圆桌对话杰克:中国企业出海,是出路还是豪赌?

 乔诺咨询 2024-04-11 发布于上海


出海,正从中国企业的“可选项”变成“必选项”。
有的企业通过全球化逆势增长,也有一些企业出海过程中,面临诸多的“水土不服”。
其中,杰克股份作为全球化先锋之一,在一个十分“卷”的缝纫机细分赛道,成功突围,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缝纫机品牌,海外市场占比超50%,业务遍布全球170多个国家,实现穿越行业周期的中国式增长。
作为长期陪跑的合作伙伴,4月9日,乔诺咨询与杰克股份联合开展——《隐形冠军杰克》全球化之路经验分享会,杰克股份创始人&董事长阮积祥、杰克股份副总裁&总政委茉莉、乔诺咨询创始人龙波、乔诺咨询首席专家李晓涛,共同聚焦于全球化这一核心议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圆桌对话。

● 以下为嘉宾演讲实录,经乔诺之声编辑整理

01

出海,是出路还是豪赌?

龙波:面对“要么出海,要么出局”的论断,“出海”是否已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阮积祥:其实不能断言,出海是中国企业唯一的道路,但全球化的确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中国,仅凭国内市场,很难成就伟大企业。而全球化的视野和垂类经验,一定程度上会带给企业更多的锤炼。
我们有句话叫:“东方不亮西方亮”。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危机,全球化企业常常会有更强的应对能力。比如,疫情时期的困境下,全球化企业能利用其他地区的业务来平衡风险,对比单一做国内市场的企业来说,这就是优势所在。
从另一方面看,站在全球高度经营企业,从人才、技术等多方面吸收全球资源,有利于推动企业和个人持续发展。
比如,中国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而一些国家如埃塞俄比亚、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些资源利用起来,是不是可以提升我们企业的竞争力?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如果杰克股份回到20年前,没有选择全球化,我相信肯定做不出今天的成绩。出海对于当年的我们来说,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

杰克股份创始人阮积祥 分享经验

龙波:茉莉作为杰克股份的副总裁,也是战略变革和人力资源变革的主导者,能否也分享一下看法?
茉莉:首先,从企业持续有效增长的角度来看,海外市场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在2021年,我们取得了70%的业绩增长,其中国内市场翻倍增长,而海外市场增长相对低些;然而到了2022年,海外市场增长持续达到30%以上,而国内市场则放缓,销售总体平稳。这正如我们老板所言,国内和海外市场的交互发展,能够解决公司周期性的问题。
我相信,许多企业也面临类似的情况。每个企业都有其行业的周期性,但国内外的市场周期性并不完全一致。比如,中国服装市场与海外服装市场的周期性就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企业出海走向全球化是解决增长问题的关键所在。
另一方面,海外市场对于人才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例如,在招聘的时候,我们发现拥有海外市场的企业更容易吸引高层次人才,如985、211高校的硕士和博士。他们的视野和格局更广阔,将为企业自身带来更大的发展潜力。
综上所述的两个方面,是我对这个话题的一些认识。

杰克股份副总裁&总政委茉莉 交流心得

02

出海,是机遇也是挑战

龙波:企业出海值得选择,但也有诸多挑战。特别是对于企业家而言,语言障碍就是一道坎,更何况是商业洽谈。您走过100多个国家,能否分享一些心得和经验?
阮积祥:从大部分中国企业进军日本、欧洲等市场的经历来看,确实在管理和产品上没有那么绝对的优势。其实我们更多需要面对的,是心理层面的障碍。
在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性是普遍相通的,本质上并无区别。虽然在文化上有所差异,比如我们喝茶,他们喝咖啡;我们使用筷子,他们使用刀叉。但我们依然可以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适应,跨国合作与交流也会更加顺利地进行。
龙波:我们的首席李晓涛老师,经历过华为公司最核心的发展阶段,也是华为出海初期的亲历者,当时华为经历了什么挑战?
李晓涛:华为于1993年开始研发自有产品,但不久后面临渠道商和产品供应商停止供应的挑战,华为逐步转型并拓展业务。1998年,华为初步接触产品出海,2000年后,WTO时代来临,加速了华为打开了海外市场的大门。
然而,当时的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并不被看好,常被视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质量参差不齐。中国企业是否能做出优质的产品,赢得全球市场的信任?当时是一个没有肯定答案的疑问。
华为的成长之路,大家都知道是“农村包围城市”。作为一个亲身的经历者,其实我感觉是两句话:华为的20多年,前10年深耕国内农村市场,后10年走遍了世界的农村。
当时,任正非先生不断地强调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性,坚定不移走这条路。在我眼里,他就像堂吉诃德。放眼现在,这个决策无疑是成功的。但当年真的就是和阮兄台说的一样,凭着梦想一股子劲往前冲。
因此我认为,无论企业是否选择出海,梦想和决心都是推动其发展的关键。企业要成为伟大而卓越的公司,全球化是必由之路,有利于跟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以通讯行业为例,我们刚开始做农村市场,少说也有100家同行竞争。但是二三十年的浮沉后,现在只剩下华为和中信这两家企业。后来即使面对美国的多次制裁围剿,华为依然顶住压力不断前行。
至于“不出海就出局”的观点,可能有点绝对。但实际来看,现在国内市场内卷如此严重,为何不放眼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呢?

乔诺咨询首席专家李晓涛老师 倾囊相授

03

第一步,如何走得稳?

龙波:我们常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如果企业想抓住出海这个机遇,需要先做什么?
阮积祥:其实当年还真没有太多的准备。20年前,我就是心里怀着一个梦想,背上背包就出去了,都是一步一步实操摸索出来的。一个人的成功并非完全依赖于充分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勇气和毅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能力。
如今,我们的产品已成功进入170多个国家,销售网络遍布全球,证明了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龙波:回首华为出海之路,李晓涛老师作为其中的核心高管,出海前是否做了诸多的准备?
李晓涛:企业出海,梦想的驱动力不容小觑,但更重要的是人才、产品和管理文化三方面的规划布局。
第一,人才方面 
当时,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换血计划”。我们有一个印度的研究所,印度的软件非常厉害,人工也非常便宜。
有这么一个案例。我们曾同时招标两家印度软件公司,它们的软件标准化程度极高,甚至注释的编写方式都惊人地一致。所以我们的CMMI-5的软件管理标准是向印度学习的。
华为前后派遣了约一万名软件工程师前往印度班加罗尔深入学习,其中仅我亲自管理的就有约1000名。然后,我们再将1000多名印度工程师带回坂田,与我们的团队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人才与技术的互补。
第二,产品方面 
有了梦想,我们的产品准备度够不够?这点必须要做到全面评估。华为早期做通讯产品,也踩了很多坑。
举一个例子,我和今天在场的刘老师(乔诺大客户营销首席专家)在巴西的时候,遇到过一次电缆错发事件,原因就是我们只按照国内的逻辑来操作,对红色线和绿色线的理解与当地相反。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后面要通过IPD,不断对产品进行评估和提升,以确保我们的产品能够适应不同市场的需求和挑战。
第三,管理方面 
一个企业是否能够有效适应多维度、多国家的环境,特别是面对高端市场如欧美、日本,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差异,管理体系的适应性是其中的关键。
华为在2000年进行了大规模的管理体系变革,正是为了国际化战略做好充分准备。华为之所以能够获得英国电信的认可,背后是华为对管理体系国际化的深入布局和精准执行。
在人员配置上,当时我的团队里70%是本地员工,他们来自不同的种族和文化背景。如何更好地融合,营造一个多元化、包容性的工作环境?这是我当时至关重要的课题。
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和刘老师两个人在巴西,总是调侃我们团队叫“夜总会”——经常在当地两三点爬起来开会。因为和国内有时差。
综合来看,即四个方面:梦想、人才、产品、管理文化。
龙波:在海外市场用人方面,特别是领军人物的文化融合方面,如何克服障碍?如何成功融合中国与国外管理者,担任不同角色?
阮积祥:要把整个文化进行融合,沟通必不可少,比如每到一个国家,我们都要花很多时间跟当地的员工分享公司发展和方向,以前我们是通过晚会、年会等等一系列活动。如今的通讯工具越来越厉害了,也有更多不同的选择,更好地帮助我们找到沟通的口子。
人心里的底层思维具有普遍性,无论地域和文化背景如何,其本质都是一致的。比如马克思主义不是中国的,但是我们学习了后,在国内进行了良好的结合和实践。比如今天我们所学习的管理学,同样源自西方,并广泛应用于全球。这些理论在全球范围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在管理实践中,我们不能当“甩手掌柜”,只是简单地派一个人去管理,而是用组织的力量,确保各个层面都深入参与并融合。
如何在不同的视角里形成团队整体的思考文化?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视角都是独特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该沟通的沟通,该谈心的谈心,进行全方位、全体系的管理。
李晓涛:这是否是谁同化谁的问题?
阮积祥:我觉得并不是。我认为员工加入一家公司,肯定得先认可这家公司的价值观。比如,中国加入麦当劳,或者印度加入麦当劳,都要认同麦当劳的价值观。当然,这个价值观首先要普世,要以客户为中心。

04

初始阶段,如何选择海外市场?

现场企业家提问:在出海初始阶段,许多企业对海外市场的选择上存在困扰。杰克当年选择了什么地区和市场作为出海的首选?为什么?
阮积祥:这个话题很好。目前来看,欧美市场的品牌格局比较简单,大部分中国企业对此都采取OEM模式。但实际上,东南亚市场与中国在文化、时差等多方面比较接近,是良好的切入点,我们可以视为首选之一,复制国内市场的打法去拓展东南亚市场。
往大方向来讲,我们要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比如,南美市场很值得关注。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在南美国家有广泛应用,特别是从墨西哥开始,直至整个南美洲南部,西班牙语的普及程度极高。并且,这两门语言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为我们在该地区的业务拓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尽管南美文化多元且丰富,但整体上具有较大的统一性,大大利于我们建立一个共享的商业平台。同时,南美市场的GDP表现也相当可观,这是重要目标市场的价值。
比如,大印度地区市场,可以从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切入,培养起来后再切入印度市场。当然印度里面的冲突关系可能一时间很难解决,这是一个挑战。
至于非洲市场,我会放到比较后面考虑,因为非洲的GDP各方面还是有限,但有些国家还是可以的,比如南非的埃及、摩洛哥等市场。
这里我做一个大的总结:中国企业出海,一定要做自己的品牌和渠道。以今天中国的地位,出海情况已经不同于20年前,如今我们往往是以高打低。
如果企业有实力,我的建议就是最好收购当地的品牌去运营,当成自己的品牌去进行国际化、全球化运作,这是我的参考意见。

杰克股份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现场企业家提问:在欧美市场,企业收购一些品牌的过程中,应该基于哪些方面选取标的?
阮积祥:其实更多的是要和企业本身的情况做匹配。在这里可以分两点:
第一,人的因素。企业之间的合作,本质上还是人与人的合作,肯定需要优先选择互相了解的人合作;
第二,合作的品牌一定要有附加作用。如果该品牌当地有生产、研发的能力,对于我们本身的实力会有很大的提升。
龙波:关于全球的市场选择,李晓涛老师的建议是什么?
李晓涛:我非常赞同阮总的观点。我们20年前的市场拓展是自下而上的,由于时局和格局的变化,如今我们具备了更多的制高点优势,可以从更高的纬度选择区域市场。
此外,在探讨中国企业出海和国际化的过程中,我认为我们应更多地参考日本和韩国企业的国际化经验。东方企业的国际化路径不能完全照搬西方企业的模式,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龙波:各位兄台的发言非常精彩,在此稍微总结一下。
第一,如果想成为一个领先型企业,出海的选择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
第二,我们要做中国自主品牌。
第三,根据产品选择市场。目前优先是选择东南亚这个类中国市场,选择发展中国家市场。可能我们的产品在国内竞争力相对不足,但是在其他国家可能就有不错的竞争力。
不由感慨,时代确实不一样了。我相信中国企业只要勇敢地走出去,一定能开创下一个世界第一。
非常感谢三位嘉宾精彩的分享,谢谢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