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到中年,裸辞流浪,重新把自己养一遍

 zhp001007 2024-04-12 发布于上海

图片


今年,互联网上有关“重养自己一遍”的话题反复被提及。

心理学家阿德勒的那句“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治愈”,曾在许多时刻戳中成年后依旧活在原生家庭阴影中的人。

如今,很多人开始把这句话践行在生活中,成年后重新养育自己,弥补童年的错漏与遗憾。

他们中许多人用童年理想的样子待人处事、养育自己的孩子;也有人选择更换全新的生活方式,力求自我完整。

他们开始相信,人能在重养自己中得到治愈,完善自我。


图片

许多人在互联网上记录五花八门重养自己的方式和心路历程,渴望着一场从心灵到身体的全面修正。

有的人从最简单也最实际的方式开始践行,大大方方地为自己花钱,像是在慷慨地宴请小时候的自己。

去买一整盒小时候觉得好贵的巧克力,长大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么多不过才二十几块钱。

图片
图源@FFF

去买小时候从来没穿过的新衣服,哪怕不摘吊牌,也可以弥补小时候只能穿姐姐旧衣服的遗憾。

图片
图源@碗碗张

报复性补偿地买指甲油,只因为从小指甲又短又扁,妈妈总是抓起“丑陋”的指甲在各种场合对别人说:“这孩子的手一点不巧,这个指甲一看就很笨。”

图片
图源@吱吱栗栗

也有人将这种心理投射在陌生孩子身上,热心网友@xiongx在街上看见两个捡烟盒的小朋友,驻足在临街的奶茶店门口,眼神羞怯又渴望。

图片
图源@xiongx

他便上前和小朋友聊天,过程中顺手点了两杯奶茶,拿到奶茶后递给这两个孩子。看到小朋友拿到奶茶露出的笑,他有种说不出的心情。

“其实本不想多管闲事,只是离开的瞬间,小朋友的样子让我想起曾经的自己。”

也许未来他们并不会见面,但买给陌生小孩的奶茶像是在平行时空里给儿时的自己一点安慰。

图片
图源@xiongx

和其他人不同,@金麦穗觉得养狗的过程就是在养小时候的自己,给小狗买了好看的饭盆,可它每次都要把食物叼到地上弄脏地板,但是没关系,打扫一下就好,小狗又不懂。

小狗没有学会定点上厕所也没关系,年龄再大一点自然就会了,学不会握手、转圈更没关系,笨蛋小狗又不需要考名牌大学,只要健康快乐就好。

带它出去玩遇上其他狗,它会吓得远远躲开也没关系,没有人会强迫它去和别的狗社交。

@金麦穗感觉小狗就像小时候总是搞砸一切的自己,不懂社交,学习不好,没能成为父母的骄傲,也因此受到许多苛责。

于是,现在的她便把那些曾经渴望的疼爱与包容全部投射在小狗身上。

图片
图源@金麦穗的狗窝

重养自己的方式有很多很多,有人在物质上满足自己,有人在精神世界上满足自己,也有人从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开始,坚持早睡早起,规律地健康饮食。

总之,开始重养自己之后,生活的轨迹是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前行的。

尤其在成年后,大多人已经拥有让自己过得更好的能力,儿时渴望过的生活便成了重养自己的第一需求,而这种渴望背后映证着童年的匮乏。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未完成事件,简单地说就是成长阶段一些没有完成的事情并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被淡忘,反而以一种更隐秘的方式植入你的人生,如影随形。

比如一个孩子在18岁之前一直缺钱,那么在他未来的价值排序中,物质财富必然占据重要地位。

而这些重新养育自己的人,或多或少都困在“未完成事件”的魔咒中,这个魔咒往往与原生家庭息息相关。


图片

最近热播的一档母女亲子类综艺《是妈妈是女儿》中,演员陶昕然谈起母亲陶跃娣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堪称“魔鬼训练营”。

小时候,一场平常的考试,陶昕然考了98分,拿着高分回家却会因为扣掉两分被妈妈打一顿。

图片
图源《是妈妈是女儿》

而在妈妈陶跃娣的视角中,陶昕然考了第四名的成绩耀武扬威地回家,看到她这么得意就必须教训她一下,煞煞她的威风,告诉她:“第四名前面还有第一,第二,第三名。”

图片
图源《是妈妈是女儿》

陶昕然回忆,小时候妈妈经常用没有叶子的竹枝教训她的屁股,“哭的时候也是,马上(被训斥道)不许哭”。

谈起儿时的经历,将近40岁的陶昕然依旧不可控制地流下眼泪,明明是一件童年时期再小不过的事情,但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拼成了日后的自己。

图源《是妈妈是女儿》

成长于打压式教育之下,陶昕然的性格一直很要强,力求完美,很难拥有松弛感。

生育后重新回归演艺圈时,陶昕然对生活和工作都不满意,感到迷茫,经常失眠,甚至一度要喝酒才能入睡。

那时候好友孙俪对她说,“你是个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应该学会放松。”这也是陶昕然一直在练习的事情。

母亲陶跃娣独断的教育方式也在陶昕然的女儿身上呈现,但陶昕然每一次都坚定地站在女儿这边。

节目中因为女儿何陶表现很好,陶昕然决定奖励她一个礼物,何陶兴致冲冲地来到超市开始挑选礼物,但陪在一旁的姥姥陶跃娣一直在干预。

先给她推荐了一本她不喜欢的算术题,不一会儿又急着回家做饭催促何陶快点选,看到何陶选好的礼物又不断否定。

图片
图源《是妈妈是女儿》

一会儿说“家里娃娃太多了”,一会儿又说“今天不买了”“抓紧时间回去”,一声接一声地催促,但陶昕然却在旁边告诉女儿,“玩(的礼物)也没问题,你喜欢最重要何陶”。

图片
图源《是妈妈是女儿》

成年后的陶昕然意识到原生家庭对人影响之巨大,于是儿时不被尊重认可和倾听的她,把这些东西弥补在何陶身上,她说她绝不会用小时候母亲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女儿。

所以她才会极力地想要为女儿营造一种松弛的环境,许多人意识到,陶昕然实际上是把女儿当成小时候的自己重新养了一遍。

图片

综艺中的四对母女,陶昕然的故事最能引发全网共鸣,现实中和她一样通过各种方式疗愈原生家庭伤疤的人还有许多。

豆瓣有1.6万人聚集在“今天开始重新养自己”小组,组内讨论最多的内容几乎都与原生家庭有关。

图片
图源豆瓣

@饭盒记录自己从小没被妈妈夸奖过,因为遗传了梨型身材,青春期一直被妈妈说屁股很大,直到成年,只要穿稍微暴露屁股曲线的衣服就会被妈妈说很丑。

有一次穿一件修身的旗袍见到朋友的妈妈被夸赞了,她回家后开心了好久,顺便把这件小事记录下来:“妈妈,你不曾给过我的夸赞,别人的妈妈给我了。”

图片
图源@饭盒

@沃里克描述自己将近30年的人生中一直承受着父母的控制和暴力,父母的教育观简单粗暴,天大的事都没有学习重要,所以就连在输液也是要继续背书的,牙痛到就算把牙齿磕掉也不能耽误上学的时间去看医生。

父母情绪也不稳定经常动用暴力,彼此之间发生矛盾或不顺心的时候就找茬拿她出气。

沃里克的父母精准印证了武志红的一句话:在中国当皇帝很简单,生个孩子就好了。

度过青春期开始觉察自我的沃里克发现,自己不敢发表个人看法和喜恶,面对所有事情永远都在猜测:别人是怎么想的。

她更害怕权威,考入重点中学之后上课肚子再疼都不敢和老师说,去一次老师办公室紧张的满手都是汗。

她甚至一度患上强迫症行为,脚后跟上常年有伤口,都是沃里克反复在结痂后又不停撕开的结果,这也让她走路总是一瘸一拐。

中国式高压家庭教育呈现着三个共同特征——拒绝夸赞的打压,以爱为名的控制,动辄打骂的鞭策。

脱胎于这种成长环境的孩子,余生几乎都在与自己的胆怯、自卑、和紧绷做对抗。

“重养自己”的话题给这些人提供了一个面对童年伤痛的契机,万千感同身受的人聚在一起互相取暖,给予彼此让生活变得更好的信心和鼓励。

正如《基层女性》中的一段话:

你现在是个成年人,你是有选择的。你可以选择远离原生家庭的一切,和过去完全切割,也可以选择在生活和情感上和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

每个人都有绕不过去的童年之殇,在成年后终究要自己解决,实现类似于和父母分开生活这样的物理隔离很简单,只需要经济独立就能实现。

而重养自己的意义,则倾向于在不同的处境中完成心理脱困与自我完善。


图片

脱离原生家庭的困境,也有人在追求自我的层面上重养自己。

纪录片《自由生长》跟踪拍摄了一些困在职场焦虑中的青年,被“内卷”“高压”“竞争”的困惑包裹着的青年人也开始在职场中重养自己。

在北京做文案工作的@一颗无法承受高压工作环境,决定去送外卖。

她觉得自己从未要求自己写得多好,但就连一个让老板觉得满意的文案都写不出,有一种越努力越找不到成就感的虚无。

图片
图源@三联生活实验室

送外卖虽然很累,却让她得到了努力就有收获的即时正反馈,拥有一种跳动的灵魂牵引肉体狂奔的能量感,而非像过去坐在格子间里,即便强灌咖啡都打不起精神的心理疲惫。

一颗想要摆脱老板为自己创造的主观价值打分,在新的环境里找到全新的自我价值。

而另一位博主@温陆辛为了摆脱母亲对自己的价值打分,通过流浪重养自己。

母亲一直是个踏实稳重的人,事业心很强,对人生有着坚定执行的计划,但温陆辛恰好相反,她追求新鲜感,渴望体验和尝试。

在与母亲的对抗中,她走上非主流职业道路,成为旅居作者,立誓体验100种生活,毕业后她先后换过十五种职业。

图片
图源@温陆辛

她先去学酿酒、调咖啡,又去学调酒,期间辗转多地,后来投身互联网行业,很快又裸辞去大理躺平。

旅居两三年后又北上去做音乐策划,写歌词,跟巡演,存到钱之后她去广东学习滑翔伞,想成为独立飞行员。

半年之后,她到景德镇学习捏泥,想做捏泥手艺人。而今年她去一家买手店工作,又开了间咖啡厅,一个月前刚刚转让。

如今,她决定在东南亚流浪三个月。

图片
图源@温陆辛

最初她以为自己只是为了对抗母亲才这样游戏人生,可后来的她确实在这样的生活中找到新的自己。

与此同时,她的自媒体账号上也聚集了十多万人关注她的生活状态。

无论是完成童年未完成的事件,还是跳出社会对自己的种种限制,重养自己这件事很难用某个具体的行为去定义。

一颗和温陆辛都在通过一种更冒险的方式去重养自己,即便不适合多数普通人,但她们却在各自的世界里真正触及到重养自己的更深处——拥有寻找自我的勇气。


图片
互联网中许多人重养自己的方式只停留在“我要给自己花钱”“我要变美”“我要去哪旅行”。稍不留神,就会滑向消费主义的陷阱。

人们自发地把成年人的欲望包装成未曾被满足的执念,多数人都缺乏直面内心深处恐惧与匮乏的勇气。

而“重养自己”在今天被反复提及,意味着很多人发现,自然成长的生理年龄无法代表内在自我的完善与成熟,他们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习得卸下防备,直面内在脆弱的能力。

心理咨询师黄仕明提到,“一个人卡在创伤的经验和画面里,是没有时间线的。”

图片
图源@黄仕明心理

也就是说,那些已有的创伤和牵引你的痛苦,总会在某个瞬间倾泻而出,也许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

而重养自己的意义不是执着于自我的绝对完美,而是当内心的伤痛被激活,当你变回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你可以温柔地抱慰自己:

我不必讨好任何人,不必被迫牺牲。

我可以做想做的选择,也可以保护自己。

我可以一次又一次救自己于水火之中。

作者 | 阿谨,十点读书会(ID:sdclass)。

主播 | 闻悦,爱唱歌的主持者,公众号:闻悦来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