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丞相与宰相,一字之差,天壤之别,要分清哦!

 杞乡青年 2024-04-13 发布于宁夏

在封建制度下,最高的行政长官是皇帝吗?答案是否定的,应该是宰相。

这一官职的职责是辅佐君王、掌管国事,具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威。

不过,经常有人把宰相和丞相画等号,这两者是怎样的关系,能不能混为一谈呢?

事实上,二者虽然仅一字之差,但是他们的性质却天差地别。

“丞相”是一种官职,“宰相”是一种称谓。

图片

“丞相”和“宰相”的联系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群雄割据的历史,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秦统一后,在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组织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在中央确立丞相制度。

《汉书·百官公卿表》就明确说:“相国、丞相,皆秦官。”

丞相的职责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而据学者考证,丞相作为正式的官名,是从秦国开始,并确立于秦朝。

而“宰相”之称,又见于何时?

从文献记载来看,“宰”和“相”分别见于殷商及春秋,曾作为官职名出现,连称则从战国开始。

上古的君主,常用仆隶等卑贱者为近臣,“宰”是分掌膳食等事务的宫廷官吏,其地位因和君主亲近而日渐重要。

换言之,“宰”最初是协助君主管理日常事务的。

而“相”本义是“察视,引申出“扶助”、“辅助”之意。

因此,“宰”与“相”连用而称“宰相”,指的是那些辅助君主处理国事的重要官员。

图片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效仿秦制,也在中央设置丞相。

尽管西汉实行丞相制,但时人已将“宰相”和“丞相”并称。

比如,汉文帝时,陈平任丞相。有一次,汉文帝问陈平主管何事,陈平回答:

“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可见,在汉代时,“宰相”已成为“丞相”一职的代称。

图片

自西汉到明朝,我国的各个朝代都不断对秦朝开创的“丞相制”进行改进和完善。

众所周知,丞相在历代中央的位置均十分重要,其“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成为皇帝身边不可或缺的重要助手,但也因位高权重成为皇帝竭力防范的对象。

历代皇帝为了控制或者削弱丞相的权力,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如汉武帝就通过设中书令分割丞相职权,隋唐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等等。

同时,很多皇帝曾将“丞相”易名,如汉哀帝曾将“丞相”更名为“大司徒”,这直接导致后世难以厘清“丞相”之职在历代中的正式官名,正如《新唐书》所言,丞相一职,“自汉以来,位号不同”。

因此,历朝文献大多用“宰相”来代称当时的正式官名,致使“丞相”的正式官称反而被掩盖。

图片

丞相制废除,宰相名仍存

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承元代体制,在中央设立丞相。

但朱元璋觉得丞相权力太大,影响皇权,因此,他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丞相胡惟庸谋反为由,裁撤丞相,“历代所谓宰相之官,由此遂废不设”。

朱元璋废相以后,设殿阁大学士,但是“仅备顾问,并不与知国政”。

综上,自秦朝至明朝,历代中央都曾实行一项重要的文官制度——丞相制,除了辽代以外,“宰相”一直都是对担任“丞相”职务官员的代称。

秦以后的各个朝代,基本都在继承原有丞相制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丞相的权力从整体来看变得分散并趋于弱化,直至明太祖彻底废除这一制度。

丞相制虽被废除,但“宰相”之名仍然被后世沿用,到清朝时仍有人称军机大臣为“宰相”,由此也可见“宰相”的说法流传之广。

一首唐诗,黑了刘邦一千年

争议千年的名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乌”,到底是不是乌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