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往意识中的迷惘 没有交往,“我"在哪里?“我”的价值显示,“我”的情感滋剂,甚至"我”的生存需求,都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实现。于是,人们追求社会交往,于是亚理斯多德的话成了至理名言: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碧便是神笑。好兽自然不散当,排笑又没有,社会交往,与人类共存。与人生俱来, 现代人似乎更看重社会安往。把它当作现代文明的一种标为。然而,意识是越来越清醒,感觉短来越迷倒,女往几成一种学问。 现代人究竟是在扩展社会支往还是在回避这种交往。现在,似乎只有旧脑筋的爷爷奶奶们还在对那种老式住宅中邻居们饭后茶余的图聚闲聊,随便串门流露着恋恋不舍,面自信有现代交往意识的青年人谁不翘首粉望着独门独户的小套间。于是,在一幢幢闪耀着现代色彩的大楼内,竟然是一个个“无事不相往来”的小天地。本来是远亲也不如的近邻,如今已如同路人一般。 我还迷惘,现代人究竟是在强化这种社会交往还是在割断这种交往。一个本来是随时都会叩开我的家门来随便扯上一阵的朋友,好久不来了。突然收到一封信,说是很想聚聚,约个时间,后面一句话是:如没时间则作罢。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客气。顿然间,我感觉到了,这就是当今最时髦的种种社交指南中所指示我们的现代意识,千万不要做不速之客,拜访朋友要事先预约,且要准时,不得提早或迟到……云云,更有引用鲁迅先生那“无端的浪费别人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之名言,告诫人们不要*无事而登三宝殿”,于是,朋友之间的交往变得战战兢兢起来。既不知何时有访友之兴,当然不能预约,也就不能随兴而至。即或兴之所起,不能自已,亦要寻一借口,以防有“谋财害命”之嫌。 或许我太注重小节,看不到那如雨后春笋般的沙龙,联谊会……不,我看到了,然而,我更加迷惘。 为什么现代人越跻身于社会交往之中,越感到知心难觅,越感到情感的压抑,越对这种交往充满了不信任感。对于一个结交甚广的人,社会最欣赏,最羡慕的是他的路子真粗。即使是一种闲谈,人们也要赋予它最时髦的经济意义:信息获取。呜乎,当我们已经习惯地把社交称为应酬时,那眉开眼笑的背后,不过是冰冷冷的目的。情感何在?现代意识强化着社会交往,但其中又有多少心与心的撞击,情与情的倾达。五颜六色的杯盏交错,造就着的竟是一个个精神孤独者。 可悲啊,现代交往意识伴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却又由于物质文明的欠缺而被物质所左右。那直接的,精赤裸裸的经济、功利、实用意识冷漠地扼断了社会交往中一根又一根情感神经。终于,现代交往不再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精神文明,而成为物质的奴仆,附庸,一种攫取物质的手段。那社会交往的强化实际上只是经济意识的强化。没有功利,决不来往,如有功利,则一往无前。于是,现代社会交往变得畸形了,于是,人们越是热衷于交往,越是憎恨、厌恶这种交往--关系。 一个设计、施工能力均属上乘的装潢公司竟让一个低劣的承包队抢了生意;一个名优产品竟败给了假冒货;甚至在神圣的学术职称评定上,一个该是教授的没有成为教授、一个不该成为研究员的却成了研究员。交往--关系,竟有如此的魔力,于是人们集爱与恨于其一身,真正的迷惘了。 现代交往毫不掩饰它的实用意识、功利意识,它强化着外部世界的交往,却又使人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孤独,不可沟通。商品社会,社会交往不能不带有实用的、功利的意义,然而,交往的天平倾斜了。 人们不应该重新寻找一下那失落的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