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理想书店:一家不卖书的商业图书馆

 老木945 2024-04-12 发布于河南

1、

长到这么大,已经逛过不同城市的很多书店,甚至自己在小红书上关注的书店也有四五十家。与那些装饰豪华、气派的连锁经营、国营书店相比,我更偏爱那些空间狭小、有温度的个人主理的独立书店,会自带社交属性的让人有一种亲近感。

这两年所做的业余功课,自认为对书店经营有了一定的了解,发现眼下很多独立书店经营模式的同质化十分严重,缺少商业上创新、有趣的尝试和改变。大多数爱书之人开店的标配就是:卖书、咖啡茶饮、猫。专门依赖线下图书、饮品销售、书市活动的模式,很难突破书店卖书的商业困局,让店长和书店捆在一起,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疲惫了自己,还得不偿失。

有些文艺青年开书店只是一时兴起,一不读者调研、二不选址观察、三不摆摊,三分钟热度书店就开起来了,每天在线上挂个图分享几本新书,凭借熬的韧劲在苦苦挣扎,直到数月坚持不下去,最终败给高昂的房租,仓促闭店,还自我安慰,美其言曰:自己也是开过书店的人了。

这类人生活中很会标榜自己会如何如何享受体验生活,却从不会认真梳理什么样的人生值不值得过,做一件事能否用心把它努力做好,干的漂亮。

不管是开书店也好,还是做其他事情,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做事缺少一种敬畏心,就是把一件事不断尝试、优化、改进,做到极致的那种态度。

现实情况是,很多人觉得我只要把这家店开起来慢慢就好了,我只要把团队成员教会就可以撒手了。然而,这只是满足虚荣心的自欺欺人罢了。

2、

过了30岁以后,我是越来越喜欢书店以及逛书店。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想要开一家书店的念头是越来越强烈。但我知道,喜欢和真正的开起来,还有很远的距离,你必须做了足够多的功课和把握才能去做这件事。所以,也一直在努力去酝酿这个有点理想主义的想法。

当然,既然想开书店,内心就一定有一个自己想要的书店模样。那么,我理想中的书店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想和你聊聊这个主题。

说到书店,我脑海里就会时不时的浮现出话剧《茶馆》里的情景,各种各样的人聚在茶馆里一边饮茶一边谈天说地、交流信息,还时不时的在这里看到有说书的、唱小曲的,信息和人在这里流动性很强。因此,在我看来眼下的书店,就像当年的茶馆一样,是具有独特的社交、公共交流空间的属性。

所以,我理想中的书店:书肯定要有,而且占比书店很大的成分,但是由于当下中国图书行业的内卷、销售骨折乱象,卖书对书店从业者来讲已是得不偿失的一个商业模式。其实不然,近年来国内二手书市场的成熟,从卖书到租书反而对书店来讲是一个更划算的商业模式转变,书对书店的作用更倾向于背景声,不可或缺,但又不会让顾客因为书的价格感到内心的沉重。一本书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被卖出,而是体现在它被人阅读了多少次。结合以上的想法,我想开一家不卖书的商业化图书馆,但又不止是图书馆。

一个好的图书馆也好,一家好的书店也罢,在越来越扁平化的线下生活中,良好的体验和优质的服务一定是高于一切的。这一点胖东来是最好的参考坐标。

3、

可能是之前研究过胖东来的原因,我也越来越坚定“书店”这个空间,是比超市或者其他行业更合适做成一个“学校”性质开放性空间,因为它天生具有这种独特的文化属性和磁场,能吸引人们不断靠近。如果把书店定位成一所开放的学校、书院、甚至大学,那书店的未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可能性会更大,也有更多可能。

尤其是书店下沉到四五线城市,没有哪个地方比小县城、乡镇里更需要更适合书店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我有一个很强的执念——想要回老家县城开一家书店的原因。乡村更需要书店来滋润文化的生长,这是每个书店人应该要有,也要能窥探到的一种未来趋势。

在县城或者乡镇里开一家100来平方的书店,相对城市来讲房租也会便宜很多。书店不一定非要请一线城市的作家、编辑来做活动,完全可以尝试日常电影放映、请县城内的读书达人来讲书、请某一领域的资深爱好者、儿科医生、历史老师来开讲座、甚至请当地的业余乐队来开书店音乐会等等,就是要把小县城周边的资源给连接、盘活起来,让更多的人因为书而聚集、也因为书而认识,更有甚者因为书而成为相伴一生的朋友、伴侣。尽一切的努力,就是让书与人产生互动、连接,发挥最大的价值和作用。

我把书店当一所开放性的大学去经营,会员在这里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店长退居幕后,逐渐去中心化,实行共建、共赢、共生的运行方式,创建书店针对会员开放的杂志内刊,接受会员的文艺创作投稿,定期开设征文比赛,每周有独属于会员的会员日,年终有书店的年会,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书店文化,服务于周边社区形态。

这就是我理想中的书店,不要纠结书卖不出去怎么办?其实,只要换一种思路,问题可能就成了解决方法。书本身就是让人读的,所以不要总按照旧有的观念去行事。如果出租一本书比销售这本书让更多人认识和阅读它,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我一直坚信,只要通过阅读,就会让美好生活向前一步。我也想把这个理念,放到未来的书店运营形态里。

书店,自始至终是一个柔软、流动的空间。我认为,只要是真诚的服务于人,它就有很强的容错性、可塑性和拓展性。而且,书店也比任何一个行业更具有包容性,让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亲近感和表达欲。因为只要在书店里,人就不会感到孤独。

综上所述,开一家不卖书只租书的商业图书馆,是我未来想要做的一件事情。在这里,书店只是一个空间,而重要的是流动的人,还有那一次又一次,一场又一场珍贵的互动与交流。

以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