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极地科考 金银铭刻

 童心驰骋品泉 2024-04-12 发布于江苏

        极地科考,通常指的是对极地进行科学考察。极地,是指地球南极、北极两极区域。极地科考,目前重点在南极。这是因为南极是地球上迄今为止唯一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在那里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等待人们去揭晓。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参与了南北两极的极地科考。中国自1984年开始参与南极考察至今,已成功地完成了40次南极科学考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

       今年,是我国参与极地科考40周年。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24年4月17日,发行金银纪念币一套,用金银纪念币来铭刻我国极地科考40年的光辉历程,讴歌极地科考人员的辉煌业绩。

       我们先来一道欣赏央行即将发行的金质纪念币:

图1 金质纪念币。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徽 2024 / 中国极地科学考察40周年 100元;纹饰为为企鹅、“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辅以局部南极地图轮廓及中国5座南极考察站点位、极地固定翼飞机等组合设计。直径为22毫米,含纯金8克,成色99.9%,最大发行量10000枚。

       南极,南极洲,是世界第七大陆,为围绕南极的大陆。平均海拔最高,几乎全被冰川覆盖;气候酷寒,风暴最多,风力最大,非常干燥;无定居居民,只有科学考察人员和捕鲸队;是人类最后到达的大陆。

       企鹅,是一种最古老最耐寒的游禽,早已在南极安家落户。海鸟,不能飞翔,但其游泳本领却是鸟类中的超级选手。其外表气度不凡,活像身穿燕尾服的西方绅士;但性情憨厚大方,在陆地上步态笨拙可笑,十分逗人。币面描写的企鹅之家,幼鸟藏在亲鸟身下、立于企鹅爸妈的足上,企鹅妈妈正在给幼小的企鹅喂食,企鹅爸爸温情地注视着并护卫着另一只小企鹅。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任务,航行线路遍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雪--意味着南极的冰雪世界,龙--代表中国,是中国极地科考的象征标志之一。

       中国5座南极考察站,分别是:长城站,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中山站,建于1989年2月26日;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落成;泰山站,2014年1月3日主体封顶;秦岭站,2024年2月7日建成投入使用,是常年考察站(如上图所示)。

       接着来欣赏即将发行的银质纪念币:

图2 银质纪念币。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徽 2024 / 中国极地科学考察40周年 10元;纹饰为为“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中国极地考察队冰芯取样工作场景、北极熊,辅以局部北极地图轮廓及中国2座北极考察站点位、极光等组合设计。直径为40毫米,含纯银30克,成色99.9%,最大发行量50000枚。

       北极,北极区,指的是环绕在地球北极点周围的地区,与南极地区一起构成了地球的寒带。包括整个北冰洋以及格陵兰岛等八个国家的部分地区。气候寒冷,长期居住的人口已接近300万。最有代表性和象征北极的动物是北极熊。

       “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于2019年7月交付使用。具备全球航行能力,可在原地360度调头,破冰技术大有突破,可船头船尾双向破冰。上图为“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于2024年4月8日,抵达香港举行开放日交流等活动。

        冰芯取样,冰芯是科考人员在冰盖上钻孔获得的连续冰层,科考人员从中可以提取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相关信息,其可真实再现成冰时的环境特征,是研究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2023年9月5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抵达北极点,进行了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工作,第一次在北极点区域开展了冰站调查和海洋综合调查活动。

       北极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亦名白熊,黑皮白毛。是能在恶劣环境下生存的一种动物,还是游泳健将,是唯一主动攻击人类的熊;主要生活在北冰洋附近有浮冰的海域。

       中国2座北极考察站,分别为:黄河站,成立于2004年7月28日;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2018年10月18日正式运行。上图为中国北极黄河站。

       极光,是发生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上空特有的一种高空物理现象,绚丽多彩,也是一种宇宙的放电现象(分别称为南极光、北极光)。极光形状多种多样,颜色五彩缤纷,绮丽无比,变幻莫测,美不胜收,是自然界中最漂亮的奇观之一。

        两枚纪念币,金质以介绍南极科考和南极风光为主,银质是介绍北极科考和北极风光为主,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将中国极地科考的辉煌业绩铸刻于币,宣扬于世。这套金银纪念币,也是极地科考的科普之佳作,人们通过欣赏纪念币,加深了对极地、极地科考的了解,对极地科考人员的敬佩之感、对极地风光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本文的钱币图片及相关信息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诚致谢意!其它图片源于网络,诚致谢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