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南之争:陈毅三调粟裕都被拒,惊动毛主席,主席下狠心改革军制

 临烟阁 2023-06-09 发布于辽宁

1946年6月16日,粟裕召开了一场很少见的会议。

主题比较奇怪:陈毅军长发布的命令我指示,我们到底该不该执行。

以陈毅和粟裕亲密无间的关系,开这样的会着实令人难以理解,粟裕为什么不同意陈毅的指示呢?

而更令人预想,粟裕召开的这次在军史上并不起眼的会议,竟直接影响到毛主席,促使中央在半年之后,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改革。

事情的源头要从蒋介石一次通电说起。

一、苏南之争

1946年6月,国共和谈进行中,蒋介石突然发出通电,逼迫中共让出苏北。这个苏北是指江苏省长江以北的部分,我党称之为华中,包括苏北、苏中两个二级战略区,这里主要是粟裕率领的华中野战军驻守的。

蒋介石说,苏北地方并不大,让出来不算什么,你们还有许多地方可以生存,现在大家都看到,你们在苏北,对南京和上海威胁很大。

随后,蒋介石调集大军,在苏中方向集结了40多万大军,准备对苏中发起进攻。但当时形势尚未明朗,国民党军究竟先攻哪里并不清楚,就是围绕国军主攻方向这一问题的判断,陈毅和粟裕发生了分歧。

当时国民党军搞的是全面进攻,进攻方向并不聚焦,不好判断主要方向。汤恩伯率军向安徽进攻,在淮南对我军造成一定损失。其余国民党军则向苏中一带进攻。究竟哪里更吃紧,哪里会是主战场,我们有后见之明,固然知道是苏中,但当时谁能准确判断呢?

如果我军把主力全放在苏中,万一汤恩伯在淮南方向完全占据上风,那将形成以淮南、南京、盱眙三大要地为核心,以运河为东界,以津浦路为西界的广大敌占区,进而对苏中我军形成卷击之势。

届时,我军要么被敌人赶下海,要么完全放弃苏中,撤向苏北、鲁南。

陈毅的考虑正是基于此。

当然陈毅一开始也没有形成太明确的意见,一直处在犹豫之中,中央来的一封电报对他的判断造成了极大影响。

毛主席也在关注华中局势,老人家在电报中说,我军把主要准备方向放在苏中,是否合适?请新四军陈毅和华中张粟邓谭再妥善考虑。

张是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邓是华中军区政委,粟裕时任军区副司令员兼野战军司令员,谭震林时任华中军区副政委兼华中野战军政委。毛主席的电文商讨重大战略方向,所以给这四位一齐招呼上了。

陈毅理解毛主席的意图,感到不能把宝都押到苏中,而应做好两手准备,即苏中和淮南同时做准备。

具体的方略是,华中野战军一分为二,在苏中留一部分人的同时,在淮南军区也组织两万人左右的野战军,做好淮南方向大打的准备。

平心而论,这个部署并没有错,万全之策嘛。而且苏中和淮南相距不远,无论哪里有事,都能东西呼应,迅速赶到战场。

令陈毅没想到的是,粟裕断然拒绝了。

这就是陈毅一调粟裕被拒。

二、三调粟裕

粟裕其实早在苏中战役之前,就有了清晰的判断,从来没有被淮南还是苏中的方向问题扰乱头脑。

1946年5月31日,粟裕就联名张邓谭和曾山一同向新四军军部和中央发电,分析当时国民党军可能发动进攻的重点方向,斩钉截铁地指出,国民党军必将以苏中为主攻方向,并且还估算,国军将以二十五、一百、九十九、二十一军共4个军的兵力,以泰州、靖江为基点进行北犯,四十九军作为钳制兵力……

未战而料敌机先,粟裕头脑之敏锐可见一斑。

粟裕也提出了作战方案,以主动出击的方式,吸引国军两个军左右的兵力出来决战,然后瞅准机会打掉敌两三个师(相当于一个军)的主力,巩固长江沿岸,使国民党军无法继续北进,以保苏中稳定。

粟裕手里当时只有6万多主力部队,敢于顶着国民党军十几万主力,提出灭敌一个军的目标,胆子可真够大,但人家并不是胡吹大气,而是有实打实的手段和方案。

陈毅觉得这样不合适,还是那句话,不能把宝全押到苏中。

面对陈毅的质疑,粟裕明面上不好直接拒绝,所以才有了文首那个场面,召集华中野战军各纵、师(那时编制还比较混乱,纵队比师略大,大致都是一个级别的部队)的主官开会。

粟裕这是耍了个花枪,面上是要大家开会研讨,实际上基本定了调,就是坚决不分兵。

最后形成决议报给新四军军部,请陈军长再考虑考虑,不能组建两个野战军,我们手里只有6万人,分兵两处不能确保万全,反而会被敌人各个击破。

陈毅感到没有解决问题,再次提出,即使不组建新的野战军,把刚从苏北调回苏中的第五旅放到淮南去,加强一下那里的防守力量。

这还得说陈毅元帅有度量,做事情从来不急躁不上头,万事好商量。要换别个脾气暴一点的,真说不准会是什么场面。

粟裕仍感不妥,随即给陈毅复电,说大战在即,不建议把五旅调走,应当继续驻防在高邮,加强苏中守卫力量,以便主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做好打歼灭战的准备。

粟裕再次强调,守苏中不是为了守地盘,而是贯彻毛主席意图,尽可能多地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必要时可以丢掉一些地盘。

言下之意是淮南丢了也无妨……

陈毅感到粟裕说的有理,便不再坚持调五旅去淮南。

这是陈毅二调粟裕被拒。

但很明显,陈毅并没有被完全说服,他给粟裕的复电中说,原则上同意粟裕集中兵力的打算。

原则上同意……说的很有艺术,也就是说,方向是对的,但具体做法不一定就是最合适的。

果然,过了一个多星期,国民党军对各区发动全面进攻的征兆已十分明显,淮南方面也承受很大压力。

陈毅再次向中央和粟裕提出,要华中野战军抽出16个团的兵力(约占华中野战军一半)投入淮南作战。

这封电报令粟裕陷入极大为难之中。

一而再再而三,真是撼山易,撼人心难啊。

粟裕大将人品之高洁是没有问题的,在生活上,为人处事上,都非常随和,但在涉及军事问题和作战指挥方面,他十分较真,一旦打定主意,也是九牛不回。

事情到了这一步,如果再硬碰硬地拒绝,纯粹从工作层面去说去讲,与陈军长的关系真就没法处了。

说实话粟裕当时也被陈毅这个指示弄得很被动。

为什么?

陈毅的电报是6月27日来的,就在三天前,6月24日,粟裕按照中央既定战略,在《新华日报》(华中版)上发表了讲话,题目是《苏中军民动员起来保卫抗战胜利果实》,相当于给苏中军民做了一次动员,明确表示要在苏中打大仗,抵抗到底。

现在陈毅要抽走一半人马去淮南,粟裕的威信将会大打折扣,苏中军民会陷入混乱。

思量再三,粟裕以个人名以给陈毅和中央去电请示,再次顶回陈毅的指示。

三、撤销新四军

粟裕考虑到如果再拉上张、邓、谭一起发电过于严肃,陈毅的面子上不好看,于是以个人名义发了封电报。

核心意思有三:

1.抽16个团办不到,顶多把五旅调去,再加上一些军区部队,可抽11个团左右。

2.华中野战军主力已在苏中集结完毕,不宜西调。

3.华中野战军主力大多是苏中人,家乡被国民党军摧残,此时不打仗即西调,大家心理上接受不了。

粟裕发电后,唯恐态度不够诚恳,立即从海安驰赴淮安,与张、邓、谭等领导人共同商议,准备与陈毅面谈再做汇报。

陈毅也感到电报里说不清,也来到淮安,大家面谈后,仍然没有达成统一意见。

因为山东野战军方面作战任务也很重,陈毅来不及和大家统一思想,就匆匆返回了。

由此,别说调16个团,连调11个团都没有成行。

这就是陈毅三调粟裕被拒。

淮安之会的唯一成果是,粟裕劝说华中军区领导人达成了一致,会后,张邓粟谭联署向中央发电,再次陈说大军不宜西调的理由。

此报详细阐述的一个观点,最终使毛主席定策。哪个点呢?

粮弹财赋。

行文至此,笔者提醒大家回看一下前文,粟裕起初向中央建议在苏中作战时,联署文电的时候,有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名字:曾山。

此公并不是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的指挥员,其身份是华中局财经委员会主任,主管华中的征粮、税收等工作。

粟裕当初拉着曾山一同向中央发文,是整个苏中战役期间绝无仅有的一次。什么意思呢?文电中并没有涉及到财经工作呀,要他联署似无必要。

但这正是粟裕的高明所在。不明说,但已指出问题关键所在。

此时张邓粟谭共同向中央发报,虽不再让曾山联署,但问题摆到当面说了,淮南地区相对贫穷,苏中则相对富庶,华中军区一半财赋收入都靠苏中,苏中人口九百余万,淮南只有一百三十八万,七比一。

若大军转至淮南,则一切粮弹都要靠苏中转运,淮南人力亦不能供应战争。

6月30日,毛主席终于定下决心,复电粟裕,部队暂缓西调。

为了让陈毅好下台阶,毛主席同时给陈毅发电,询问他的意见,大部队留在苏中保持财赋供应,是不是可合适。

陈毅元帅也是聪明至极之人,几经捭阂,也大致明白了形势重心,不再坚持调华中主力向西开进。

粟裕遂得以专心在苏中打大仗,七战七捷,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无与伦与比的辉煌战绩。

陈粟的一段战略分歧就此划上句号,两位的个人感情和交往未受丝毫影响,依然是亲密的战友。

但毛主席的思考并未停止。

三调粟裕,客观上对苏中战役形成了干扰。根源在哪里呢?指挥体制出现了问题。

众所周知,1945年底新四军北上,接替罗荣桓挺进东北后留下的军事真空。

中央军委决定新四军军部兼任山东军区,两套班子一套人马,陈毅同时担任新四军军长和山东军区司令员。

1946年初,陈毅又担任山东野战军司令员,一身兼三职,陈老总身上担子如山之重。

这样的兼职,其实是权宜之计,一个人哪有这么多精力同时胜任三个职务呢?

新四军军部此时十分庞大,管着山东军区和华中军区两个大区,同时还领导着山东和华中两个野战军。

山东军区负责山东一省的后方工作。

山东野战军此时压力也十分沉重,要应对鲁苏两个方向国民党军全面进攻。

陈毅分身乏术啊!

抗战刚结束时,国民党军还没发动全面进攻,矛盾还未显现,等到1946年上半年,各地战地紧急,再实行这种一人多兼的军事制度,已经不合时宜了。

矛盾的中心点,就在于新四军军部。

权力虽然集中起来了,但下面各处军队的指挥并不统一,陈毅对各处情况掌握也不能做到尽快尽准,所以对国民党军全面进攻方向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判。

所以,毛主席开始了对华东方向的改革与调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关于新四军番号的撤销,把各项制度体制来一次大调整,使指挥变得更通畅合理有力。

苏中战役结束后,又连续爆发了两淮保卫战、鲁南保卫战等激烈的战斗,毛主席来不及推动这项重要改革,直到1946年年底,随着宿北战役胜利结束,毛主席终于腾出手来,将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成立一支全新的野战军:华东野战军。

山东、华中两个大军区也合并为新的华东军区,新四军军部撤销,从此新四军成为历史。

与之同步,成立了新的中共中央华东局,成为山东安徽江苏数省最高领导机关。

此后陈粟这对黄金搭档正式成型,此前指挥不畅的问题一扫而空,华东野战军成为我军一支威猛无俦的强大野战集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