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51-60条)六经解伤寒

 王超慧军fy3eh5 2024-04-12 发布于江苏

我们用【六经辨证】的框架

继续来拆解《伤寒论》的所有条文

-----------


51、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按:

这几条都是讲麻黄汤

“病在表”“脉浮而数”

或者是“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

有的严重的会发高烧

这些都是汗没有出来,正气阳气正在做出“推邪外出”的努力

我们要做的是因势利导,用麻黄打开毛孔,用杏仁打开大肠之气和肺气

桂枝有温通体内津液的运输通道的作用,也有温通血脉的作用

使得发汗完成,在人体表层的风寒邪气,被排出体外

现在由于管制的原因,很多地方没有麻黄卖

可以用“荆芥防风”代替

平时汗出比较容易,恶寒不重的,可以用“紫苏叶”

或者“紫苏叶9 淡豆豉12   小葱葱白葱须(碎)9个,(都最后10分钟下)


53、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按:

这条跟下面相对,都是“自汗出”

这条是“荣气不和”,下面一条是“卫气不和”

“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这里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荣卫”

荣,血管里的血液

卫,阳气、正气、水汽、津液

“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这半句不好理解,应该是“荣气不和”更合理

【荣卫】的概念,这里提出来,有点突兀,不象前面条文的“阴阳”的提法

我们就理解为:“第12条,阴弱者,汗自出”比较好一点

经常自己出汗的人,就是用桂枝汤的桂枝白芍,实现“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按:

这条跟上面相对,都是“自汗出”

上条是“荣气不和”,这面一条是“卫气不和” 都是桂枝汤

“藏无他病”,“藏”同“脏”

脏无他病,因为其他脏腑的病症也会经常“发热”“发烧”

比如肺的血虚症,平时就手心脚心发烫

“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这就不是麻黄汤证,而是“此卫气不和也”

继续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

55、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按:

这是一个辨证的案例

“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怀疑是阳明的腹实症

继续观察“其小便清者”,说明不是阳明的腹实热证,有热就不会小便清了

说明寒湿在里,头痛发热是表证

后面半句是倒装句

“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

吃了桂枝汤之后,出现“若头痛者”,说明又判断错了,头痛加重了

说明不是桂枝汤证,是麻黄汤证

麻黄汤证需要解表,错误用了桂枝汤,加重了阳明的气血雍滞

这就很可能出现“衄”的情况


57、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按:

本来是麻黄汤证,已经发过汗了

但是后面又出现了“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

就不是属于麻黄汤证了,不能再发大汗了

应该用桂枝汤

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按:

这些都是损耗正气、消耗津液的“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

如果出现“阴阳自和”,说明是向好的方向发展

不一定真的是“自愈”


59、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按:

“大下之后,复发汗,亡津液故也”,所以出现“小便不利”

过了段时间,“得小便利”说明体内的津液恢复了

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60、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按:

“下之后,复发汗”,津液损失巨大

“振寒,脉微细”,阳气衰微了,属于“内外俱虚”

太阳层面、太阴层面和少阴层面的能量都是不足的了

应该要考虑少阴阳虚的四逆汤

================

黎明素问

20240320

修改月20240328

================

说明:

这里我们用【六经辨证】的框架

来拆解《伤寒论》的所有条文

【六经辨证】框架的六经和方根

请在公众号【黎明素问】-《再解六经》的文章中先行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