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如果太压抑,不妨读读李娟,会让你在低谷时,得到救赎

 妙子的宅家时光 2024-04-12 发布于河南

 

《额尔古纳河右岸》讲的是鄂温克族的民俗画卷,这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迟子建的代表作。在作家的笔下,一个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向我们走来,这里有驯鹿,还有叫作“希楞柱”的房子。

那房子高约一丈,直径一丈二,用若干根落叶松围城伞状,柱与柱之间,夏天用桦树皮盖好,冬天用麋鹿皮围好。

一路迁徙,一路搭房。

日月星河,三餐四季。生活惬意、洒脱、自在。

2012年,中国文坛闪烁着一个名字:李娟。她的散文《冬牧场》一经出版,便深受很多读者喜爱。不久,她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在她清澈的文字里,流淌着自然的清冽,她描绘的新疆风光和游牧文化,是那样的别开生面,这对于在鳞次栉比高楼里禁锢的人们,无疑是一片广阔而有趣的世界。

01

李娟,没有显赫的身份,一个寂寂无名的高中生,甚至中途就辍学了。但她用亲身经历写出的文字,就像一条汩汩的溪流,清新迷人,涌动着昂扬的生命力。

她生活在阿尔泰深山牧场,经营着一家杂货店,一间裁缝铺。她是一个汉族姑娘,但她与一群逐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一起生活。

来自游牧民族的风土人情,在她的作品中一一呈现,让充满猎奇心的读者沉醉其中,欲罢不能。

 

她是一位高产作家,短短几年,她出版的散文无以计数,其中,尤显《羊道三部曲》和《冬牧场》反响强烈。

《羊道三部曲》分别是《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与《冬牧场》构成一套完整的系列,总字数超过40万。

读李娟的文章,你能看到最明亮的色彩,她用平和悠长的笔调,记录了哈萨克牧民在戈壁草原春牧场、高山草原吾塞牧场、乌伦古河以南的冬牧场的生活场景。

原生态,是她的定位;牧羊人,是她的主角。

她的文章,跳跃着无限的生机,洋溢出浪漫的诗意。那些深情的语句,饱蘸着孤独、荒凉继而迸发出生命的悸动。

如果说额尔古那河右岸的鄂温克人常年扎营打猎,那新疆额尔齐斯河畔的哈萨克牧人就是转场四季。

他们赶着成群结队的羊群、还有牛马与骆驼,不断地迁徙。在自然中生存,遵循自然法则,优胜劣汰,生命周而复始,每一次伤痛,每一次唤醒,都是一种生命的重塑。

鄂温克人的“希愣住”是他们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深情的男女,在里面经常制造出激烈的风声,这让他们的生活充满浓郁的人情,于是,他们不断地抵御死亡,又孜孜不倦地繁衍后代。

不同的是,哈萨克人的房子叫“冬窝子”。牧民们找背风的洼陷地,挖一个一两米深的大坑,坑壁四周竟然都是用羊粪块砌成的。几根橼木,铺上干草,再压上羊粪渣。这样,一个冬窝子就搭建好了。

之所以用羊粪不用马粪,是因为羊粪干燥,在结块后,更加结实耐用。

冬牧场最不缺的就是雪,用麻袋收集好积雪,然后化开,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源。倘若没有雪,那就得去远山背雪。

即使住在羊粪搭建的“地窝子”里。女人们依旧要把日子过得富有“仪式感”,他们收拾屋子。拆洗被褥、绣花毡、把满满当当的家整理的妥妥帖帖。

这座“冬窝子”里,住着居麻和他的妻子以及女儿加玛。李娟和他们一起生活了一个漫长的冬天。

这活色生香的生活演绎成一隅独有的地域风貌,记录下来,便是令人心神激荡的醉人文学。

02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写道:人类只需要拥有食物、住所、衣物,即可满足生命最基本的要求。

现代人的欲望就像一座永远填不平的沟壑。此起彼伏的欲望,让很多人活得焦虑、甚而绝望。

李娟的文字,给了我们一片无疆无垠的蓝天。她说,天空涌起的云朵就像圆滚滚的汤圆,连空气都是清甜的味道。

整个冬天,她一边忙碌,一边孤独。

 

荒无人烟的旷野,仿佛时间都会停止,天寒地冻的天气,好像世界只剩一群牛羊。

如果没有眼里的诗意,生活就像一杯白水无望。但李娟不一样,她会一下午欣赏太阳慢慢西斜然后沉入地平线。所有的光影,与整个草原,呼应成一幅巨大的天幕,她便不由得飞舞狂欢。

四周没有人言语,只有风在嘶吼,越发感觉孤独。

如果没有心灵的伴奏,寂寞会无边无际的吞噬。但李娟一个人,也能把日子过得万马奔腾,那粗壮的树木,无边的牧场,随着日月星辰幻邈出袅娜的风情。这是她与自然的亲吻。

“大地最雄浑的力量不是地震,而是万物的生长”。

“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着食物,身上裹着衣服,在这里,不知道什么是遗憾”。

如果摒弃所有的欲望,人生岂不是一场自由的追逐?

李娟的孤独,让她脱胎换骨,由一个放牧的姑娘摇身一变,成为“鲁奖”的获得者。

这得感谢孤独。正是如此享受孤独,才用心捕捉到了专属于她的光彩。

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羊人的一年。牧羊人的一生,就是追着雪线北上,再被大雪驱逐南下,总是不停地出发,不停地告别。

人生来来回回,日子反反复复。你要想把日子过出花来,你的心灵,必是繁花盛开。

当我们的生活充斥着房贷、车贷、教育贷,每天匆匆急急,挤在密集的人流,很多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换一种活法。

《冬牧场》里只有羊粪、雪水、宰羊。围绕这“羊”,清理羊圈,寻找走失的羔羊。总有干不完的活,也总能在阔大的寂寞里寻到无尽的乐趣与尊严。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更没有人来人往。

偶尔有寻找骆驼的人路过,递上一杯茶,算不上拜访,但却一坐就是大半天。冬窝子的光线很暗,但这丝毫阻挡不了每一缕温暖与光亮。

每个人都不设防。

没有芥蒂,没有生疏,谈起话来,也没有不耐烦。

这就是哈萨克牧民的日常,赶牛、挤奶、准备食物、带着干粮出去放牧。

这就是草原牧歌,让我们体味安宁与慰藉。不断寻找生命的曙光。

03

比起《羊道》,《冬牧场》描绘的生活显然要更加艰辛。

书里这样描写极寒的天气,即便你就近烤火,说话哈出来的都是白气,连鼻孔的鼻毛都能冻住。

一本书,写了一个漫长的冬季。

里面不仅描写了牧民,还有牛、马、羊、骆驼、小猫、小狗。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在李娟的笔下,溢满了无限趣味。

除了趣味,她用幽默的笔触更多地传递了一种“冷气”。

 

寒冷是孤独的容器。寂寞催生了凄清的悲凉。

作者力透纸背,用表面渲染的“冷”折射出人性与生俱来的“暖”。

每个人都能给生活找到乐子。人与人相拥,扑面而来的温情,创造了生活里那一点点的欢快与安宁。

是啊,只要内心足够丰富,生活在羊粪堆里也会开心的手舞足蹈。

最鲜活的文字,往往来自那些小人物的世界。一个小卖部女孩,怀着对生命的感激,对生存的好奇,开始一个人面对整个山野草原,用一双慧眼,寻到了一片生命的沼泽地。

游牧民族,随着时代的进步,渐渐成为消失的部落。人们唏嘘这种苦闷单调原始的日常,但又向往他们闲逸自在,空阔辽远的生活。

如果放弃漂泊,囚禁与都市,那游牧文明终将绝迹,事实上,李娟笔下的游牧人已经是最后的一茬了。

这种文明越来越稀缺,所以人们倍感留恋。

不可复制的生活啊,却让很多人心之向往。

这也就是《额尔古南河右岸》与《冬牧场》备受人们青睐的原因。

鄂温克族的驯鹿在额尔古纳河的怀抱里迁徙,哈萨克族的牛羊在天山草原的恩泽中徜徉。

大自然的生灵,需要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有一种生活,叫捕猎,叫游牧。

人民文学奖给李娟颁奖词这样写道:“她记住的,恰恰是被人们所遗忘的一切——那些被现代文明分分秒秒侵蚀的,某种古老而民间的传统。”

戈壁那里,羊道那里,亘古不变的季节更迭,那些转场的牧民、牛羊、那是文明的一抹图腾。

END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红楼梦》:探春这结实的一巴掌,彻底把张狂小人打回了原形

《红楼梦》: 被众人嫌弃的赵姨娘,一生都撕不掉卑贱的标签

《红楼梦》:林黛玉缘何不快乐?因为她太容易看透人性的虚假

《红楼梦》:贾母生在斗鸡眼的环境里,为何没活成“鱼眼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