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6年苏南之争,40万敌军当前,粟裕为何三次拒绝陈毅的调令?

 周淇堃 2023-07-03 发布于山东

要知道粟裕和陈毅两人,可是我党中有名的黄金搭档,两人的默契自然毋庸置疑。然而在1946年国民党派出40万大军前往苏中方向,我军需尽快针对此事做出军事部署的时候,陈粟两人却出现了争执。

图片

陈毅针对部署行动,对粟裕下达了三次调令,可这三次调令无一例外都被粟裕拒绝!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粟裕为何要三拒调令?苏中战役最后的结果如何?

点个关注,一起走进苏中战役。

图片

大军逼迫

要说清这场苏中战役前因后果,还得先从1945年说起。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自此持续了14年的抗日战争,以我国取得最终胜利宣告结束。

抗战获得胜利,国内以后该如何发展,也成为了接下来主要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抗日战争能够取得最终胜利,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国共统一战线,联合抗敌。如今对外战争已经尘埃落地,那么之后要如何,双方也必须静下心来好好琢磨。

图片

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因此双方在考虑之后应如何发展相处的时候,必然逃不开国民意愿。在历经多年战争的摧残下,举国上下都在欢庆抗日战争的胜利,自然也希望以后的日子,能够没有战争,和平稳定下来。

我党一向都是以人民利益为最先考量,因此针对战后国共两方该如何相处一事,自然还是想以和谐稳定为先。因此在战争结束后,我党在召开中共七大中,也明确表态,为了人民的利益,我们应当争取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

但是相对于我党提出的建设理念,国民党的态度却完全相反。

抗战结束后,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在美国的支持下,就想建立起独裁统治。作为国民党最高领导人的蒋介石,他也一直没有放下野心,更是一心想要独占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而蒋介石为了达到他的这一目的,自然也不会做出妥协。

图片

双方出发点不一致,就意味着观点相左。可国家的发展迫在眉睫,必须尽快拿出一个解决方案来。一般来说,两方观点不一致,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干一架,谁赢了就听谁的。但是前面也说到,此时举国上下,都不愿再动干戈,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双方坐在同一张桌子上,进行谈判。

从1945年8月59日到10月10日,双方在历经43天的谈判后,最终签订了“双十协定”,约定好长期合作,共同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并在1946年1月,双方各自颁布停战令。

然而一向野心勃勃的蒋介石,又怎么可能会真的想放弃呢?在双方颁布停战令仅仅5个月后,蒋介石就撕毁了“双十协定”,并派出军队攻打由我党领导的解放区,倒行逆施的挑起了内战!

图片

1946年7月,蒋介石派出40万大军,向着苏中方向前进。40万大军即将到来,我党自然也要做出相应的应对举措。

因此陈毅和粟裕在接到这个消息后,也立刻针对即将到来的国民党大军,进行了部署商讨。

在商讨的过程中,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弄清楚国民党调动的这40万大军,究竟要抵达的具体位置在哪。当然,对于这一点,我党也只能从已知情况进行推测,并提前做出应对举措,毕竟国民党肯定不会大肆宣扬,他们即将要对那个地区动手。退一万步来讲,就算国民党宣扬出来,可这个消息是否属实也有待观望。

图片

当然,战争不比其他。如果要等到敌军已至再行布置,那么一切都晚了。因此必须要在敌军停下脚步前,就判断出敌军具体会进攻的地区,并提前调动军力进行部署。

然而一向默契无双的陈毅和粟裕,却在此次战前商讨部署中产生了矛盾!

图片

粟裕屡拒陈毅

国民党派出40万大军调往苏中方向,然而粟裕和陈毅却在商讨军力部署时出现了分歧!

虽然国民党派出的大军是向着苏中方向前进没错,但是谁也不能保证淮南地区,国民党会不会也派出主力军队前去进攻。苏中地区物资十分丰厚,对于我党而言,自然也是一处不可丢之地,可若是将大部分兵力都调至苏中地区备战,那么淮南地区将无可守之力。

若是国民党一开始就想将淮南地区作为主战场,那么我军提前将大部分兵力调至苏中,这一举动岂不刚好给国民党打开了方便之门?

因此说来说去,还是要先确定好防范重心。

图片

华中局势自然也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为此主席也给陈毅发去了电报。这封电报的主要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将我军绝大部分兵力,都放去苏中地区,是否合适。

原本也在纠结到底该如何部署的陈毅,在接到这封电报后,瞬间也领会到了毛主席的意思。那就是大敌当前,不能将重心完全只放在一个地方,必须得做两手准备。因此陈毅在经过再三思考后,最终也提出了将华中野战军一分为二的想法。

简单来说就是,苏中和淮南地区,都要分配一定的军力部署,这样无论国民党最终目标是哪一区域,我军都不至于无力可守。

诚然,总整体上来看,陈毅的这个部署应当没有什么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应对大敌的最优解。但是陈毅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遭到了粟裕的拒绝。

早在1946年5月的时候,粟裕就和张、邓、谭、曾四人,针对国民党可能进攻的方向,做出了商议。经过五人的商讨后,他们一直认定,按照目前的形势看来,国民党必然会派出4个军的兵力,向北进攻,同时又派出49军来牵制我军。

图片

因此粟裕的看法是,与其被动防守等着国民党打上门来,还不如出动出击,破解国民党的计谋,将其拦截在长江以南,这样苏中地区反而能够保证万无一失。

为此,粟裕也将自己的想法,说给了陈毅。这也是粟裕第一次拒绝陈毅的调动。

陈毅在听见粟裕的这个方案后,第一时间就表示不赞同。毕竟国民党大军一共有40万,而粟裕手下不过6万。40万对6万,这样悬殊的差距,陈毅觉得粟裕太冒险了。一旦战败,那么我军无疑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因此陈毅还是坚持兵分两路驻守的策略。

眼看陈毅态度如此坚决,粟裕也明面上也不好再说什么。但是粟裕依旧不认可陈毅的做法,之后又召集了华中野战军的将领一起开会讨论。

图片

而这场会议讨论的主题,就是要不要听陈毅的话。然则,说是在开会讨论,实际上粟裕的态度一早就确定下来,那就是不分兵!

粟裕分析到,我军一共就只有6万人,敌军却有40万。从人数上来说,无论怎样我军都很吃亏。在本就数量悬殊的情况下,我军还要分成两部分,这形势不是会变得更加艰难吗?

因此,这场会议下来后,粟裕的态度依旧坚决,甚至他也将这番考量,再次讲给了陈毅。陈毅听见粟裕如此说法,转念一想,确实也是这样的道理。可如果按照粟裕的说法,不分兵,那么淮南地区的危机还是巨大。

思来想去之后,陈毅只好跟粟裕说,可以不分兵,但是得将5旅放去淮南,不能让淮南完全没有防守之力。

图片

其实说来说去,陈毅也没有改变他的观点,那就是不能把全部兵力都只放在一个地区。当然,粟裕的说法也有道理,所以陈毅最终才提出了这么个折中之法。因此陈毅也以为,这一次粟裕应该不会再有什么意见。

然而事实却是,粟裕再一次拒绝了陈毅提出的调令!那么粟裕为何会如此坚决?

图片

军制改革

40万大敌当前,陈毅两次下达调令都被粟裕拒绝,甚至后来还出现了第三次!粟裕究竟有何考量?

让我们先说回粟裕第二次拒绝陈毅的调令。

陈毅第二次的调令,是结合了粟裕提一次提出的反驳意见,所以最终只说要将5旅调去淮南,确保淮南有可守之力。

但是粟裕的态度依旧很坚决,他认为6万对40万的兵力悬殊本来就大,那么就应该集中所有兵力作战。再说淮南地区本就贫穷,分出一部分兵力去驻守,意义并不大。退一万步来讲,就算淮南真的丢了,也不过是一处贫穷之地,根本左右不了大局。

图片

然而对于粟裕这一说法,陈毅还是不认同。可若是两人一直这么僵持下去,那么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坏的。因此出于大局考虑,陈毅最终选择勉强同意。

只不过不久后,战场局势的变化,让陈毅不得不再次想要调兵。原本应着粟裕的话,将兵力都集中作战,这也导致淮南根本没有多少力量可守。如今眼看着敌人越来越近,陈毅也没办法再做到不动如山,因此他提出,要将华中野战军的一半兵力,都调到淮南来。

粟裕在接到这个陈毅的这个指令后,还是坚持他之前的想法,并不愿调兵。只不过这一次再拒绝陈毅,就是第三次了。要是连续三次的公开抗令,势必会让陈毅下不来台面,两人的关系说不定还会因此出现嫌隙。

其实两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取得胜利,只不过考虑的方向不一样。如果两人要是因此生出嫌隙,那么对以后的革命事业来说,也是一大损失。

图片

粟裕自然也想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也明白,这一次若是再公开违背陈毅,并不合适。但是粟裕依旧不愿改变他的想法。既然粟裕自己不好再说什么,干脆就发了一封电报到中央,想让毛主席来劝说陈毅打消这个念头。

在这封电报中,粟裕将自己的担忧和考量,详尽说了出来。其中唯一要紧的一点就是,一旦军队调派去淮南,那么物资的运输也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从时间上来考虑,我们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应对这一切。

毛主席在看完了粟裕的这封电报后,经过一番仔细的考量,也赞同了粟裕的观点,下令暂缓向西调兵。之后陈毅也在电报中,看到了物资这一关键点,也不再继续坚持向淮南调兵。

最终苏中战役彻底打响后,粟裕也带领手下的战士们,以少胜多的打了个七战七胜战争取得胜利后,毛主席在感慨粟裕高超的军事作战能力的同时,也从这件事中,发现了当时军事制度的弊端。

图片

陈毅之所以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实际上正是因为他的身上,兼任多职,每天要操心考虑的事情实在是太多,自然对于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把控不准确。

意识到这一点的毛主席,自然也明白一人身兼多职的弊端,必须得尽快进行改革,这样才能确保在以后的战役中,不再发生类似的情况。

因此到了1946年底的时候,毛主席也将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组成了一支全新的军队:华东野战军,同时撤销了新四军。

这样一来,陈毅需要处理的事情,也变得简单起来,在指挥之后的战役时,也能更准确的做出判断,并下达指令。

图片

当然,从粟裕三拒陈毅这件事情中,除去看到当时军事制度的弊端,并及时做出调整外的这一结果,我们也能从中看到粟裕和陈毅两人的革命友情和将领之才。

首先说粟裕,他能够在国民党40万大军调派前,就推测出敌军后续的动向,足以说明粟裕对局势的把控度格外精准。在陈毅三次下达调令后,粟裕依旧坚持自己的判断,并且带领我军取得苏中战役的最终胜利,也完美印证了粟裕杰出的军事作战能力。

接着就是陈毅,在和粟裕接二连三的出现分歧后,陈毅并没有发火,甚至强迫粟裕一定要如何如何,也能看出陈毅的心胸宽广。若是身为将领,却小肚鸡肠,必然也会于军事战役不利。

图片

最后就是陈粟二人的情谊。尽快意见不同,但是双方都能够顾及对方,所以才能够将这件事演变成一个好的结局。假使两人因苏中战役意见不同,从而生出嫌隙,谁也不愿退让,那么可能就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