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历者说:1985年,军部小食堂被叛徒枪击前后

 James5291 2024-04-12 发布于北京

粟裕将军是我国的开国名将,他的儿子粟戎生也追随父亲的脚步,投身行伍,奔赴革命一线,然而,世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这又是为何呢?一切还要从1985年,发生在军部小食堂的一场枪击案说起。

枪击案始末

1985年6月30日晚,刚刚结束了指挥工作的军部领导一起来到了军部食堂准备用饭,他们分别是军长张志坚、副军长佟保存、参谋长粟戎生以及政治部主任黄新和刘传鹏以及一众警卫员。

几人围着食堂的一张圆桌先后入座,准备和往常一样,一边吃饭一边讨论战情,因为此时距离“211高地”事件过去不足一月,大家的心情都显得格外沉重。

几个人一边吃饭一边分析着自己对接下来作战的看法,就在大家说话的时候,不知道从何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枪声。

众人下意识地以为,有敌人已经渗入到军区内部,纷纷四散逃开,因为事情发生的急促,众人只能凭借经验和本能进行遮挡。

其中,政治部主任黄新在警卫员侯卫东的护送下,躲到了食堂隔壁的一间木屋内。枪声一共响了两轮,随即就听到有人在喊“让开,让开……”,黄新从木屋的窗户看出去,发现开枪者已经毫无踪迹。

军长右臂中了一枪,幸运的是没有伤到骨头,刘传鹏主任因为位置正对持枪者正面,因而身中五枪,不过并未伤到要害。

伤势最严重的是一名姓于的战士,他中了两枪,两枪均击中要害,且脾脏和肾脏都被击穿,鲜血流了一地,当场就已经陷入休克状态。

参谋长粟戎生因为躲避及时,躲入了桌子下面,因而并未受伤。

枪击案发生的突然,持枪人逃离之后,组织上担心敌人趁机挑起事端,因此并未受伤的佟副军长和参谋长粟戎生很快投入到前线的战斗指挥中,于是,寻找枪击案真凶的重任就交到了政治部主任黄新身上。

黄新主任临危受命,很快便整理好思绪,他立刻召集了有关人员进行紧急会议,目的是确定持枪者的身份以及去向。

幸运的是,会议召开后,凶手的身份很快确定下来,原来,在持枪者开枪时,有一位通信连的女战士孔红正好目睹了他开枪的全过程,经孔红指认,开枪之人并非从外偷偷潜入的敌人,而是军区炊事班的一名名叫王忠秋的士兵。

随后,黄新主任派人前去寻找王忠秋,结果并未找到,同时大家还发现王忠秋的冲锋枪与他一起消失了,种种证据之下,不难证实王忠秋确实是此次枪击案的真凶。

那么,王忠秋去哪儿了呢,军区布防严密,尤其是枪击案发生之后,更增加了巡逻的次数,为了尽快将王忠秋抓捕归案,黄新提出了两条思路:一是根据王忠秋最后露面的几个地点连线分析他可能逃窜的方向,二是根据子弹的弹道留痕来判断其踪迹。

大家抽丝剥茧地分析线索,并未得到有效的方向,最后还是从警卫连连长的话语中找到了线索。

原来,当时枪击案发生后,他第一时间冲了出来,当时所有的人几乎都在往小食堂的方向跑过去,只有一个逆着人流抱着冲锋枪往反方向跑,因此,他立刻判断出这人有异,于是毫不犹豫追了上去。

只是在追到一个士兵住所附近时突然不见了踪迹,当时他环顾左右,却没找到持枪者的踪迹,只好再原路返回。听到这里,黄新又让他再仔细想想周围有没有什么可以藏人的地方。

警卫连连长猛地想起那边附近有一个贮水池,王忠秋很有可能就藏在那里。

听完警卫连连长的推断,黄新决定立刻派人坚守在贮水池边,时刻观察有没有人出现。另一方面,为了防止王忠秋已经逃窜到别处,军区各处张贴布告,同时加强警卫巡逻,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王忠秋抓捕归案。

直到第二天凌晨,警卫连开始清查贮水池,最终发现了已经陈尸池底的王忠秋,根据检查,王忠秋的死因是引弹而亡,死亡时间大概是前一天晚上九点,众人推断,王忠秋枪击案逃窜到此处之后,可能觉得自己逃跑无望,绝望之下才选择了开枪自杀。

至此,枪击案的凶手已然落网。

与此同时,因为军情紧张,受伤较轻的张军长在经过简单包扎之后又回到了指挥岗位,刘传鹏主任经过抢救已经脱离危险,只有战士小于因为送来抢救时伤情太过严重,最终抢救无效身亡。

虽然王忠秋已经自杀,也已找回他的尸体,但他为何持枪攻击自己军区的首长依然是大家心中最大的困惑,对此,军区上下议论纷纷,甚至一度动摇军心。

有人认为王忠秋已经背叛了国家,是敌人安插在我军内部的奸细,也有人认为,是因为上层领导指挥不当,伤亡惨重,引起了士兵的不满,王忠秋因此铤而走险……诸如此类没有根据的谣言比比皆是。

为了稳定军心,并且找出枪击案发生地真正原因,黄新带人进一步检查了王忠秋遗留下的物品,终于从中找到了事情的真相。

“211高地”事件

一切还要倒退到一个多月以前,对越作战时,位于老山前线战区的211高地,曾是1军占领下的军事高地,后来换防后由67军接手。

十三天后,越军对211高地进行了猛烈进攻,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211高地重新被越军占领。

在随后的作战指挥会议上,67军199师师长郑广臣建议暂不出击,因为部队刚刚换防,对敌军和阵地的情况都不熟悉,况且211高地的军事战略意义并不十分重大,所以应当先保存实力,等到恰当的时机,一击必胜。

然而,郑广臣的提议不仅没被采纳,相反遭到了当时67军参谋长粟戎生的斥责,粟戎生认为他“畏战”“动摇”“不坚定”。

粟戎生是开国大将粟裕的儿子,此前也曾有过不少辉煌战绩,他十分不屑郑广臣这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行为,因此,一怒之下,将其告到了军长面前,而后郑广臣被解除了指挥权,粟戎生越级获得了199师595团的指挥权。

1985年6月1日,在粟戎生的指挥下,595团开始对211高地进行反击,战斗打响之后,居高临下的越军对595团士兵进行了猛烈的炮火攻击,这场战役打得格外惨烈,595团几乎全面溃败,1连副连长贾柯甚至被敌军吊在石头上示威。

这场争夺211高地的战役持续了十天,指挥官粟戎生下达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夺回211高地”,最终,565团以2个营被打垮,团连建制完全被打乱,预备队3连也所剩无几的代价结束了这场战役。

120多名突击队员失去了生命,更有不计其数的伤兵在战场上哀嚎,这惨烈的结果使得199师全师上下对67军指挥官愤怒不已,于是一大批干部战士联名告状,告到军委总部,指责67军参谋长不听部队的意见,纸上谈兵,造成部队首战的严重失利。

总部先后多次派人前来调查情况,最终认定当时的指挥官判断失误,造成67军首战失利,且损失惨重,并且恢复了郑广臣的指挥权。

枪击案真相

“211事件”过去后,67军上下军心依然有所浮动,王忠秋身处其中,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影响。

王忠秋出身普通,和很多怀揣信仰入伍的士兵不同,他当兵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摆脱贫困。然而放他进入部队之后,看到来来往往的伤员,他的内心受到了不小的冲击,眼见难以出头,还有可能面对失去性命的危险,王忠秋的脾气越发暴躁。

后来因为军情紧急,从他家乡寄来的信件越来越少,他更是萌生了轻生的想法,直到他“211事件”后,军区一度风声鹤唳,私下的传言更多,王忠秋听了不少的闲言闲语,他认为自己马上也要被派到前线去打仗,到时候肯定要没命,于是他将全部的过错都推到了67军领导的身上。

于是,6月30日晚,陷入极端偏执情绪的王忠秋拿着自己的冲锋枪对准了前来食堂吃饭的67军的领导们。他在自己的笔记中写道:“全军那么多部队不到前线来,就是67军的领导好大喜功,主动向军委要求上战场,我今天的命运完全是军领导造成的……”

据称,当天上午王忠秋便已经称病告假,准备好了一封诀别信,甚至在晚饭前,他特地到食堂看了看领导用餐的那张桌子摆了几副碗筷,可见他当时就已经做好了枪击军区首长的准备。

王忠秋的悲剧归根结底是由于自身性格原因导致的,他入伍之初本是为了出人头地,然而当他真正地面对死亡的威胁时,却只会往后躲,甚至在自认为走投无路时,选择将全部的过错推到别人身上,可悲也可怜!

后续发展

枪击案结束后,政治部主任黄新抽丝剥茧,最终还原了事情的真相,并且他本人作为亲历者,将当天发生的事情事无巨细地记录了下来,而后整理成报告,汇报给了上级领导。

但是因为此次事件的影响极其恶劣,中央军委、公安部、国家安全部以及济南军区纷纷派要员来67军详细了解事情前后起因,在调查军长张志坚时,这位首长甚至流下了眼泪:“我没想到,自己的士兵会拿枪打自己的首长!”

为了肃清流言,让王忠秋的事件不再重演,67军上下开始一轮接一轮的组织讨论老山高地战役惨败的始末,务必使得每一个士兵都了解到具体的情况以及后续的处罚和奖赏问题,尤其对于595团幸存的士兵,更是给予了更多的心理慰问。

枪击案后三个月后的9月8日,199师侦察连副连长原明、副指导员贺光明带领17个人组成的突击队对211高地发起白昼奇袭。

最终以两人轻伤的代价重新占领211高地,不过后来由于越军报复性炮击,最终导致原明左眼失明,两名班长牺牲。

199师指挥权重归郑广臣,粟戎生也因自己的判断失误指挥失当仕途止步多年,这也成为他口碑急转直下的重要原因。

无论是“211高地”事件抑或是后来的王忠秋枪击案,都告诉我们即使是在战争中,政治工作也同样重要,军心涣散,就会不攻自破,军心稳定,才是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