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现状

 中国生命营养 2024-04-12 发布于浙江
转载来源:食品技术科技
 
日本是功能性食品生产与研究最早的国家, 其研究目的是转变日本民众健康观念, 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 这也是现代功能性食品生产的主要原因。随着日本功能性食品产业的良好发展, 欧美等国家对功能性食品逐渐产生兴趣, 开始注重功能性食品的开发与生产,当前全球功能性食品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壮大。近年来,随着我国慢病患者和亚健康人数的不断增多, 以及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与养生意识的不断提高,既好吃又有效果的功能性食品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我国政府和资本也开始重视功能性食品的研发。根据IT桔子数据显示,2022年,资本市场遇冷,全年中国企业融资事件数量同比下降23%,但包括轻松法则、源究所、修元养正在内的多个功能性食品初创品牌却逆势获得融资,功能性食品已成食品行业新风口。

图片

功能性食品的定义
不同国家或组织对功能食品有不同的定义。目前,我国尚无明确的功能性食品官方定义,未对功能食品进行专门的归类,在食品分类中没有“功能食品”这个法定名称。根据公开资料信息,36氪研究院将功能性食品定义为功能因子含量或活性明显高于普通食品,不以治疗为目的,对人体具有增强机体防御功能、调节生理节律、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等功能,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功能性食品可为健康人群预防性地补充营养素,也可为生理功能异常人群促进康复进程。
功能食品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目标明确(明确的保健功能);含有明确的功能因子(有效成分);功能因子的稳定性,存在形态含量;口服有效;安全无毒副作用;作为食品为消费者所接受。
功效方面,功能性食品主要包括口服美容类、缓解疲劳类、瘦身排毒类、防止疾病类、身体节律类、强化机能类等。形态方面,功能性食品以软糖、果冻、饮料、蛋白棒、冻干等形态为主,旨在具有功效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口感和方便即食等需求。
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发展历程
我国功能性食品行业的发展主要分为起步阶段、成长阶段、信任危机阶段和复兴发展阶段四个阶段,经历了从药品向食品的转变、从特定人群服用向广大人群服用的扩散,以及从目的性向日常化发展的轨迹。
第一代功能性食品为初级功能食品。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第一代产品包括各类强化食品,仅根据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来推断该类食品的功能,未经过严格的实验证明或科学论证,该类产品主要为各类强化食品和滋补产品;
第二代功能性食品是指经过动物和人体实验证明,其具有某种生理调节功能的食品,强调了科学性和真实性,目前我国市场上大多为该类功能性食品;
第三代功能性食品,是建立在第二代功能性食品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因子结构、含量和作用机理等信息,该类产品在我国市场尚不多见。目前,我国比较规范的保健食品厂家有4000多家,其中2/3以上属于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不超过6家,年销售额达到1亿元的不超过18家;在4000多种保健食品中,90%以上属于第一、二代产品,三分之二的产品功能集中在免疫调解、抗疲劳和调节血脂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低水平重复利恶性竞争的加剧。
功能性食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功能食品的研究与生理学、生物化学、营养学及中医药等多种学科的基本理论相关。近年来, 国内外研究人员通过多学科的交叉, 应用多学科的知识、采用现代科学仪器和实验手段, 从分子、细胞、器官等分子生物学水平上, 来研究功能食品的功效及功能因子的稳定性, 开发出具有知识产权的功能性食品。目前, 全球第三代功能性食品占据功能性食品50%的比重, 总金额达到2000亿美元;其中欧美国家消费者平均购买功能性食品的费用支出占据25%, 因此, 美国、欧洲等国家的功能性食品销售额也较高。

产品品类上,欧美等地区销量较好的第三代功能性食品品类,主要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类、天然产品类、鱼油类、蜂产品等, 相较于我国第三代功能性食品, 其产品种类更丰富、价格更便宜、科技含量更高, 且其功效活性成分含量更高。

日本的功能性食品产品独树一帜,往往添加特殊的功能因子,如原生物体、活菌、膳食纤维等,制成具有特殊功能的食品,其具有的保健功效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同时, 强化婴儿配方食品等强化食品的销量也较高。

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存在的问题‍
我国功能性食品主要存在基础研究不足、低水平重复、夸大产品功效、产地不均衡、产品过度包装价格较高、缺少诚信等问题,并且第二代产品功能因子的作用机理、构效关系、量效关系等还不够清晰, 第三代功能性食品研发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此外, 已经批准的功能性食品的功能比较集中, 一般都是具有抗疲劳、调节免疫、调节血脂的功效, 无法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产品较高的售价,也超出了大多数的消费者所能接受的消费水平。
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市场前景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2017年1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发改产业[2017]19号) 中提出, “开展食品健康功效评价, 加快发展婴幼儿配方食品、老年食品和满足特定人群需求的功能性食品, 支持发展养生保健食品, 研究开发功能性蛋白、功能性膳食纤维、功能性糖原、功能性油脂、益生菌类、生物活性肽等保健和健康食品, 并开展应用示范。”

国民健康现状。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饮食越来越丰富, 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不合理的饮食和不规律的生活作息导致亚健康人数逐渐增。当前,我国在公众营养健康上面临着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的双重问题, 特别是体重超标与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综合症类问题突显。积极推进公众营养健康的全面改善, 不断增强健康食品精准制造技术水平与开发能力, 在营养均衡靶向设计与健康干预定向调控以及功能保健型营养健康食品与特殊膳食食品开发等方面迫切需要科技引领。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统计,2016-2020年,我国功能性食品产量逐年增长,从2016年的50.6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68.2万吨,2022年将达到77.2万吨。因此,不同类型的功能性食品开发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开发重点

重视功能食品天然、安全、有效性,确保功能食品进入市场前先完成安全性检测,并进行有效的功能性评价;

重视功能食品的分子水平研究,应先从分子、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研究功能因子的构效关系、量效关系、作用机理和可能的毒性作用,积极研发第三代功能食品;其次,采用高新技术,从各种天然动植物资源中寻找和提取各种特殊功能因子;然后采用外加合成法生产第三代功能食品,并建立和发展检测各类功能因子的方法。

重视对功能食品基础原料的研究,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原料,如银杏、红景天、人参、鹿茸等,不仅研究其中的功能因子,还研究分离保留其活性和稳定性的工艺技术,包括去除原料中一些有害、有毒的物质。

强调跨学科和跨国度技术交流与合作功能食品科学是有别于传统的食品科学和营养的新学科,它涉及植物学、食品工程学、营养学、生理学、生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流行病学、分析化学等诸多领域,因此我国功能食品的研究应当打破独立部门或独立专业的束缚,开展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联合研发进行深入系统的功能食品研究。

加强新技术、新工艺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如生物技术、膜技术、挤压成型技术、微波技术、冷杀菌技术、超临界升华技术、超微技术、现代分析检测技术等,尤其是引入生物技术,推进功能食品进入深层的研究开发。

由于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市场相对比较滞后, 因此, 应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 并结合国内外功能性食品的发展趋势, 将功能因子资源应用到功能性食品的开发中, 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三代功能性食品, 为促进功能性食品的发展及“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