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罗斯之战是唐朝安西都护府的军队与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中亚诸国联军在怛罗斯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战场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北。怛逻斯城得名于塔拉斯河,在今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市西约18公里。怛罗斯之战发生时间在天宝十年(751年7月-8月),葛逻禄突然叛变,导致唐军失利。这是阿拉伯与大唐几次边境冲突中唯一一次打胜安西军。此战对唐朝、阿拉伯双方的疆域几乎没有影响。战后,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并且继续扩张。 盛唐版图 阿拉伯帝国版图 一、时代背景 唐帝国在太宗、高宗时期,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西域诸国、西突厥汗国等诸国先后被唐朝所灭,且大唐疆域东至东海,南抵南海,皆以所达边界,而日益强大的唐帝国凭借着其繁荣的经济和强盛的军事力量,剑指西漠,一路扩张。 唐朝扩张并且开始统治河套、漠南、西域、漠北、安南等地。伊吾、鄯善、高昌、焉耆、龟兹等西域小国要么投降依附,要么直接被灭国。唐帝国从此建立了以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为核心的西域统治体系。 而与此同时,中东的阿拉伯人开始崛起,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开始了疯狂地向外扩张,向西占领了整个北非和西班牙,向东则吞并了整个西亚和大半个中亚,建立起了一个横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又称“大食”)。 八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在东方的最高长官哈贾吉·本·优素福应许他的两个大将——穆罕默德和古太白·伊本·穆斯林,谁首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长官。于是前者征服了印度的边疆地区,屠杀、赶走了大量非穆斯林,后者征服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亚地区,但谁都没能跨过中国的国界。 二、多次交战 首次交战:开元三年(公元715年),阿拉伯帝国和唐朝就有了第一次冲突,根据《新唐书》记载:开元三年,吐蕃与大食共同立了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打唐朝属国拔汗那国。安西都护吕休璟与监察御史张孝嵩率旁侧戎落兵万余人,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威振西域。 第二次交战: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在中亚的部落“突骑施”再次联合吐蕃、大食攻向唐朝攻击把换城与大石城,被副节度使汤嘉惠率军击溃。西域诸国颇有特点,认准谁强大便依附于谁。是故,突骑施的可汗苏禄在失败之后直接臣服大唐,并在获得了大唐的支持后对阿拉伯帝国和吐蕃形成了极大的牵制。 第三至六次交战:开元六年(公元718年),阿拉伯帝国再次进军中亚,并攻占了河中地区,刚刚被唐帝国收服的突骑施以表忠心,击退阿拉伯军队;此后,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阿拉伯帝国两次进军东拔汗那,阿拉伯帝国进攻攻东拔汗那,突骑施在唐朝支持并授意之下大败阿拉伯军队。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休整七年的阿拉伯帝国再次进攻中亚又被突其施战败。 前六次战争皆以唐帝国及其扶持的突骑施大胜阿拉伯结束,而第七次战争,发生于天宝十年(公元751年),这是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在中亚地区一次较大规模的战争,也正是这场战争,导致了中亚地区的归属及其产生至今的文化影响,即“怛罗斯之战”。 高仙芝先后领军击破盘桓在西域的吐蕃军队,俘虏了小勃律国王和吐蕃公主,随后并屡次平定了安西的多次反叛、吐蕃和其他周边各国的进攻,重新恢复了大唐对西域的统治,并因战功被授予安西节度使。 高仙芝 天宝九年(750年),高仙芝以石国“无番臣礼”为由,征讨石国。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允诺。不久高仙芝违背承诺,掳走石国国王及其部众,格杀老人与小孩,搜取财物。天宝十年(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将被俘的几位国王献于玄宗面前,高仙芝被授予右羽林大将军,并将石国国王斩首。此时高仙芝达到了征战生涯的最高峰。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黑衣大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大食。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遇。 高仙芝军队与阿拉伯军交战5天,打成平手。阿拉伯重金收买葛逻禄,葛逻禄突然反叛,与阿拉伯军夹击唐军,导致唐军战败。 高仙芝于天宝十年(751年)四月,从安西出发。在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逻斯,并且开始围攻怛逻斯城。 但唐军并未在短时间内攻下城池,究其原因,唐军长途奔袭,自然无法携带大量的攻城器械,何况怛罗斯城本就是重城,一时难以攻下。同时,本就相隔不远的阿拉伯军队迅速赶到。 于是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附近展开了决战, 高仙芝的军队与阿拉伯军相持五天。史载唐军中葛逻禄叛变并反戈一击,导致唐军大败,只有几千人回了安西,剩余一半战死一半被俘。其实这个数据并不准确,唐军共有两万余人,损失的一万余人中大部分属于叛变投降之辈,况且仍有数千人返回安西,是故真正阵亡损失应只有数千余人。 对于当时的游牧民族来说,无非是谁有钱谁强大跟谁,所谓墙头草之势。而在这僵持的数日之中,唐军中少数民族部将葛逻禄在经过细致观察和思索以及利益对比后,得出了结论:唐军或许无法在此战中取胜,如若失败,还可能面临追击,祸及部落,且自己无法获得对应的利益。 选择投敌,似乎是利益最大化的最简单直接的途径。在唐军毫无防备之下,内部发生了反叛,失败已经是在所难免。史书记载,高仙芝大败,乘夜间逃跑,仅有数千人逃回安西。但阿拉伯方并未深入追击,可见其损失亦不小。 就这样,一场对中亚有着深远影响的怛罗斯之战就此落幕。 这次的失败,对于唐帝国来说并不值一提,而且唐帝国并未因怛罗斯之战而丢失西域,约公元790年以后,唐帝国才失去西域。怛罗斯之战后,唐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并未受到动摇,西域唐军迅速恢复。 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进攻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大破敌军,征服当地。 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大体恢复。封常清率领唐军继续扩张,直到安史之乱才停止。 而阿拉伯帝国与唐帝国的外交也并未因此受到任何影响,双方贸易往来依旧频繁,如同两家的小孩小打小闹,家长对此毫不在意。 但是正是这场战役的失败,唐帝国退出了对中亚的争夺,导致中华文化在中亚的影响大幅度降低。虽说后来唐帝国再次部署中亚,但是却被紧接着的“安史之乱”打乱,并且召回军队,彻底退出对中亚的争夺,也使得我们无法再看到盛唐文化在中亚绽放。 唐帝国在中亚的退出,使得最早被汉唐文化滋润的中亚诸国从此几乎断绝与中原文明的交流来往,使其被伊斯兰文明深深影响千年至今并且伊斯兰化。而中国新疆地区,即使在贞元六年(790年)以后,唐朝退出西域舞台,当地也没有因此转化为伊斯兰区,回鹘及后起的几个突厥政权一直扮演了汉传佛教的守护者,一度代表了汉传佛教势力抵抗伊斯兰教。 新疆境内一直到15世纪末明代中叶才完成全盘伊斯兰化。此时距怛罗斯战役已有700年,而唐朝也于天祐四年(907年)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和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