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2 如何理解“知者利仁”?

 阳谷人说论语 2023-04-15 发布于山东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此句在定州竹简论语中作“不仁不可以久处约”,所以可以认定“者”是虚词无实义,并不是代词“……人”之义。

何晏《论语注疏》云:“孔曰:'不可久约,久困则为非也。’”皇侃《论语义疏》释:“约,犹贫困也。乐,富贵也。”后人多从之。所以此句的多数翻译大致是:不仁者久处穷困之境则为非,久处安乐之境则骄纵。皇侃注何晏的“困”为“贫困”,可见,两人对“约”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句中“约”、“乐”相对,释“乐”为富贵转义较大,不能令人信服。“乐”的基本义为愉悦,与窘困、困苦义相对,而窘困也是约的基本义。所以何说更合理,此处的正确意义是:无仁德就做不到长期安于窘困,也做不到一直内心愉悦。

而“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则是本章释义的重点。皇侃疏:“利仁者其见行仁者若于彼我皆利,则已行之;若于我有损,则使停止,是智者利仁也。”将“利”明确为非自利而是利己利他。这就在功利性的释解上避免了纠缠。今人多释“利”为“利用、利益”,意为利用仁获利或为了利益而行仁。这样就将“安”、“利”、“强”作行仁的状语来使用。并以《中庸》证之。《中庸》篇说: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文中的“安”、“利”、“勉强”即是作“行”的状语。又如《礼记·表记》篇云:

子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

但文中“仁有三”的“仁”是指仁德成长,“三”不是指“仁、知、畏罪”这三种状态的人,而是指“安”之仁、“利”之仁、“强”之仁这三种行仁的行为。也就是说“安仁”、“利仁”、“强仁”是行仁的三种不同行为状态。

既然“安仁、利仁、强仁”此三者皆加诸“仁”之上的一种行为,“安”、“利”、“强”就是句子的动词,“仁”是其宾语,与其在《中庸》中做状语不同。因此,《表记篇》是把“安”、“利”和“强”看作尽管表观不同,但性质相似的有关“仁”的实践,是形容词的动词活用。具体说就是“使仁稳固”,“使仁长进”,“使仁更强盛”。这样,“仁有三”中的“三”才有了具体落实,即仁德的成长有三种形式:行仁、益智、守住道德底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