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里仁第四 04.0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释】 ①处:处于、处在。 ②约:缚束、约束。 ③乐:安乐、享乐。 ④安仁:以行仁为安。 ⑤知:同智。 ⑥利仁:以行仁为利。 二、释 字 【处(処、處)】 《说文》:処:止也。得几而止。从几从夂。昌与切。處,処或从虍声。段注:人遇几而止。引申之,为凡凥处之字,俗分别其上去。 《约注》:処:徐锴曰:“《诗》云:'爰居爰处。’以为居者定居,处者暂止而已。会意。”舜徽按:此析言之耳。若浑言之,则凥处迭韵,实即一语。许以处训凥,明二字义同也。《诗·殷其靁》《黄鸟》《四牡》传并云:“处,居也。”盖二字本可互训矣。小徐《系传》作“从夂,得几而止”。辞意较安。 《广韵》:處:居也,止也,制也,息也,留也,定也。《说文》又作処。亦姓。 汉字“处(処、處)”从几从夂,或从処虍。処为古處字。人遇几而止居之意。本义为中止、止息,引申为居住、留下、停留、生活、地方、处所等义,又引申为处于、置身、隐居、占有、相处、交往、安排、惩处、决断等义。 【约(約)】 《说文》:約:缠束也。从糸勺声。於略切。 《玉篇》:約:於略切。少也,俭也,薄也,束也,缠也。又於妙切。 汉字“约(約)”从糸勺。糸,细丝,绳索。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古约字,象绳约束之形。”高树藩《正中形音义综合大字典》:“按右为人字变文,从糸人,乃以绳缚束人之意,亦象人手足为绳所缚形。”本义为缚束、缠束,也指缚束、缠束的绳索,引申为约束、节制、节俭、简约、贫困、阻止、减少等义,又引申为约定、检点、要领、关键、大约等义。 【利】 《说文》:利:铦也。从刀。和然后利,从和省。《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力至切。 《约注》::张文虎曰:“刀者所以割禾,利人者莫如禾。割禾非以自私,同之于人,天下之大利,故曰和然后利。盖未有不和而能利者也。”俞樾曰:“利字从刀从禾,会意,非从和省也。成公二年《左传》云:'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盖利之本义,谓土地所出者。土地所出,莫重于禾。以刀刈禾,利莫大于此者矣。”舜徽按:此篆自当从刀从禾。许君谓从和省,盖缘《易》义立说,非造字之本旨也。张氏发明许义,仍甚费解。俞氏以利益之义说之,亦为引申之义,非本义。窃谓利字当以锐利为本义。刀之刈禾者,恒锐利于常刀,故从刀从禾。观许叙次,上有 《玉篇》:利:力至切。义之和也,善也,剡也,铦也。 汉字“利”,从刀从禾。从刀,会以刀割禾而得禾为利之意。本义是割禾,引申泛指锋利、使锋利等义,又引申为顺利、吉利、财利、有益、有益于、好处、利润等义。 先师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可以长久地处于尽性的约束之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处于尽情的快乐之中。仁德之人,心安于仁德,以行仁德而心安;明智之人,知仁德能利人,以行仁德的利人之利而利于仁。” 四、素 说 【章旨】 前一章通过先师“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的教导,让为学君子体悟把握仁德润身的应然,敏而求仁的当然,仁智一体的泰然。 本章先师通过“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的教导,让人们体悟把握仁德基于本心的向内尽性地修心束己,向外尽情地愉悦欢乐;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之中体悟以“仁为体”的静安润泽的面向,体悟“智为用”的穷理而动的尽性而利仁的面向,从而领悟把握智者穷理而至达尽性尽情的谐和而安仁利仁。 【析辨】 本章承接前章“里仁为美”的教导,通过仁者“久处约、长处乐”的安详平和中,领悟把握仁之本润泽于己心的静安,发乎于情的“约、乐”得当而无害;通过“仁者安仁,知者利人”的“安、利”中,领悟“仁本的安仁”的自在向善之美,“智用的利仁”的向善而择仁,惠人之利而滋仁养德的完美。在理解本章时需要注意有二点: 一是“久处约,长处乐”不是指人长久地处于穷困和安乐之状况之中,而是指仁德的人,向内会主动自在长久地克制自己,尽性地约束自己,以遵从信守“仁之为人”的仁德之善,从而向外能够顺性自在而尽情长久地欢乐愉悦。即本章“约”字是使用的本初之义,详见前面释字部分。《说文》解:“約,缠束也。从糸勺声”,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古约字,象绳约束之形。”高树藩《正中形音义综合大字典》:“按右为人字变文,从糸人,乃以绳缚束人之意,亦象人手足为绳所缚形。”因此,汉字“约”原本就是“绳缚束人”之义,“简约、穷困”只是其引申义。“久处约”是说,“仁者”是能够自在自觉地顺从“仁之为人”的和善而去克己约身修心,而“不仁者”一是不知仁的至善完美而克己约身去遵从,二是明知仁的完美至善而为己的私利之欲去铤而走险地损人。如果“久处约”可以释解成“长久地处于困窘穷困之中”,“不仁者”会是这样,那么“仁者”难道就可以这样吗?一个“仁者”如若长久地处于困窘贫困,那“仁”内涵的“不害人、不损己”的“仁爱”和谐何在?“仁”本是“仁之为人”的“利己利人”而互不相害。任己受害而遵从的损己麻木,何以彰显仁之善美,德又从何来?正由于这样,“久处约”不是指人的“穷困窘迫”,而是指仁者的“束己修身”,孔子才会接着说出“仁者安仁,知者利人”的教导。这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仁是利于人”的,明智的智者是会自在自觉地利用“仁德”的利人,让自己和他人获得仁德之利益,同时在取得“仁之利”的时候,“仁”才会获得升华而得到敞亮显现。因而,“仁”的是利于己,也利于他人的。仁并不害己,不损己,也不伤己的,“只利人、不利己”并不属于“仁”的内容。 二是注意“知者利仁”的“利”。“利”不是“贪、欲、利用”之义,而是“利于人之利”之义,对此前面已经有所论述。“仁”的至善有个奇怪的面向,即“仁”是从“仁之为人”中生发而出的善,这种善是有利于人的,人们一旦获取了“仁之利”,“仁本身”不但没有受损,相反,会让自身得到充实完美,让人们会从“仁之利”的获取中体认并把握到“仁”之善的光辉。高尚举《论语误解勘正》中正解说:“聪明者,以行仁为利……刘宝楠《论语正义》曰:'“安仁”者,心安于仁也。“利仁”者,知仁为利而行之也。’李炳南《论语讲要》曰:'仁者安仁,仁者天赋仁厚,为仁无所希求,只为心安理得,否则其心不安,是为安仁。知者利仁,智者知行仁为有利于己而行之也。’朱熹释'利’为'贪’,李泽厚释'安仁’、'利仁’为'享用仁’、'追求仁’,孙钦善释'利仁’为'顺从仁’,皆欠准确。杨伯峻译'利’为'利用’,自感'利用仁’没说明白,又加括号释之,实际上括号里的话还是'行仁’。再说,'仁’是可以践行的(行仁则具备仁),不是可以利用的,'利用仁’讲不通。”杨朝明《论语诠解》中释:“仁是本于心、本于己的,心、己是仁之体。……仁根于心,所以说仁者安于仁,讲的是仁的体。心向往仁德,施于四体并进而推诸外物,使己与人无不润泽于仁德,所以说智者利仁,则是讲仁之用。……仁者安仁:前'仁’为名词,'仁者’指有仁德之人;后'仁’用为动词,指行仁。指有仁德之人以行仁为安。知者利仁:本句的'仁’亦用为动词,指行仁。指有智慧的人以行仁为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