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佩荣:把话说好,也是一种修行,这四种“说话之道”值得每个人收藏

 傅佩荣 2024-04-11 发布于北京

只注重说话的技巧,而忽略了“会说话”的本心,最后恐怕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傅佩荣

有次参加一个会议,开会前主办方致辞,有个人抓着麦克风侃侃而谈,都快半小时了还不停歇,好像大家都是来听他训话似的。

这时,右座的朋友低声在我耳边说了一句:“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我心中暗暗叫好,同时不免自省一番。

现在是一个讲究“自我实现”的时代,大家都强调通过表达推销自己,但由于不懂得说话的智慧,难免把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

怎样才是高明的“说话之道”?

事实上,儒家对于说话早有建议。

1

说不好时,不如“讷于言”

《论语 · 颜渊篇》里,司马牛请教老师,如何为人处世。

孔子因材施教,针对他“多言而躁”的特点,说:“仁者其言也讱。

“讱”的意思是,说话非常谨慎。

在《论语 · 子路篇》中,孔子又说:“刚、毅、木、讷,近仁。”

“刚毅”是指性格与修养,“木讷”则是指表情与说话都十分谨慎。

行仁的人不轻易说话,却敏于实践。“近仁”即接近人生正途。

孔子认为这是做人的简明原则。

要走上人生正途,刚、毅、木、讷这四点非常重要。

行动上刚强、果决,一旦选择了就坚持下去;不与别人逞口舌之快,而是安分实在地做事。

在《论语 · 述而篇》中,叶公问子路关于孔子的为人,子路的口才一向不怎么好,所以当他不知如何回答时,最聪明的做法就是保持沉默。

这就是“讷于言”。

平时不多说话的人,不言则已,一言惊人。

也正是“讷于言”的子路适时问出“愿闻子之志”,我们才得以知道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所以,在没有懂得“如何说”,没有办法掌控“说的效果”的时候,不如先学学“讷于言而敏于行”。

2

看好时机与对象,才能“不厌其言”

人在说话时,一定要注重说话的时机。

《论语 · 宪问篇》中有“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

“时”指的就是时机,意为“在适当的时候才说话,别人不讨厌他说话”。

我们有时会被人厌恶,可能就是因为说话的时机不当,没有注意到别人的情绪,没有考虑环境或身份是否适当。

那么,如何才能算是恰当的时机呢?

以座谈会为例,会上若有前辈和先进人物,我们就需要稍安勿躁,让他们先发言;

或者听从主办方的顺序安排,也是一种方法。

在自己发言的时候,要记得内容不要离题,同时要懂得掌握时间,不要超时。

另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分清说话的对象。

《论语》中描述孔子: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这段描述非常生动,说的是:

孔子与官阶比他低的人说话时,态度温和而愉快;与同级的人说话时,态度正直而坦诚;国君临朝时,他则是恭敬而警惕、稳重而安详。

面对不同的说话对象,孔子采用了不同的说话方式,让与他对话的人都能感觉愉悦。

他的表现出于高度的自觉,对环境的准确判断以及自身言行的修养成效。

3

懂得真诚,方可“巧言令色”

儒家并非不重视言语表达能力。

孔子开设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言语科居于第二,说明在孔子的心目中,言语表达很重要。

更何况,在这个时代,不善于表达会很吃亏。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意即: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心意。

孔子并非反对“巧言令色”,而是认为,一个人如果把注意力都放在外表上,内心就很难做到真诚。

这里强调的,是内外轻重的分别。

“仁”在此译作“真诚的心意”。

你读懂了就发现,孔子强调的还是不能放弃内心的真诚。

所以,我一直强调不是不能“巧言令色”,而是要谨守内心的真诚。

内外合一,才是说话之道。

4

说话的最高境界,是“不得已”

与人沟通中,是否真诚和能否自圆其说最为重要。

但居于这种反省背后的,是坚定的信念。譬如对人性的看法,以及对社会的责任。

因此,我们须在适当时机与适当对象说明自己的想法、解释自己的行为。

孟子思想敏锐,善于就地取材,使用比喻,再引申推理,说得头头是道。

凡是听过孟子发言的人,都有无从招架之感。

许多人难免口服而心不服,就在背地里说他是好辩之徒。

孟子听到传言之后,少不得再为自己辩护一次。

他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不得已”这三个字,点出了说话的最高境界。

人必须有一贯的思想系统,针对特定问题作过反省,然后产生明确的见解,这个时候遇到合宜的时机与对象,就会“不吐不快”。

今天有很多人希望训练自己成为说话高手,那么首先应潜心向孔子、孟子学习。

如果只注重技巧层面,却忽略了孔子与孟子“会说话”的本心,最后恐怕无法如愿。

说什么?对谁说?如何说?为何说?

只有思索这一系列问题,才能明白,为什么“说话是一种艺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