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严肃对待生活——《论语》学习67-68

 背后国文 2018-12-18

 里仁篇第·一(67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钱穆译先生说:“人能居于仁道,这是最美的了。若择身所处而不择于仁,哪算是知呢?

杨伯峻译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

【傅佩荣译】孔子说:“居住在民风淳厚的地方是最理想的;一个人选择住处而错过了民风淳厚的地方,怎么算得上明智呢?”

这里的“里”是居的意思,“知”是明智、聪明。译文要说流畅,傅教授稍胜一筹,他深知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尽量让整个句子通畅、顺溜,浅白而不晦涩,圆滑而不生硬。当然钱穆先生的考据准确和杨伯峻先生的平实朴素也各有特色。

本篇的意思是讲人择身而处要把仁当作选择的第一要素,这让我想起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见孟子在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市、近于屠时,不学上进,多次迁居,最后搬到学宫之旁,看到周围尊礼好学,她才定居下来。孟母三迁是为小孩子选择学习成长的环境,同样孔子所讲的是选择仁的环境,有利于自身品德修养的培养。

我们再来看看受孟母的亲身教育,儒家的深远影响的孟子是怎么说的,他说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同样说明了居仁的重要性。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太大了,虽然近朱者不一定全赤,近墨者也不一定全黑,但无论怎样,靠得近了,多少会沾上赤,染上黑。

人的出身不能选择,你不能选择你的父母,你的家庭,但以后的人生成长会有很多的选择机会,如果从小父母严格要求自己,长大后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并且像父母一样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你可能会过着和别人不一样的人生,这不一样的人生不以成功失败论,而是论人生境界和品行修养。

 

里仁篇第·二(68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钱穆译先生说:“不仁的人,将不能久处在困约中,亦不能久处在逸乐中。只有仁人,自能安于仁道。智人,便知仁道于他有利,而想欲有之了。”

杨伯峻译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穷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实行仁德心便不安];聪明人利用仁[他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实行仁德]。”

【傅佩荣译】孔子说:“不行仁的人,没有办法持久处在困境中,也没有办法长期处在顺境中,行仁者是自然而然走在人生正途上,明智者则是了解人生正途的重要而作此选择。”

看三位的翻译,前面没有什么问题,就是最后一句的后面四个字“知者利仁”,译文各不相同,但我们仔细揣摩一下,实则意思是一样的。利是利用的意思,意思是说智者利用仁对他有利而选择仁。

不仁之人,人生修炼自然不如有仁之人,心境自然也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因此他们不可久处于困顿,因为困顿会更让他们消极、更早让他们放弃人生的追求;同样,他们也不可久处于安逸之中,因为安逸会让他们忘记人生的追求,会消磨他们修炼的决心。但仁者不一样,他能自然而然地安于仁道,约和乐不会影响他的心境。而智者呢,他很明白仁对他有利,因此他就利用仁来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

仁者和知者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看孔子怎样说的,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21》)很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智者现实,利仁而仁;仁者理想,安仁而仁。

在现实生活中,智者容易成功,那我们要做智者呢还是要做仁者呢?我们不说漂亮话,有可能的话,我们先设法做一个智者,利仁而仁,先让自己感觉到人生充实和圆满。再遵从自己的内心慢慢做,到时候,有可能会达到仁者安仁的境界。

但我们始终要明白,儒家对仁的态度只有两种选择,“道二,仁与不仁而已。”(《孟子·离娄上》

人生的选择也是如此,仁或不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