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0万敌军当前,粟裕却三次违抗陈毅调令,毛主席得知狠心改军制

 数字人生6688 2023-06-24 发布于山东

●—≺ 前言 ≻—●

1946年,国民党调派40万大军,准备向苏中地区发起进攻。大敌当前,华中野战军内部却发生了分歧。陈毅三次对粟裕进行军事调动,却都遭到粟裕的坚决抵制。

粟裕为何要几次三番违抗陈毅的命令?

●—≺ 陈粟情深 ≻—●

“陈不离粟,粟不离陈”,这是对陈毅和粟裕关系的真实写照。陈毅是粟裕的伯乐,粟裕是陈毅的知己,两人的情谊在革命早期就树立起来了。

1927年南昌起义中,陈毅追随朱老总的队伍,在三河坝负责断后任务。这次战役过后,朱老总的部队只剩下2000多人,再加上国民党对我军频频打击,我军士气低落。

10月,队伍到达石经岭时,我军师仅剩800余人。南昌起义失败,军队也连连受挫,军心涣散,很多人失去革命斗争的希望。

陈毅身为政委,主动承担起安抚民心的责任,他配合着朱老总一起,在军队里做演讲,研究新的作战方案。

此时,粟裕所在的部队也和朱老总汇合了,他被陈毅坚定的信念所感动,内心充满了敬佩之心。

粟裕的作战思路灵活多变,在训练将士上也有一手,创造出著名的跑山训练和无依托举枪法等训练方法,我军将士的战斗能力在他的训练下直线提升。

1929年,毛主席因故回闽西休养,需要安排将士护送,陈毅第一个就想到粟裕,并将这个任务交给对方。

陈毅相信,毛主席终有一天会成为共产党的中坚力量,粟裕和毛主席是同乡,胆大心细,将护送的任务交给他必定能保证万无一失。

相处期间,主席的作战的理念对粟裕成熟作战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毛主席也非常欣赏粟裕这个机灵好学的小伙子,三个月的相处让他们的情谊愈发深厚。

1939年11月,为了更好地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作战,新四军成立了江南指挥部,陈毅被任命为指挥,粟裕是副指挥。

国共合作抗日期间,国民党霸道地干涉我党的很多行动。陈毅和粟裕明知道苏北是作为根据地的好地方,却由于国民党的限制不能转移部队。

两人正焦头烂额时,机会来了。

鲁苏皖边区李明扬所在的军队缺少战略物资,通过在国民党效力的好友王敬久,向国民党借了十万发子弹。却苦于兵力有限,无法突破日军的封锁线护送。

陈毅接到李明扬的信后大喜,立刻就想到在苏北建立根据地的方法。

他怀着喜悦的心情,拿着信找到粟裕,粟裕看完后激动不已,当即向陈毅提出意见:护送的任务就交给第四团团部和第二营吧,护送结束队伍也不用回来了。

粟裕的这番话说到陈毅心坎上了,两人一拍即合,按照方案行事,暗度陈仓,成功将队伍送到苏北,和梅嘉生的队伍合编为苏皖支队。这支队伍扎根于苏北,打下一场场胜仗,成为革命队伍中不可小觑的力量。

陈毅和粟裕就像左右手一样,在共同作战的过程中配合默契。陈粟大军也成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

1946年,我军面对敌人40万大军的威胁时,粟裕却几次三番地反驳陈毅的意见,险些将陈毅弄得下不来台。

为何粟裕要频频反驳好友的意见?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 粟裕三抗陈毅 ≻—●

1946年国共和谈期间,国民党向苏中方向调派40万大军。陈毅和粟裕接到消息后,立刻对此事进行部署商讨。

根据侦查到的消息,国民党内要将这40万军队调到哪里无法判断。苏中地区物资丰富,我党在这个地区协调各方作战都会方便快捷,所以这个地区不能丢掉。

关键在于,国民党会不会向淮南方向派出主力。若淮南地区遭到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我军守力不足,淮南沦陷。

国民党会从南京、淮南、盱眙这三个方向对我军形成包围之势。到那个时候,我军的6万人马对上国民党40万大军又岂能讨到好果子吃?

结果只能是我军惨败,或者放弃苏中地带,向鲁南、苏北方向撤退。

陈毅的想法是:分兵两路,一部分军队驻守苏中,抵御国民党的进攻。另一部分则调派到淮南,以防突袭。

粟裕得知陈毅的想法后,却表示,这么做不行。

早在5月底,粟裕就和张、邓、谭、曾等大将分析了国民党可能向我军进攻的方向。

他们认为,国民党必定会调派4个军的兵力,从泰州、靖江作为出发点向北进军,再派出四十九军遏制我军部队。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主动出击,打乱国民党的行军计划,将国军阻击在长江以南地区,保证我军在苏中地区的稳定。

粟裕的想法虽然有理,但是将军队全部驻守在苏中,完全不考虑淮南的局势,简直太冒险了。面对这样的形势,陈毅有些难以决策。正在这时,毛主席的一封电报坚定了陈毅的决心。

毛主席在收到粟裕和极为大将的意见后,也觉得他们的作战方法太冒进了,专门点名几位大将,让他们再考虑考虑。

粟裕却完全不理会陈毅和毛主席的劝说,反而召集了华中野战军的各部将领开会讨论:我们要不要听从陈毅的意见?

粟裕表示,我军手里只有6万人,对上国民党的大军本就作战艰难,不占优势了,若是再把兵分开,这还怎么打?

陈毅见粟裕如此执着,也不好再继续劝阻,但他实在担忧淮南的形势,于是向粟裕提了个建议:我们不分兵了,只将五旅调派到苏中,以防万一,如何?

哪知粟裕连这都不同意,他认为,大战在即,我军应把所有的力量调配到作战中。淮南本身就贫穷,即使丢了也无伤大雅。

粟裕态度坚决,陈毅若是毫不退让,针尖对麦芒必定对军中无意。陈毅为了军中的和谐只能同意,但十分勉强。

不久后,大幅度调派兵力,战场局势瞬息万变,淮南本就没有多少兵,看着敌军离己方越来越近,陈毅坐不住了,立刻提出要抽调华中野战军一半的兵力驻守淮南。

粟裕明知道这个行为不妥,但自己已经拒绝过陈毅两次了,这第三次若是再公开对抗,恐怕就会伤和气了。

粟裕左思右想,觉得还是不能放任陈毅向苏中进攻,于是一封电报发到中央,想让毛主席帮着劝说陈毅。

粟裕在电报中除了陈述自己作战方面的观点外,还说明了自己不愿意向淮南调兵的一大担忧。

淮南本就贫穷,如果军队向淮南调派,在物资运输和时间上就会出现很大的困难,现在大敌当前,军队和百姓都没有足够的精力承受这些。

毛主席思虑过后觉得粟裕说的有理,于是特意给粟裕发了一封电报,要求部队暂缓西调,主力部队则有苏中供应一干物资。

陈毅接到电报,看到对物资方面的解释,才明白粟裕的良苦用心,也不再执着向淮南调兵。

●—≺ 所向披靡 ≻—●

不久后,蒋介石正式发动对我军的进攻,并派出12万大军进攻苏中解放区。粟裕有了足够的兵力与敌人对抗,调兵遣将如鱼得水。

虽然他在和国民党进行正面对抗时只有3万人,但粟裕毫无惧怕之意。在探听到敌军的动向后决定先发制人,于7月13日向国民党守备较弱的宣家堡、泰兴等地进攻。

此次进攻历经一个半月,粟裕总共组织发起了七次战役,无一败绩,歼灭敌军5万余人。

经此一事,毛主席见识到粟裕高超的作战能力的同时,也发现如今军队制度的弊端。

陈毅身兼多职,是新四军军长,也是山东军区的司令员,同时还是山东野战军的司令员。

国共谈判时期战事较少,陈毅还能兼顾得过来。可如今,国内内战正式打响,不论是那个方面的军区都进入高度警戒状态。

常人管理一个军区就忙得焦头烂额,粟裕不仅管理者山东军区和华中军区两个大区,还带领山东和华中连个野战军,还要做好国民党的进攻防备计策。

如此多的重担压在陈毅的身上,才会对他的判断造成干扰,一时思虑不周也是正常的。

于是,毛主席在1946年底,将山东、华中两大军区合并为华东军区。将山东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撤销新四军的番号。

虽然陈毅管理的军队规模并没有多少变化,可军区合并后,他需要处理的事情也简便很多。在管理军队,指挥战斗上也更加得心应手。

陈毅和粟裕这对搭档携手,不论他们是否在一起,当对方遇到困难时,双方都会出谋划策,互相解决疑难,在对抗敌军时更是所向披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