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闻逸事~说完上朝再说说紫禁城

 俗文化研究院 2024-04-12 发布于河北

我们昨天说了,上朝骑穿朝马坐穿朝轿的事,今天我们继续说说上朝的事。

每天早晨三点上朝,皇帝入座以后,永远都是先召见军机大臣说话。其次,召见外省进京的督抚或者将军。官员和皇帝说话,必须跪着,大家都知道。平常的官员,奏事的时候时间短,还好说。可是,军机大臣回事的时候往往一说就是一个钟头。只多不少。能混到军机大臣的官员,年纪都不小了。让他跪一个小时,他实在是受不了,尤其是膝盖。怎么办呢。他们也有办法,让家人做一个小垫子,填上丝绵,一寸来厚,事先绑到膝盖上,也算是早期的护膝了。

三点上朝,一般官员一点就得从家里出来了,有的还得更早。没有吃饭怎么办呢?只有到了东华门外随便吃点。

吃的也就是老北京人的早点,无非就是馄饨,老豆腐,油炸鬼,甜浆粥等等。

但是,有一点好玩,官员凡是万寿节前后十天,都要穿蟒袍上朝。也就是官员要穿蟒袍。带顶带,挂朝珠上朝。

这倒没有什么,可是这样一群人在东华门外,穿着这样的衣服,蹲在大街上吃早点,这是什么情形?

进了东华门,到勤政殿。有俩里多路。没有路灯,你能相信?

这二里路,完全靠官员自己的小提灯。而且,这二里路,坑坑洼洼。虽然地上墁着砖,可是年久失修,很多砖已经坏了,路高低不平。

平时尚可,赶上大雨,要多狼狈有多狼狈。

官员在宫中还不许穿雨靴雨鞋,所以,经常有官员上朝路上滑倒,满身泥泞的上朝,这时候的皇上倒是不怪罪了。你要把这时候的通情达理,用在改善官员的上朝条件上,有多好。

满族人上供祭祀还有红白喜事,人情往来。都讲究送饽饽桌子。

这种桌子,三尺长二尺宽,上面摆满了饽饽。(满族人对糕点的称呼)小的饽饽桌子,摆三层饽饽,每层大约二百多块。大的饽饽桌子,最多摆到二十一层。

祭祀完了。饽饽桌子上面的饽饽给众嫔妃也就分了下去?

说实话,这么多饽饽。他们也吃不了呀。而且这些饽饽都是大内饽饽房所造,用的都是好面,白糖,奶油等等,更吃不下去了,腻。

吃不了怎么办?有的太监就收集这些饽饽,拿他们造酱。

因为原料好,所以造出来的酱味道也好。太监便把这个酱分送各个王公大臣,当然也不白送,送谁几斤大酱,谁都得给十两八两的赏银呀,因此,这也是造酱太监们的不断造酱的动力。

因此,紫禁城就有了另外一种风景,没人处摆着十几口大酱缸,而空气中弥漫着大酱没有酿成熟的臭味。

而大清晚期,不断的有外国使节觐见,也跟着闻这种奇怪的味道,外交使节向当时的外交部堂倌,反应了若干次,还是没能把大酱缸搬出紫禁城。

由此可见,清朝的朝廷也不是凡事都那么的靠谱,那么的严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