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届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之古诗文部分(解析版)

 青梅煮茶 2024-04-12 发布于江苏

文本一选自《战国策·刘向书录》,文本二选自贾谊的《过秦论(下篇)》。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 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
(2) 始皇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
14.材料二中,导致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从之时,秦人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然秦国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驰之。及苏秦死后,张仪连横,诸侯听之,西向事秦。

重点字词

方:正
结从:从,同“纵”,合纵的策略;结,联结
窥兵于关中:状语后置,于关中窥兵;窥兵,观兵,炫耀兵力
交兵:交锋、交战
有:同“又”
势便形利:互文,意为“势形便利”,形势便利
咸:全、都
先:意动用法,以……为先
驰:投奔
事:侍奉

文段翻译

在当时,秦国最强大,其他诸侯国正弱小。苏秦用合纵的策略联合诸侯的时候,秦国人不敢到关中炫耀武力,天下有二十九年没有战争。然而秦国有形势上的便利,善长权术的谋士,都争着投奔秦国(都以投奔秦国为首选)。等到苏秦死后,张仪献计连横,诸侯采纳了,于是向西侍奉秦国。

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国,据殽、函之阻,跨陇、蜀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

重点字词

是故:因此 【教考衔接】是故谋闭而不兴《礼运》
因:凭借
据:占据
乘:凭借
烈:功业 【教考衔接】奋六世之余烈《过秦论》
蚕食 :像蚕一样吞食,侵占
兼: 兼并
并有:吞并拥有

文段翻译

因此秦始皇凭借四面都有险阻的形势,占据崤山、函谷关的天险,兼有陇蜀的富饶,采纳众人的计策,依仗六代的功业积淀,去逐步侵占六国,兼并诸侯,并吞天下。
仗于谋诈之弊,终无信笃之诚,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心。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

重点字词

仗于谋诈之弊:依仗
信笃:诚信笃厚
缀:联结,凝聚
任:使用
治:治理、管理
信:崇信
道:方略
遂:于是
燔烧:焚烧
坑杀:活埋
上小:往前小看
下邈:往后轻视

文段翻译

秦统一六国之后,依仗阴谋诡计这种治术,抛弃诚信笃厚的正道,不去施行仁义道德教化,来凝聚天下人心。秦国使用刑罚管理百姓,崇信权谋作为治国方略,于是焚烧书籍,活埋读书人,往前小看尧舜,往后轻视三王。
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达,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纲纪坏败,民不见义,而悬于不宁。抚天下十四岁,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

重点字词

愈甚:更加严重
惠:恩惠
下施:向下施布
情:民情
上达:向上传达
悬:身处
宁:安宁、和谐
抚:统治
诈伪:狡诈虚伪
弊:弊端

文段翻译

秦二世更是变本加厉,对臣下不施恩惠,实情就不能向上传达,君臣互相猜疑,兄弟互相疏远,教化之道变浅薄,法律制度被毁坏,百姓不知正义,处在混乱之中。统治天下十四年,国家大动荡,这就是狡诈虚伪的弊端啊。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夫使天下有所耻,故化可致也。苟以诈伪偷活取容,自上为之,何以率下?秦之败也,不亦宜乎?

重点字词

道之以政:状语后置,以政道之,道,治理
齐之以刑:状语后置,以刑齐之,齐,整顿
格:品格、人格
致:达成【教考衔接】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苟:如果 【教考衔接】苟富贵《陈涉世家》
取容:取悦他人
何以率下:宾语前置,以何,凭什么

文段翻译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仅能免于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能使天下人有羞耻之心,教化因此就可以达成了。如果用狡诈虚伪的方法苟且迎合,取悦于人,从君主和公卿就这么做,又怎么能给臣下做表率呢?秦朝的破灭,不也是应该的吗?
西汉时,刘向辑录、整理记述战国时各国地缘谋略的资料,编纂出了一部《战国策》,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地缘政治的书籍。
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材料

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 形不利、势不便也。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

重点字词

借使:假使
中佐:中等辅助
全而有:保全并占有
被:靠近、依傍 带:环绕
居然:处于(此地)(才)这样
素:平素、往常
附:归附,
彼:他们
犯:进犯
师:军队

文段翻译

假如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助者,东方六国虽然动乱,但三秦之地也可以保全占有。秦地靠山环河,形势险固,是个四面有屏障的国家。从秦穆公以来直到秦王的二十多代君王,常常是诸侯中的雄杰。这样难道是他们代代都贤明吗?不是,这是因为国家所处的有利地势才这样的。而且,天下诸侯曾经同心协力进攻过秦国,但都为险阻所困而不能前进,这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也不是,只是因为地形地势不利啊。诸侯起于民间,因为利益而结盟,并没有帝王的品德。他们的结交不亲密,人民也不归顺他们。他们见到秦国关隘难以攻下,一定会撤军。
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

重点字词

案:同“安”,使动,使……安定
息:使动,使……休养
弊:疲惫【教考衔接】率疲弊之卒《过秦论》
扶罢:同“疲”,疲贫
令:发号施令
患:担心 【教考衔接】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
不得意:不得志
海内:国内,天下【教考衔接】海内存知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为:表被动
禽:同“擒”,擒获,抓获
非:错误

文段翻译

秦国如果能使本土安定,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等到诸侯疲困的时候,趁机接纳弱国,帮助贫国,以此来对大国的君主发号施令,就不用担心不能得志于天下。子婴贵为天子,拥有整个天下,自己却被人擒获,这是因为挽救败局的政策是错误的啊。
始皇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重点字词

足己:自满自足
问:询问、听取
过:坚持错误
受:即位
因:沿袭 【教考衔接】因遗策《过秦论》
重:加重
悟:醒悟
亡:灭亡
不亦宜乎:不也是应该的吗? 【教考衔接】不亦乐乎?《论语》

文段翻译

秦始皇自满,不听取群臣的意见,于是坚持错误不去改变。秦二世即位,又沿袭这些错误政策不加改变,并且更加凶残暴虐,从而加重了灾祸。子婴孤立而无人亲附,危弱而无人辅佐。这三代君王昏庸糊涂,终身没有醒悟,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
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重点字词

知:洞察
化:变化
尽:竭尽
忠:忠诚
拂:纠正
过:过错
卒:完成、结束
没:同“殁”,死去
谏:进谏
谋:谋划
奸:奸诈、奸邪、狡诈、邪恶
闻:使动,使……听闻

文段翻译

当时,国家不是没有深谋远虑、洞察世变的人,但是,他们之所以不敢竭尽忠诚、纠正过失,是因为秦政有许多忌讳的禁条——还不等忠言说出口,自己却被杀死了。所以,三代君王丧失帝道,忠臣不肯直言劝谏,智士不肯为之谋划。天下已动乱,奸行邪恶传不到君王耳朵里,不是十分可悲吗!
贾谊的三篇过秦论,是为了巩固新兴的西汉王朝政权而写的。他深刻地总结了秦王朝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要行仁政,即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使西汉王朝得以长治久安。文学自觉地为政治服务,贾谊的三篇《过秦论》,可谓典范。不仅内容精辟,而且文采也好。
本篇主要说明在秦二世被杀后,秦朝政权已危在旦夕,而子婴又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作者承接前文,指出在'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的时候,如果子婴能改变原来错误的政策,“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是可以守住三秦之地的,以后“安土息民”,徐图发展,甚至也可以重新恢复国家的统一,但是遗憾的是,秦朝钳口闭言的一贯政策,导致上下“雍闭”,子婴孤立无亲,终于不免灭亡的命运。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

  自缪公以来A至于B秦王二十余C君D常为诸侯E雄F此G岂世贤哉H其势居然也。

【考查目标】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包括实词的理解、句式的运用、文意把握、文言语感等。

【解题思路】译文:从秦穆公以来直到秦王的二十多代君王,常常是诸侯中的雄杰。这样难道是他们代代都贤明吗?不是,这是因为国家所处的有利地势才这样的。

结合语境,需要判断出“自缪公以来”不是一个完整的时间状语,“君”更多是作前句的“秦王二十余”的中心语而不是“常为诸侯雄”的主语;“此”在语境中指前面二十多代君王都是雄杰,作后句“岂世贤哉”的主语,而不作前句的宾语。

此题需要考生熟悉语境及熟练掌握语法结构。

【参考答案】DFH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 蚕食,喻逐步侵占,“蚕”和《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用法相同。

B.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至亲,与“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中的“骨肉”词义相同。

C. 天子,古时认为君权神授,称帝王为天子。从材料看,这里的“天子”指秦始皇。

D. 因,此处指沿袭,承袭,与材料一“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国”中的“因”意思不同。

【考查目标】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关键词语的能力。

【解题思路】

A项,蚕、翼,名词活用作状语,意为“像蚕一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用法相同,故正确;

B项,“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纲纪坏败,”意为骨肉血亲,与“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中的“骨肉”也意为骨肉血亲,词义相同,故正确;

C项,原文范围:“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通过语境可以得知,这句的主语为“子婴”,而非选项说的秦始皇,故错误。

D项,“二世受之,因而不改”,结合语境“因”意为沿袭,而材料一“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国”中的“因”意为“凭借”,意思不同,故正确。

故选C

【参考答案】C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 刘向认为,始皇能兼并天下,一方面是利用了秦国地理优势,另一方面也和前代国君的功业、谋士的智慧有关。

B. 刘向引用孔子的观点,阐述了用刑罚和用礼教两种治民之道的不同结果,肯定了德教和礼教对于化民的重要性。

C. 贾谊认为,子婴只要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助者,凭借秦国险要的地势,三秦之地是可以保育的。

D. 贾谊认为,六国诸侯如果能采用保持国内安定、休养生息的爱民政策,就可以趁着秦国疲惫的时候一举打败它。

【考查目标】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试题设计大体依据材料的内容次序,考查考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解题思路】

D项原文范围: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意为“秦国如果能使本土安定,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等到诸侯疲困的时候,趁机接纳弱国,帮助贫国,以此来对大国的君主发号施令,就不用担心不能得志于天下。”原文是秦国实施“安土息民”等一系列举措可以成就大业,选项张冠李戴,改秦国为六国诸侯,故D错,选D

【参考答案】D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 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

【考查目标】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综合把握能力、翻译能力。

【解题思路】文言文的翻译要求整体把握语句在文段中的意义与作用,正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意义,重点关注关键词语的理解。

结合语境,主语为始皇,“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为动宾结构,因此“燔烧”“坑杀”作动词,结合史实,应翻译为“焚烧书籍,活埋读书人”;“上小尧舜,下邈三王”是有状语修饰的动宾结构,“上、下”方位名词活用为表时间上的方位状语,“往前”“往后”,“小”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小看;“邈”同“小”相对,藐视、轻视。

【参考答案】于是焚烧书籍,活埋读书人,往前小看尧舜,往后轻视三王。

【评分标准】

于是焚烧书籍,活埋读书人,往前小看尧舜,往后轻视三王。

4个得分点:

1)“燔烧”翻译成焚烧,火烧,烧毁等均可。不翻译直接写“燔烧”不得分。

2)“坑杀”翻译成活埋,挖坑活埋,用坑填埋,用坑埋杀等均可。不翻译直接写坑杀不得分,写杀死,挖坑杀死,用坑杀等未表达出活埋义不得分,写埋葬不得分。

3)“小”,动词,翻译成轻视,小看,看轻,认为……小等均可。

4)“邈”与“小”同义,翻译成小看,藐视,蔑视均可。

其他错误点:34两句连着译不得分。有错别字酌情扣分,如“渺视”。“上”“下”的翻译特别不符合语境扣分,如翻译成皇上、百姓。

图片

图片

(2) 始皇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

【考查目标】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综合把握能力、翻译能力。

【解题思路】文言文的翻译要求整体把握语句在文段中的意义与作用,正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意义,重点关注关键词语的理解。

结合语境,“足”,满足自满“问”“过”作动宾结构,听取意见、坚持过错;“遂”,于是,就

【参考答案】

秦始皇自满,不听取群臣的意见,于是坚持错误不去改变。

【评分细则】

1) “足己”译为“自满自足、自以为是、自傲、使自己满足、自我满足”者,均得1分;

2)译出“不问”的宾语省略成分,“不询问或听取他人;不询问或听取臣子意见(建议)”,1分;

3)译出“遂”,“于是就、最终、最后”,1分;

4)译出“过”,“有过失、犯过错、坚持过错”,1分。

14.材料二中,导致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 )

【考查目标】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以及信息筛选能力、观点归纳能力。

【解题思路】文本依据:“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始皇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

【参考答案】

①自身才能平庸;

②前二主暴政埋下祸根;

③秦俗导致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愿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与正夫、朋元游陈侍御园

范成大

沙际春风转物华,意行聊复到君家。

年年我是曾来客,处处梅皆旧识花。

官减不妨诗事业,地寒①犹办醉生涯。

城中马上那知此,尘满长裾席帽斜。

【注】①地寒:指人的出身微贱,地位低下。

1.沙际:沙洲或沙滩边。 唐 王维 《泛前陂》诗:“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

2.物华:自然景物。

3.意行:犹信步。 唐 刘禹锡 《蛮子歌》:“腰斧上高山,意行无旧路。”

4.来客:外来宾客;有客前来。

5. 处处:在各个地方。

6.旧识:旧时相识;旧识之友。

7.不妨:无任何害处。

8.事业:个人的成就。

9.席帽:古帽名。以藤席为骨架,形似毡笠,四缘垂下,可蔽日遮颜。

春风在沙滩边轻轻吹拂,卷起了万物的繁华,我随意行走,不觉间便走到了你的家。每年我都会作为客人来访,而这里的梅花也似乎都与我相识,成为我旧时的朋友。官职的降低并没有妨碍我追求热爱诗歌的事业,生活的清贫也依然能让我沉醉于诗酒之中。城中那些骑着马忙碌的人们,他们又怎能知道这里的宁静与美好呢?他们的长袍上满是尘土,席帽也歪斜着。

诗歌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和友情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友情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淡泊态度。
首联“沙际春风卷物华,意行聊复到君家”描绘了春风在沙滩边轻轻吹拂,万物因此展现出勃勃生机的景象。诗人漫步其中,不经意间便走到了友人的家。这里的“春风卷物华”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期待。而“意行聊复”则表现出诗人的随性与闲适,凸显出他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颔联“年年我是曾来客,处处梅皆旧识花”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诗人每年都会作为客人来访,而这里的梅花也似乎都与他相识,成为他旧时的朋友。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不仅使梅花具有了灵性,也凸显出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友人家园的熟悉与喜爱。
颈联“官减不妨诗事业,地寒犹办醉生涯”则表达了诗人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淡泊态度。尽管官职有所减少,但这并没有妨碍他继续追求诗歌事业。而生活的清贫也并没有让他感到沮丧,反而让他更加沉醉于诗酒之中。这种对生活的超然态度,体现了诗人的高尚品格和豁达胸怀。
尾联“城中马上那知此,尘满长裾席帽斜”则以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诗人与城中那些骑着马忙碌的人们之间的不同。那些人们忙于官场之事,无暇顾及自然与友情的美好。他们的长袍上满是尘土,席帽也歪斜着,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他们疲惫而忙碌的生活状态。而诗人则能够在这片宁静中品味生活的美好,感受自然与友情的温暖。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 首句“转”字生动描绘出冬去春来、和风吹拂之时,自然景物的变化。

B. “意行”写出了诗人一行信步来到陈侍御家游玩时随意、闲适的心情。

C. “年年”说明主客交往频繁;“处处”暗写主客皆有雅致,志趣相投。

D. “官减”“地寒”的游园背景,更显诗人怀才不遇、借酒浇愁的惨状。

【参考答案】D

错在“怀才不遇、借酒浇愁的惨状”。“官减不妨诗事业,地寒犹办醉生涯”则表达了诗人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淡泊态度。尽管官职有所减少,但这并没有妨碍他继续追求诗歌事业。而生活的清贫也并没有让他感到沮丧,反而让他更加沉醉于诗酒之中。这种对生活的超然态度,体现了诗人的高尚品格和豁达胸怀。

选项设误的六个角度:

1.形象意境分析不当(形象特点或景物氛围概括不当)

2.词句解说曲解原意(重要的字或词语的解释、诗句分析)

3.语言特点判断错误 (语言特色分析、语言风格判断)

4.情感主旨分析错误(思想情感、写作目的)

5.艺术手法张冠李戴(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典故)

6.基础知识运用错误(文体体裁、文化常识(背景)、题材、诗眼)

16.尾联中“尘满长裾席帽斜”描写了怎样的生活状态?这一联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6)

【解题思路】

①第一问三步走——判断身份、描述状态、说明原因(侧重对诗句内涵地理解)

②第二问两层次——以前的自己(同城中官员);现在的自己(同友人)

【参考答案】

1.尾联描写了“城中马上”之人,他们满身尘土官帽都已偏斜,为了个人的名利荣辱,四处奔波忙碌的一种生活状态(2分);【学生将诗句内容大致翻译正确,答出“奔忙”“风尘仆仆”等相近含义,都给分】

2.尾联将“马上”之人的生活状况与前三联中诗人与友人赏梅、饮酒、吟诗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城中官员(或者“以往的自己”)追名逐利、庸俗不堪生活的厌恶(2分);【学生答出“对官场的厌恶”“淡泊名利”等都给分】

3.对不以虚浮名利为念、保持自在天性的悠闲生活方式的喜爱和向往(2分)。【学生答出“对闲适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等都给分】

【学生作答示例】

2分:①'尘满长裾席帽斜'描述了诗人长裾布满灰尘,席子与礼帽斜布的杂乱生活状态。②这一联寄寓了作者不拘小节,不为繁烦礼节所制约的放荡不羁的态度。

4分:①满身尘土帽子斜,写出了终日为官务奔波劳累,杂事缠身的生存状态。②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自由闲适生活方式的喜爱。

6分:

①尾联描绘在城中骑马奔波的官员,衣袍沾灰席帽歪斜,指为官场繁杂之事劳碌的生活状态。

②寄寓了作者仕途不顺,不愿再在官场中浮沉、疲于奔命,表达对世俗的疏离和对闲适雅致生活的向往。

【存在问题】

1.部分同学读不懂诗歌,不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更不能准确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部分同学没有掌握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虽然做选择题时选出了不正确的一项,但并没有能够借住选择题帮助自己理解诗歌。

3.部分同学答题不规范。十六题设问清晰,分两个问题,生活状态和情感态度,很多考生没有明确分两个部分回答这两个问题。

17.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礼运》认为大同社会中人应该“                         ”,孟子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对这种思想的传承。

(2) 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               ”一句强调人才对国家的重要作用, “               ”一句提倡应当不拘一格任用人才。

(3)古代文人常用“白发”来写自己仕途的坎坷、功业的难成,如“                       ”就是较为典型的诗句。

【参考答案】

(1)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2)自古一贤能制难 谁与宽些尺度

(3)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