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鄂州会搓麻绳的爹爹还有几人?

 取经的兵 2024-04-11 发布于湖北

绳子,在生产生活中用途广泛,必不可少。绳子的历史来源于古书上“结绳记事”的记载。结绳记事是在文字发明前,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用以记事。搓绳子是民间一项传统手工艺活,旧时的乡下,每到农闲,老人们就忙于搓绳子。

农户一年所用的绳索不是小数,如:拴牛的牛绳要备三十根左右,牛轭绳五六根,耕绳五六副,大稻箩索两三副,小稻箩麻绳每年一副即可,担绳两三副,粪箕和土落绳各三四副。除此而外,平时家用的长短绳索如装柴草的爬篮索,掛东西的系筐索等等也得备制一些,以备不时之需。所以说,真正称职的标准农民,农杂活都应是能手。

不管是什么绳子,有何用途,但都得拧成一股绳,绳子才有力。在没有机械打绳子的年代,搓绳子用的是人工,靠的是两手掌。

当然,绳子的取材很重要。鄂州地区农户所用的绳索一般都是用昆麻制作出来的。在鄂州农村,搓绳子材料源于一种叫做昆麻的植物,搓普通的绳子多是选用它。昆麻,学名苘麻,也叫白麻。是鄂州当地一种较原始的麻种,主秆较粗,枝杈较多,叶柄呈梧桐树叶形,开小黄花,长出像磨盘式的果状,结出黑籽,入夏种植,秋节收割。

削去枝杈,经过浸泡后,经过手工把麻皮从麻秆上剥下来,去渣,留下纤维,洗净晾干后,绞成小捆,置于通风地方备用。昆麻坚韧结实,搓出的麻绳可纥成革缆等。“麻绳子串草鞋,一代(带)管一代”,打草鞋除了用的是草绳,再就是用昆麻绳子作鞋带了。

用的是纯天然荨麻植物的皮,经过手工脱皮,晒干等流程就可以做麻绳了,这样的麻绳基本上很难被扯断,而且又耐腐蚀,在那年代非常实用。

苏轼的贬谪黄州市,偷跑到鄂州就看过古鄂州人搓麻绳景象,于是就在其作品《浣溪沙》中描述了一番: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别看搓绳子很简单,但是得用“巧”劲。可以说这活不是谁都能干的,有的人虽然会,但不一定能搓好;它既需要耐心又需要手的力度和技巧,靠纯手工搓,聚少成多,越搓越粗,越来越牢固;不然搓的绳子再长也不一定好用。但搓久了也会感到困和累。

在鄂州农村地区制作麻绳的操作程序如下:人坐在凳子上,喷过水的麻类放在凳子的一头。根据要搓麻绳的粗细,先拿几匹麻理齐,分成两边,双手并拢一搓,在开端处打个结巴,免得搓的绳子散开,再用屁股坐住那个打结的一段绳子,不断地加麻,不断地搓,这时,麻绳在手掌中就会不断增长。

左手抓住麻绳头,右手搓起:把两股分别搓瓷实,然后放一起搓成麻绳,搓的时候麻太干不成股,就啐一口唾沫在右手掌心,麻在唾沫的滋润下,服贴贴的被搓成瓷实的麻绳。

这死心了,搓麻绳最需要用巧地方就是,每搓一下,就顺着麻线的方向一甩,把麻线捋顺,然后再拎起来晃动一下搓好的麻绳,泄泄劲儿,然后继续搓。搓一会儿,一股麻线短了,就挑出一根麻线,用嘴咬细了,续到麻线上,如此反复。

看着这活很容易,一般农民都能做(也有部分农民到老也不会做),但若制出一副象样的麻绳并不容易,这和文化人写字一样,都会写,但却有好次之分。

笔者的爷爷就是一把搓麻绳的好手,小时候看爷爷剥麻皮真的是一种艺术享受。爷爷坐在板凳上,拿起一棵苘昆麻,从根部分瓣剥开头,左手攒着麻杆披头,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拢住麻杆,左手用力撕拉,麻皮抓在手中,麻杆穿向左前方,就听“嘶啦”一声,一整棵麻皮便剥了下来。一捆昆麻剥完之后,爷爷将麻皮放在清水里涮洗,干净后,拿到空旷处晾晒。

笔者曾经也偷学着爷爷样子尝试过搓麻绳,至今都没有一件像样的成品。由此可见中国农民真的是不容易呀!除非自已做不出来的东西才舍得花钱去买,能做出来的东西包括吃的用的都是自制,也等于是花力气挣钱。所以,这打绳也就成了农活的一部分,一代代地传下来了。

从这件不起眼的小事也可佐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激起人们一点感恩之心,感恩农民的奉献精神,感恩新时代的社会进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