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山古塔”又称“谢道山塔”,位于海城道山(又称谢道山),就在海丰县城南郊(现属附城镇管辖),即海城前往汕尾方向海丽大道右侧。清乾隆十四年《海丰县志》载:“谢道山。邑南十里,双峰并峙,四面绕河,直通于海。上有宝塔,邑之丁方也”。
道山古塔是典型的风水塔,既是镇江塔,又是文星塔。
自古以来,塔有三种类型:一为佛塔(又称浮屠);二为风水塔;三为特殊标志塔(字库塔和其他塔)。
古塔是起源于古代印度的一种建筑形式,原本是埋葬、供养佛祖释迦牟尼舍利子的纪念性建筑,其梵语英译名为Stupa,传入中国后有了窣堵坡(波)、窣屠婆、塔婆等常见汉语音译名,亦有浮屠、浮图等转译名。由此定义和名称可见,塔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故佛塔一直是古塔的主要组成。
广义的风水塔,凡是具有风水意义的塔都包含其中。风水塔可以说是佛塔中国化的产物,它的兴起与宋代以来佛教的世俗化发展和明代开始盛行的风水学说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风水塔的大量兴建主要也是在明清时期,而且从全国来看,南方多于北方。早期的风水塔,其形制主要还是脱胎于佛塔,但在明清时期,风水塔逐渐与佛塔渐行渐远,成为了两个不同的系统。过去,中外建筑学家对中国古塔关注,主要也是关注佛塔,或者笼而统之中国古塔,对其中的风水塔关注不多,20世纪50年代曾做过梁思成先生助手的张驭寰算是研究中国风水塔的第一人,他的《中国风水塔》对风水塔的历史沿革、建筑结构、建筑材料、艺术装饰进行了研究和论述,同时也对全国各地重要的风水塔进行过介绍。
风水塔的功用包括镇山、镇水、镇邪、装点河山、教化百姓、弥补风水缺陷等,因为关乎一方文脉或百姓平安,选址都非常讲究,一般修在水口、山巅等,远远即为人所见。
风水塔一般分为三大类:第一类称为一般风水塔,主要为弥补风水缺陷,有镇山、镇水、镇妖、避凶、锁水、聚财等说法。第二类为文星塔(又称文峰塔、文风塔、文笔塔、文昌塔等),专为弥补一域文峰低矮的缺陷,启发文运而修建,多选址山顶或山腰,一般为官方倡建。第三类就是同时具有上面两种塔的功能,除了启发文运也可以镇山、镇江、降妖。“道山古塔”就是属于这一类。
文星塔既是风水塔的一种,又是“赋愿塔”,即赋予一种愿望、一种寄托。这种愿望、这种寄托,就是希望当地学子好学上进,发奋读书,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毫无疑问,文星塔的建设与风水理论有关。在省、府、州、县等地,建设高塔被认为可以帮助文人考取功名,这种做法在明代天启年间已经被纳入封建统治者的城市建设规划中。
一、道山古塔的兴建的文风不如以前,为此他倡建文星塔,希望勉励学子继承先贤发愤读书、报效国家。后因明末兵乱、经济萧条而停止。至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为振兴海丰人文及镇压西溪水患,海丰知县姚德基在县城士绅的支持下,重新启动筑造道山塔之举,在县城“丁”之方位建一座高25米风水塔,以增益道山的高度,与大云岭、赤山塔从东、北、南三面围绕县城,形成三足鼎立,相互照应的地理格局。
道山古塔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空心塔,石与灰沙结构。原高25米,底层直径10米,内腹径3.2米。往上逐层缩小。底层用花岗岩石块(30×30×200厘米)砌筑,第二层以上均用灰沙夯筑。塔中空心,每层均用木板平铺,人可沿木梯盘旋登上塔顶。(木板后来被侵华日军拆毁),顶部塔刹装置“一生铁葫芦”和一把铁剑,后为雷电击毁。
“道山古塔”共有七层,每一层都赋予了丰富而富有个性的思想内涵。第一层名曰“文风”,反映当时海丰百姓读书的良好风气!第二层名曰“文教”,反映海丰历代崇文重教的情况;第三层名曰“文华”,展示海丰先贤的华美诗文;第四层名曰“文哲”,展示海丰先贤的思想;第五层名曰“文魁”,反映的是自古以来的科举成绩;第六层名曰“文节”,展示了民族英雄文天祥等事迹,第七层名曰“文昌”,综合展示海丰文化的深厚内涵……
二、道山古塔的风水效应
文星塔,也被称为文峰塔,其名字的由来与文曲星有关。文曲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象征着文才和学业成就。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文曲星下凡投胎到某家,意味着那家的孩子将会在高中状元、榜眼、探花(有的人认为,中了进士就算是文曲星下凡了)。
文星塔的设计和建设还与风水理论紧密相关。明代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宅经》中记载,为了提升文人考取功名的机会,建议在甲、巽、丙、丁四字所代表的方位上立文笔峰或修建高塔。这种做法体现了科举制度与风水理论在明代天启年间的融合,也说明了文星塔(文峰塔)的修建是基于成熟的科举制度和系统的风水理论。
综上所述,文星塔的由来不仅关联着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文曲星,也反映了科举制度下人们对功名的追求以及风水理论在实际建筑规划中的应用。
谢道山塔和南门湖并称那个时期两大亮点的风水工程,分别是以壬山丙向兼子午分金坐向之古海丰县衙门(即今海丰彭湃医院位置)为极点向两端放射出去的丁山位和丙水位而建,三个点形成风水三角形的奇特效应。
据考证,建塔之后丰城果然出现史无前例的科甲联登之景象,清乾隆版《海丰县志》载:“'丁峰起,魁元出’,建塔后科甲联登,其应盖不爽云。”果然,至清康熙三十八年,洪辰绂兄弟及陈天铨、彭炽等参加省考获得举人功名,其中洪辰孚省考获解元,进京赴会试进士及第金榜题名。即便到了近代,海丰也是名人辈出,不胜枚举!足见中国传统古文化风水学之精妙绝伦!
竣工后,成为海丰县城南的一道壮丽景观。清同治版《海丰县志》云:“迄今湖水渊涵,塔山耸翠,洵邑大观。”
三、道山古塔屡遭毁坏
道山古塔民国后期屡遭摧残:
先是人祸——抗日时期日本侵略军拆毁了塔内木板。
后是天灾——自民国以来遭到多次的雷击,尤其是1997年6月,暴雨骤临,霹雳震动天地,宝塔遭受第四次最为严重的雷击,塔身又被巨雷炸掉三层,现仅存两层半。
因年代久远,饱历风霜,“谢道山宝塔”现仅余三层,宝塔入口处已经坍塌。出于安全考虑,现已禁止游人进入塔内。
四、抓紧重修道山古塔
曾几何时,“道山古塔”作为海丰地区的一个标志性建筑,高高耸立于丽江环绕之谢道山上,更是每一位离乡背井的海丰游子们心中之灯塔,至今的现状也无不成为海丰人民乃至远走他乡之港澳海外侨胞心中一直的遗憾!
“天开文运世家昌,地博厚德福气多”。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绝不是说说而已。只要是文化,它都集聚了人类的智慧、思想和创造。存在就是合理的。
一座塔,不仅是一个堆土垒砖砌成的雄伟建筑,也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里面特有的文化内涵是值得后人尊重和认知的。
而今的“道山古塔”已失去了昨日之神秘色彩,不再对丰城形成任何风水效应,但是,城市还要继续发展,人文还要继续繁荣,因此,无论是复兴文运,还是恢复历史文化价值之观赏游览胜地,抓紧重修“道山古塔”应该列为当地党政的议事日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座宝塔福一座城”。再次拥有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塔,不能不说是这座城市的幸运,百姓的幸事,学子的幸福。