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用三七

 图书 馆员 2024-04-13 发布于内蒙古

我用三七

作者 朱曾柏
三七,入走血分,不寒不燥,是一味止血、止痛、消肿、化癥的良药,对许多出血病症或因血脉瘀阻而引起的诸多肿、痛病症(包括剧痛),以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运用得当,剂型适宜,都可取得明显效果。
有资料记载:三七、人参功效相似,均有调节免疫作用,能使过低或过高的免疫反应恢复正常。同时,三七有抗氧化和延缓衰老的功效,这些都与三七为五加科植物和擅长止血生新、止血而不留瘀、“止血兼补”之独特功效有关。
三七可以配制成多种剂型使用,这又是三七的一大特点。如可以水煎服,可以碾末(极细末)吞服,可以制成蜜丸服,可以配制多种(因病势、病位而定)外用剂使用,并有胶囊、针剂和喷雾剂等广泛运用,效果明显。
笔者认为,三七的临床应用,应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升华、创新,以广其用,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1、治疗血证
1.1 治吐血
先将三七碾极细末,过100目筛。用时,让病人取半卧位,每次吞服3-5g,一天服3-4次或5-6次。体质强壮者,每次可服至6-8g,以米膏油缓缓送服为宜。米膏油是以大米或小米煮成粥,粥上面集淀之浓稠米汤,即民间常说的米膏油。也可以用藕汁(即莲藕切碎,加米汤捣汁)送服。跌打损伤致吐血者,古有以黄酒送服之说,此说不妥,不要轻易使用。身体虚弱之女性患者,需加阿胶烊化,兑服。出血过多而出现语言、呼吸微弱,面色、舌质淡白者,加人参浓煎,与米膏油一并缓缓送服。服时药液温热,效果较好
救治吐血,特别是出血量多(不论哪种因素造成的吐血)者,在服用三七粉止血的同时,还可以强磁铁敷于两涌泉穴,上病下取,内外同治,用之极效。吐血病人服药时和服药后,一定要安静养息,神静则血静,对探视者要婉言拒绝,以保证安静的环境。
对于女性患者,血止后,三七粉、阿胶仍不能停用,要继续服用数天或数十天,药量和服药次数可酌减。血止后病人会出现饥饿感,此时可以浓米汤、米膏油解饥,不要急于进食硬性和油腻食物。吐血症服三七,药液的冷、热,非常重要:年轻体壮者,药宜凉服;体弱气虚者,药宜热服。
1.2 治胃出血
本病出血量不大,出血缓慢,消化道溃疡出血多属此症。
治疗时,用三七粉、乌贼骨(除净壳皮)、蒲公英(量大)、甘草。先得三七、乌贼骨,碾极细粉,过100目筛,再取蒲公英、甘草煮送服三七、乌贼骨粉各10g,食后服。也可以藕粉糊送服,还可与最后吞食之饭菜、食物,同时服下
方中乌贼骨性温,有收敛止血之特点。有人给乌贼骨加一个特定名字,称之为“制酸药”。乌贼骨治消化道出血上世纪50年代曾有多次报道,但就止血而言,与三七配伍,效果更好。
蒲公英的功用主要是解毒和散结。现在市面上以蒲公英为主的各种制剂,用之得当,效果明显。本品虽曰苦、寒,但性味平和,且可药、食二用,药价低廉,是一味解毒、散结佳品,胃出血、消化道溃疡应解毒,所以本症止血要配伍蒲公英解毒散结、止血疗疮。本品药力平和,单用或与三七配伍可治疗多种热毒、火毒病症。
民间流传着许多单用蒲公英治疗疑难病的经验方和偏方,如重用蒲公英治乳腺病,甚至乳腺癌、淋巴肉瘤、乙肝等,运用得法,用药量大,确可起到控制、缓解病症恶化的效果。
1.3 治咳血
用三七(极细粉)2g,鲜茅根300g,百合60g。后二味煮成浓汁,倒出药渣,每次用约50mL送服三七粉4-5g。再用红枣100g煮成浓汁,喝下三七粉后紧接着喝红枣汤,每次约30-40mL。
方中茅根一定要新鲜的(不少菜市场能买到),干茅根无效。如没有鲜茅根,宁缺勿滥,可用鲜豆浆浓汁送服若血色鲜红,咳血量多,血脱及气,遂成危候者,应速止血。先喝大黄煎水2-3口,每次约20mL(大黄以西锦纹者为佳,灰暗、发黑、发霉者不能用)。
大黄水制法:大黄50g,沸水冲洗1-3min,再加沸水约300mL浸泡约30min,除掉大黄,加上等蜂蜜约50g,即成。此时患者服药应一杯是送服三七药,一杯是大黄水。
外敷用三七粉100g,大黄粉60g,再取上等蜂蜜和山西陈醋适量搅成糊状,以多层纱布包裹成约三寸宽、五寸长的药条,贴敷于患者背部肺俞、胃俞、心俞穴,每次外敷2-3小时即可。药条取下后放于消毒杯中,可反复用2-3次。也可以强磁铁贴敷于两足涌泉穴处,本法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咳血症。
2、治疗癌症、防治肝纤维化
2.1 治肺癌
肺癌咳血亦可以上法治疗。值得重视的是:肺癌咳血不止,病人见血恐惧,极易加重病情,使化疗、放疗难以进行。若能尽快止血,则可使患者心情愉悦,增强求生信心,症状便可以逐步得到缓解。中医讲以情胜情,广其义而用之于临床,很有效验。
现在医学模式的转变,之所以为国内外、中西医及各领域中有志之士所接受,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重视人的思维活动和社会环境的有机结合。《素问·举痛论》中说:“善言天者,必验之于人。”这种科学的见解,运用于临床实践,仅仅是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对古典医藉中许多好的论述,好的理论,不仅要重视它的原创意义,还要特别有创新思维。
中医中药治癌有增效减毒的作用,这种说法和理念,是从大量实践中得出来的,但还没有将药物控制症状与以情胜情,调整机体吞吐功能联系起来。实践中应进一步深入研究,要将以情胜情这一治则细化到具体的病症中去。
笔者治晚期肺癌患者,常在辨证施治、个体化立法遣药中突出运用以情胜情这一治则,对控制症状恶化、改善生活质量,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2 治肝纤维化
我国乙肝发病率高,根治不易。乙肝久延不愈,其中不少患者可形成肝纤维化。轻度肝纤维化不迅速阻断,任其继续发展,病情是很严重的。笔者从临床治疗肝纤维化的体会和实际疗效看,如能以平和之剂外敷(包括外搽)、内服,可尽早控制肝纤维化(包括血吸虫性肝纤维化),阻止病势发展,达到逆转的效果。
内服用三七研极细粉,另取当归尾、黄芪、浙贝母、甘草煮水,送服三七粉,每次4-5g,每天2-4次,至少服半年左右。
外搽用三七粉(量多)、大黄、莪术。先把大黄、莪术放于80%酒精中浸泡7-8天,去掉莪术、大黄,再加适量蜂蜜,搅成稀糊状。用时将三七粉倒于莪黄膏中,摊在多层纱布上,外敷于患处,每次外敷时间,不超过6小时,外出行动时敷药更好。外用膏取下后,放在消毒器皿中,盖好,可反复使用2-3次。
治疗肝纤维化,鳖甲虽是一味好药,但笔者一般不用,常用三七易鳖甲。其原因有二:一是体质不特别虚弱的患者,每天至少要服80g,剂量太大,宜戕伤胃气。中医治病,特别是治慢性疾患,顾护胃气非常重要。二是现在市售之鳖甲,多为人工养殖,其化癥破积之药力远不如野生鳖甲。
防治肝纤维化,中医应从瘀、痰、毒三方面组方遣药。三七化瘀生新为主药固然是重要的,但不能忘了痰和毒。中医论痰,是五脏六腑俱有,全身内外皆到,瘀血、败血中必然留伏痰浊;而瘀之既久,必然化毒。
中医对毒的认识,除了讲误食某些食物中毒、大气污染之毒外,某层次是多维性的,不如西医单指病毒。以三七为主药,配伍浙贝母、莪术瘀痰毒并治肝纤维化,效果明显。防治慢性乙肝纤维化如此,其他因素引起的肝纤维化,也可参照本法使用。
痰瘀毒者三法合用,是笔者几十年来治疗某些难治病症、疑难怪症和危急重症的治则之一。
3、治疗冠心病
冠心病为本虚标实证。三七是五加科植物,有与人参类似的皂苷成份,有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抗凝血等药理作用。笔者用药,一向都以药物的性(气)味功能、归经以及君臣佐使组方为准则,但三七防治冠心病却考虑了上述三七的药理作用。《本草新编》记载三七“止血兼补”之说,堪称经验之谈。
治疗冠心病内服用三七粉、黄芪、丹参(少)、甘草。后三味煎水,送服三七粉6g,每天2-3次。
外敷用三七粉5分,冰片1分,共为细末,布包,做成药饼热敷于心前区。每次敷药时间约2-3h,每天2-3次,夜间敷一次更好。寒则凝热则行,中药的寒热温凉理论,不仅指药物的性(气)味功能,也包括外用。
目前复方丹参片,丹参滴丸等以丹参为主的制剂,已广泛地用于防治冠心病,但笔者认为治疗冠心病本方比丹参制剂要好。方中黄芪补而不滞,是补气药中之上品,并有开痹功效,补气以助血行,血活而阳通,对防治本虚标实之冠心病是可取的。《素问·六节藏象论》记载:“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就是讲强大、隆盛之心阳,是心主血脉的物质基础,用黄芪防治冠心病其理即如此。就是气阴亏损的病症,可用黄芪。

2009年5月,防治成人心衰中美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强调,心衰作为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早期干预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对减少心衰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及降低医疗成本具有积极意义。这些学术见解,对三七防治冠心病,中为西用,有借鉴意义。三七止血又抗凝,止血而不留瘀,三七的活血通络效应有双向调节作用。可见依据中药的性(气)味功能,在反复临床实践中,拓展其适应范围,在原有药用效应基础上,创新发展,以广其用,是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本文摘自《湖北中医杂志》

愈溃散治胃病

□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方药组成:三七100克,白及100克,浙贝100克,乌贼骨100克,煅瓦楞100克,蒲公英150克,延胡索100克,徐长卿100克,甘松30克,甘草50克。共研细末,每日饭前服3克,每日3次,一般服2~3个月。本方为贵州名医石恩骏所撰,系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类疾病之专用方。

慢性胃炎、胃溃疡类疾病,属中医之“胃脘痛”或“胃痛”等范畴,其发病机制与肝、脾、胃有关,多由肝郁气滞,失于条达,横逆犯胃;或郁久化热伤阴;或气滞既久,导致血瘀;或饮食失节,或劳倦伤脾,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致。然久病不愈,损伤脾阳,则寒自内生,则成虚寒之证。故石恩骏强调,对慢性胃炎及胃溃疡等疾病,不能照搬愈溃散,如脾胃阴虚型则宜减去乌贼骨、瓦楞子,酌加白芍、乌梅、生山楂等增酸药,冀与甘草合用以酸甘化阴焉。酸甘化阴法在仲景《伤寒论》中早有记载,芍药甘草汤即是主治腹痛、挛急等证之良剂。白芍苦酸,甘草甘平,两药相合,酸甘化阴。《注解伤寒论》云:“酸以收之,甘以缓之,酸甘相合,用补阴血”。脾胃虚寒型又宜减去蒲公英,酌加黄芪、良姜等健脾温胃为治,不可不辨。

方中三七,甘温微苦,止血而不留瘀,且能抗炎止痛,一药多用;白及苦甘涩而微寒,质极黏腻,性极收涩,长于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护膜;《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浙贝能清热消肿,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最为合拍,正如《本草正义》所载:“消肿退热,殊有捷效”。此外,浙贝既能制酸,又能增酸,有双向调节作用,对慢性胃炎及胃溃疡,无论胃酸过多或过少者,均可配伍选用;乌贼骨、煅瓦楞止血制酸,其中乌贼骨一药,古称乌鲗骨,《本草纲目》云:“乌鲗骨,厥阴血分药也……厥阴属肝,肝主血,故诸血病皆治之”,《现代实用中药》则直言其为“制酸药”,概而言之,其有止血制酸之功。瓦楞子咸平,煅用有制酸止痛之力,如《山东中草药手册》载:“制酸止痛,治溃疡病”;蒲公英味甘苦、性寒,有良好的抗炎效果,但石氏则认为其对消化系统炎症作用最佳。此外,本品尚有止痛之功,如清代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载其“炙脆存性,火酒送服,疗胃脘痛”,即可佐证。石恩骏有时单以本品30~50克,水煎服,连用两周,即可取得良好的抗炎止痛效果。尤其在小儿小肠有热而致便秘时,百药无效,石氏则取其大剂既能清热,又能缓泻之双重作用,配少许甘草(一般为蒲公英100克、生甘草3克),浓煎频服,便秘立除,可谓巧思。延胡索、徐长卿辛温,均以活血行气止痛为其特长,其中延胡索一药,其含有的延胡索素,有镇痛、镇静、镇吐、催眠等多重作用;甘松一味,最宜注意,其味甘微辛、性温,为脾胃病之要药,乃行气止痛,开郁醒脾之佳品。该品温而不热,甘而不壅,香而不燥,微辛能通,故兼温中理气之长,且因其芳香之气,大可醒脾,正如《本草纲目》所云:“甘松芳香,能开脾郁,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甘草一味,近代研究证明其流浸膏能抑制组织胺所引起的胃酸分泌作用,对慢性胃炎及胃溃疡有效。诸药合用,即成抗炎护膜、制酸止痛及止血之良剂。

舒胃汤治疗胃炎胃溃疡

由于脾居中焦,为升降之枢纽,故脾与其他脏腑互有联系。脾脏在病理状态下,可影响到整体。胃不仅是水谷之海,也是气血之海(《灵枢·玉版》),两者相辅相成。《素问·气血形志篇》指出阳明常多气多血,此阳明既指经脉,亦包括胃腑。在生理上胃腑多气多血,故在病理状态下,气病多而血病亦多。脾胃以通降为顺,胃气和则能食而化,气血以生,寝寐得安。降与和具有同义,降则和,不降则病。

医案1.
陈晓雨,女,17岁,学生。
上课中突然胃痛,老师帮送我处就诊,诊之,面色白,体倦肢冷,腹肌强直,呕吐残食,频频嗳气,痛处喜温,舌淡苔白,脉濡细,平时贪食生冷、不规则饮食,诊断:中虚胃寒型胃炎。
处方:青陈皮各15g、鸡内金10g、焦白术15g、高良姜15g、肉蔻10g、砂仁6g、甘松10g、木香10g、蒲公英15g、五灵脂10g、淡干姜6g、川桂枝10g、白芍12g、甘草6g、大枣4枚、饴糖一勺冲入。
附:三七40g、元胡20g、沉香20g(研末冲服)
服三剂后胃痛剂止,余症亦减,但余病仍在,仍需注意饮食,原方出入,再进三剂,以冀巩固。
(按)暴病多实,久病多虚。本例,胃痛为饮食不节所至,痛处喜按,得温痛减,舌淡,脉细紧,均属中焦虚寒之症,宗(急者缓之以甘)(虚者补之以温)桂枝合饴糖,甘温想得,温中补虚,甘草配芍药,甘酸和胃缓急,更有姜、枣和脾,陈皮、肉蔻、砂仁、甘松、温中化湿助运,元胡、五灵脂、行气止痛,白术、鸡内金、健脾除湿,治疗以通为补,温中散寒,配伍得当,药后胃痛即除。
医案2;
董超民,男,68岁,退休老师。
因常年与老伴不和,退休后帮女儿在浴池烧锅炉,室地潮湿,工作量大,经常从中午到晚上十点午晚餐并吃,饮食不均,因胃痛发作进市医院检查为胃溃疡,后转我处诊治,诊之病人胃部疼痛,面色萎黄,心下及两胁痞满,大便见黑色,苔白腻,脉弦涩,诊为寒湿交阻型胃溃疡。
治拟疏肝健脾,温化寒湿,益气养营。
处方;黄芪20g茯苓15g麦冬10g香附10g木香10g肉寇10g砂仁6g,山药20g扁豆15g白芨12g五灵脂10g甘松6g川梀子10g蒲公英15g乌贼骨15g瓦楞子30g青陈皮各15g
附;三七50g元胡30g乌贼骨30g研未冲服。
(按)本例胃痛起于长年饮食不慎,加之劳累,又受潮湿寒邪,寒疑中州,情志又抑郁,肝失条达,引起胃痛,本病胃胀攻窜,舌苔白腻,脉弦涩。系肝脾不和,寒湿中阻。
所以拟方以疏肝健脾和胃,温化寒湿,益气养营。用肉寇,砂仁,青陈皮,甘松温化助运,茯苓,山药,扁豆,白术,健脾利湿,黄茋,麦冬,益气养营,木香,香附,五灵脂行气止痛。白芨粘着而护胃生肌,蒲公英清热除毒,川梀子泻肝理气止痛,乌贼骨,瓦楞子制酸护胃。三七,元胡活血止痛扩胃膜小管以再生胃壁。诸药并用,消补兼施,健脾助运,化湿宽中,药后即见效果,仍守前法巩固,经治不及月余,来告知胃疼己止,饮食如常,面色红润,嘱以后生活注意饮食,调节情志,少近生冷寒湿,此病告愈。
十全大补丸治疗类风湿

最近我的一位远方亲戚来我家里做客,这位亲戚男性,36岁,因为很久没有见面,在我家里小住了两日,第二天早晨吃早饭的时候,我发现他伸出来的手红通通的,好像有些肿大,手握筷子夹菜加不上来,我问他手怎么了,他说没事,说早晨经常手指疼痛,过一会儿就好。经过仔细询问,他已经有几个月的疲倦乏力、体重减轻、胃口不佳、经常发烧,随后发生手部关节疼痛,特别是早晨,手指僵硬、关节肿大、疼痛加剧。开始时只有一、二个关节疼,经常是游走性,有时候这个手指疼,有时候那个手指疼,适度活动后僵硬现象就减轻。他的父亲(当然也是我的亲戚),年轻时候和他一样手指疼痛,现在病变关节已经变成僵硬而畸形,膝、肘、手指、腕部都固定在屈曲位置,已经变成畸形,日常生活都需要别人,极度痛苦。

   我经过观察判断,这是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本病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疑难病之一,过去医生单纯依靠西药或者某一种疗法,对控制病情发展,效果并不明显,而且花钱很多,不良反应也多,应考虑简单易行的办法。可以说,类风湿性关节炎集中体现了中医病机三条“气血不足、寒湿滞重、经络不通”。该如何给他治疗呢?我去药店给他买来了几盒“十全大补丸”,很便宜,没花多少钱,嘱咐他按照说明书服用,并告诉他每天晚上要烫脚,平时多喝生姜白开水,不要喝茶了,另外尽量避免受寒。回去没多久,他给我打电话来,说按照我的方法做了以后,手指几乎没有再发生疼痛,人也有了精神,说了很多感谢的话。

   讨论一下类风湿性关节炎,先说说古代,古代医生从发病部位及证候表现和病因病机分析,以辨证论治为指导,在不同的阶段,选择有针对性的中药处方。这种诊治方法辨证难度大,一般医生很难掌握,至少我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常用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白虎汤合宣痹汤;桂枝芍药知母汤;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右归丸合独活寄生汤;薏苡仁汤;四妙散加味治疗;蠲痹汤加味治疗。

   现在常用中成药:活络丹、风湿骨痛丹、风湿痹痛胶囊、昆明山海棠、正清风痛宁、火把花根片、木瓜丸、寒热痹冲剂、雷公藤多苷片。

   现在西医治疗方法:肌注甲氨蝶呤,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芬必得、萘普生、消炎痛、氟灭酸、扶他林、保泰松等。西药的疗效经常是一过性的,并不能彻底治愈,而且任何一种西药的副作用都是非常大的,以甲氨蝶呤为例,副作用如下:

   1 胃肠道反应,主要为口腔炎、口唇溃疡、咽炎、恶心、呕吐、胃炎及腹泻。
   2 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下降,对血小板亦有一定影响,严重时可出现全血下降、皮肤或内脏出血。
   3 大量1次应用可致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或药物性肝炎,小量持久应用可致肝硬变。
   4 肾脏损害,常见于高剂量时,出现血尿、蛋白尿、尿少、氮质血症、尿毒症等。
   5 还有脱发、皮炎、色素沉着及药物性肺炎等,鞘内或头颈部动脉注射剂量过大时,可出现头痛、背痛、呕吐、发热及抽搐等症状。
   6 妊娠早期使用可致畸胎,少数病人有月经延迟及生殖功能减退。

   类风湿患者要注意保暖,多晒太阳,多参加户外活动。尤其是对有类风湿的老人,多晒太阳可以增强人体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促进肠道钙、磷的吸收,有利于促进骨骼正常钙化。要注意饮食调理,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和钙。

   现代的研究也表明:精神压力所引起的情绪反应也能导致类风湿疾病。一般认为,慢性精神压力,常常引起内分泌失调,还能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易引起各种疾病。任何类型的生活变化,如婚姻变更、丧偶、亲友去世、职位的升降等,都可造成人们对某些器质性疾病呈易感状态。在精神压力和疾病之间,存在着一条明显的纽带。据一份资料报告,有人研究了50个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他们把每个人的生活情况和疾病经过绘制成一张图表,结果发现有三分之二的病人是在生活受到刺激之后患上这种疾病的。所以说,我们要注意调节生活,避免压力过大,保持精神、情绪放松,可以有效防止类风湿疾病的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